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提示:今天,國內一些人有意因為平定陝甘回民動亂而有意思“抹黑”左宗棠,但不知他們在焉耆看到左宗棠對待白彥虎餘部的態度和做法又作何感想?分明地,它只有我們常說的那四個字:仁至義盡。在這種仁至義盡裡,我們能在焉耆這塊溫情的土地上看到左宗棠的良苦用心——白彥虎餘部當初追隨白彥虎,分明是受到了迷惑,而在中國,不管是什麼人,都得有個家。這正是左宗棠胸懷與境界。而白彥虎餘部與阿古柏裹脅的回民群眾也因此成為歷史上遷入焉營的最大的一批陝西和甘肅的回民。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開都河是中國新疆的大河之一,流域包括和靜、和碩、焉耆、博湖等縣,是孔雀河的主要上游。全長約610公里,在巴音布魯克草原流域面積2.2萬平方公里,是一條著名的內陸河,也是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們的母親河。和眾多的河流一樣,開都河哺育大地也孕育文明,其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息繁衍的重要區域。河水曲折迂迴,經烏蘭恩根由西向東緩緩地流淌,滋潤著中國第二大高山草原巴音布魯克,同時也養育了姑師、月氏、匈奴、突厥、鮮卑、鐵勒、柔然、回紇、瓦刺、準噶爾等古老民族和蒙古、哈薩克等現代民族。

位於焉耆盆地腹心地帶焉耆回族自治縣,也屬於開都河流域的範圍,讓焉耆以駿馬奔騰的姿態出現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提到焉耆這個名字,首先想到分明是那首幾乎人盡皆知的《匈奴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裡說的焉支山雖然與焉耆縣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關聯,但焉支或者焉耆一詞卻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在古代中國它有著10多種寫法:焉支、 燕支、煙支、胭脂、胭支、燕脂、煙肢、燃支、焉耆、焉提。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焉耆縣名志考釋中有著這樣的記述:“焉耆”一詞的語源,在《漢語外來詞詞典》“煙支”詞條下注明"源匈奴"。但學者們認為,在霍去病攻打河西地區之前,河西地區是由匈奴佔據著,在匈奴以前則是則月氏(張掖以東)和烏孫(張掖以西)佔據著,“焉支山”是在匈奴進入該地前,居住在該地的月氏命名的。大月氏在漢文史冊上被稱為塞人,在古代波斯文獻中被稱作薩加人。研究匈奴史的學者曾這樣記述:匈奴與大月氏(塞種人)爭雄之久,至公元前2個世紀,大月氏始為匈奴所逼,轉徙西去。而塞人的語言,確認是屬東伊朗語(又稱稱東伊蘭語)。結論是漢語史籍中“焉支”一語是由東伊蘭語一月氏語一波斯語音譯過來的,它是匈奴語言中的藉詞。

這樣的記述連同焉耆的眾多寫法一起極讓人聯想到那些消失在中國古代史上的眾多的民族的背影,但不管怎樣,那個盛產良馬即焉耆馬的古西域國焉耆國依然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裡,《漢書·焉耆國傳》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候,卻胡候、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這個古老的“國”實際上是一個部落,就包括著轄地包括今焉耆、庫爾勒,和碩、尉犁一帶,遠在漢代,它主屬於屬西域都護府的轄地了。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雖說在今天的草地上,人們似乎還能找尋到當年焉耆馬的身影,但這片溫情的土地卻在歷史的長河裡送走了一個個的古老民族後,迎來了一個現代民族回族,而焉耆縣也成了回族自治縣。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現在,讓我一起回到清朝。康乾年間,清廷派兵屯駐巴里坤、哈密、吐魯番,多次出兵討伐準噶爾。在這些為國家統一而戰的軍隊裡,除了軍人之外,還有隨軍差役及趕車吆驢運輸器械、糧襪的陝甘回民,以及隨軍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販,當然也包括一些陝甘回民兵丁,他們為正義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犧牲與奉獻。

