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是什麼意思?

律園愁悶微弱

農村俗語老話是一代一代農村人的智慧的傳承,人們通過一輩又一輩人的口口相傳,將這些人們的智慧的結晶一直保留到現在,對後代人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參考作用,這些俗語老話裡蘊含的道理也對現在的人們有著很大的影響,就像咱們今天說的“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這句老話!

“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驢駒子,就是指的還沒有長大的小毛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沒有管教好的話,那麼就算他長大之後,也會沒有什麼出息,和小時候一樣。

這句話雖然經過了千百年時間的考驗,但是在現在看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從古至今,無論什麼時候,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而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如果小時候因為疏於管教而產生了什麼壞習慣,那麼等他長大了,這種壞習慣也就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改掉了,就像咱們常說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所以,我們能通過這句俗語學到,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從年幼時就幫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會有美好的生活!

關於“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這句俗語,,你怎麼理解呢?一起老討論吧!

駿景——殷


駿景農業

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這是農村老人形容孩子不成器的一句話,有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成分。

現在農村,對孩子的教育也跟城裡人一樣重視,知道及時糾正孩子的小錯誤小毛病,家長和老師都在努力引導孩子們走上成材之路,盼望著農村孩子將來有出息,也能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

但在過去,過去大部分家庭裡,農民每天只知道下地,幹活,掙公分,孩子們就像山中小樹,自由自在的生長,即使長歪了也沒人在意,沒有人修理,直到長大了才被發現,卻一切都晚了。


也有些老人深知教養孩子是對孩子一生負責任,他們常常叨叨: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意思是說,小孩子從小不認真管教,慣縱出一身臭毛病來,到老了他們都成不了有用之才。

悠然小時候常聽奶奶說這句話,我記得大我三歲的堂哥經常跟幾個調皮的男孩子在一起,他們敢逃學,敢去生產隊地裡拔花生挖地瓜,偷蘋果,最厲害的一次是把鄰居家的小豬崽子偷出來了,學電影上把豬弄死,糊了厚厚一層泥,然後燒熟了吃。


就是偷豬仔這次,奶奶真生氣了,她手持小竹條子,把堂哥按在腿上,褪去褲子露出屁股,奶奶使勁抽堂哥,嘴裡又唸叨著: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打得堂哥哭爹喊娘,小屁股青一塊紫一塊,真是打草雞了。

後來堂哥不再跟那幾個調皮男孩玩了,從此老老實實學習,最後考上師範學院,如今又在教育很多農村孩子,他常常說起那次奶奶對他的懲罰,還有奶奶唸叨的那句話,說當年若不是攤了個會教育孩子的奶奶,哪有今天的自己啊。


可不是咋滴,跟堂哥小時候一起偷豬仔的另外那倆,長大後一個成了混混,整天不務正業,另一個喜歡偷雞摸狗,都成了農村裡的敗類。

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是當年奶奶最喜歡對孩子們講的一句話,裡面有奶奶對孫子孫女深厚的感情和期盼。


悠然見東山

很多農村老話的語言看似“俗氣”、接地氣,但往往濃縮了農人千年的勞動智慧,雖是老話但仍然對現代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實“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單從字面意義來說並不難理解。唯一有難度的恐怕是很多當代城市人不明白什麼是“驢駒子”,驢駒子其實就是體型較小的小毛驢。字面意思是:因為動物的壽命比人類短,尤其是驢的壽命平均就20多年而已,所以一歲的毛驢就應該初具成年毛驢的樣子體態,如果其還是很矮小,那麼一輩子也就註定矮小,沒什麼發展空間了。

其實這句話是農村老人教導小孩子的,孩子的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如果小時後就頑劣不堪,那麼長大了也註定不會有出息。所以孩子從小就要認真管教,培養小孩好的德行、學識,長大了才能成材。



作為一句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老話,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性,畢竟從小養成的良好品行、接受的教育程度,會很大層面影響未來的發展。但同樣我們也不要因為兒時的不優秀或失敗就自暴自棄,認為以後的人生就如此了了,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比如劉邦一介草莽混混,最後卻成為西漢王朝的帝王。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只要想努力想改變,今天就是你未來最年輕的一天!



甜糖不苦話三農

農村老話:“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是什麼意思?