1758年準噶爾叛亂平定後,清廷在 “屯兵戌邊”的同時實行“移民實邊”方略,自嘉慶至咸豐的60餘年中,從陝甘一帶遷至北疆,後來這中間不少民戶流落到焉耆。苦難的人們發現這裡開都河水源充足,河兩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個適於生存的好地方,便在此定居了下來。這可能是焉耆最早的回民來源,美麗的土地在那一刻完成了它美麗而溫情的接納,和眾多自稱“口外人”的移民一樣,陝甘回民們在被接納的那一刻於焉耆有了自己的家。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在新的土地上建設新的家園,1843年,經喀喇沙爾(焉耆)辦事大臣全慶奏請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寧、臨夏、固原、平涼一帶來此的回民商販眷屬近百戶耕種屯兵田。以後不斷有退伍的兵丁留下來,在這裡務農、放牧、經商、營工謀求生存發展。他們世代相傳繁衍不絕,逐漸變成當地的土著。

1873年,左宗棠軍克復肅州,持續長達十多年的陝甘回民動亂告終,但這場動亂的領導者之一白彥虎卻攜帶萬多殘部出嘉峪關逃竄至新疆,並在新疆投靠了侵略者阿古柏。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收復新疆,他按照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一路追擊,收復北疆、東疆大片領土之後,使南疆門戶大開。窮途末路上的阿古柏感到一切無望,於1877年5月在焉耆一帶飲毒酒自殺(有爭議,有人認為他是被人毒死,甚至有英國人記載其是酒後與小吏扭打而死等),其鷹犬白彥虎開始由焉耆西轍。為了使自己能夠成功逃脫,他放開開都河水阻攔追擊的清軍,並一路逃往俄境。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白彥虎,這個至今被一某些人當作“英雄”的叛國者,在由焉耆西轍的過程中,只顧自己逃命並沒有將追隨他的回民部眾全部帶走,而侵略者阿古柏的殘部裡也裹脅許多自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劫持而來的回族、蒙古族群眾,一時間都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民”。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將他們連同白彥虎餘部安置在焉營之後,左宗棠又請示清廷設立撫揖善後局,資助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撫揖善後工作的費道周,還從關內招募回民數百戶,資助耕牛、農具、種子及生活物資,讓其定居。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僅此兩項共安置回民男2200餘丁、女1600餘口。這些人初到焉耆經營農牧業和商業,後來都定居在了焉耆。今天,國內一些人有意因為平定陝甘回民動亂而有意思“抹黑”左宗棠,但不知他們在焉耆看到左宗棠對待白彥虎餘部的態度和做法又作何感想?分明地,它只有我們常說的那四個字:仁至義盡。在這種仁至義盡裡,我們能在焉耆這塊溫情的土地上看到左宗棠的良苦用心——白彥虎餘部當初追隨白彥虎,分明是受到了迷惑,而在中國,不管是什麼人,都得有個家。這正是左宗棠胸懷與境界。而白彥虎餘部與阿古柏裹脅的回民群眾也因此成為歷史上遷入焉營的最大的一批陝西和甘肅的回民。

左宗棠怎樣對待未隨白彥虎逃入俄境的回民餘部?4個字:仁至義盡

事實上,焉耆的溫情還不至於此。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里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當時的資料顯示,海原地震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然而,在那個年代,地震中倖存下來的人們等待救援似乎是一種奢望,流浪、尋親,地震之後有不少固原回民來焉耆落戶。焉耆溫情地接納了他們,還讓他們找到了親情。而這連同歷史上遷入焉耆的那些回民一起,成了新中國成立後焉耆成為回族自治縣的民族人口來源基礎。如今,在焉耆,我只想說時間可以掩蓋傷痕,但歷史不能忘記。當下,中國新疆和平、穩定、團結、繁榮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萬分珍惜之,也祝願焉耆的回民兄弟在新時代獲得前所未有的幸福。(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