這句老話的意思也就是字面意思:如果驢滿一歲了卻還達不到成年驢的標準,那它到老了依然是隻驢仔子。

這裡我要普及一個小知識點:

一般的驢有一歲差不多就能算是成年了。這一點和我們人類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律定義上我們人類到18週歲才成年。不過,我們用在人身上也有相似的說法,叫作:三歲看小,十歲看老(有的地方稱七歲看老)。

其實這句老話主要告訴我們:要重視孩子的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寵溺孩子,以孩子還小為藉口一味的驕縱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這種不正確的家庭環境中,很多毛病就算是長大了也改不掉。比如說:
嬰孩時期隨手打爸媽,被當做是可愛。但如果這種行為長期受到表揚和讚美,長大後有可能都改不過來了,到那時,你還會覺得可愛麼?

現在,大家都說是隔代親。很多家庭每當年輕爸媽要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時,爺爺奶奶就會出面加以阻攔。一般都會以“孩子還小,不懂事”、“教育不急在一時,以後有的是機會”等為犯了錯的小孩開脫。可見,他們也是忘了“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的老話了。

小孩的壞習慣千萬不能因為寵愛而不加勸導和責罰。老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所以小孩無意識的犯錯我們也要重視起來,加強引導和指正,讓孩子長大成材。
農俗君認為:

孩童教育不需要什麼從小就採用精英教育模式。也不需要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只需要讓孩子學他們喜歡的東西,感興趣的東西,在原則上出錯時我們加強溝通與引導。


一點三農

農村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沉澱,農民在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總結出了很多經典的語錄,這些語錄慢慢的流傳了下來,很多都是話糙理不糙的老話,是農民生活中智慧的結晶。來看看下面這七句有關為人處世的老話你聽說過幾句。

一、寧拆十座廟 ,不毀一門親

在農村這說的是,拆廟已經是非常大逆不道了,但廟拆瞭如果誠心悔改,還可以重建,也能得到原諒,可是要是拆散了別人的家庭,就毀了一個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幸福,是無法彌補的。

二、一粒米養恩人,一擔米養仇人

這句農村老話真的很現實,家住農村的張姓兩口子,常年在外打工,老家的老母親已經快八十了,行動不便,村裡的小唐是個熱心腸,見老人不容易,時不時幫襯著,老人喝的水一直是小唐幫忙挑回來,老張兩口子非常感激小唐,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一次小唐忙著就給忘記給老人挑水,老人自己在取水過程中摔倒住院花了不少錢,就這事,老張兩口子可沒少給臉色給小唐看。這件事說明了,當你給一個人一粒米的時候,這個人會把你當成恩人,但當你持續的去救濟或者幫助某人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要是哪天突然斷了救濟,那可能就成了愁人。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裡講的可是滴水呀。

三、吃飯品滋味,聽話聽下音

農村老人常說,吃飯的時候講究吃出個味道,聽人家講話,得聽話的真正含義,就好比有人說你性格直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在誇你,可得注意了。

四、好男不爭財和產,好女不爭嫁時衣

在農村,幾兄弟為了爭奪家產最讓老人心痛,這樣的事也不少見,這樣的人是被農村人看不起的,所以老人常說,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徽kuu後跟266,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有出息的男兒不會去爭家產,而對於女的來說,不留戀出嫁時的嫁妝,這句老話流傳在農村,提醒著農民們要自立,應該憑自己的頭腦與雙手,努力開創自己的未來。

五、對壞一門親,教壞三代人

農村人對嫁對郎娶對妻很是在意,就是在今天,誰家娶個好媳婦,村裡人都會念叨個不停,因為農民都知道,這要是對錯一門親,那可能接下來幾代人都不得好。

六、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

人也要百鍊才能成鋼,從小的一些習慣能看出這個人以後會怎麼樣,一些不好的習慣不加以調教,可能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這句話被農村老人們常常告訴後人,小孩子要從小教育好。

農村的老話、俗語等等都是農民成百上千年來很多人經歷過的生活總結,儘管很多沒有依據,可依然很有道理


律園愁悶微弱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驢駒子一歲的時候,還不能勝任拉磨拉車等的工作,那麼他一輩子也長不成身強力壯的驢。這句話的蘊含深意是,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好,如果小的時候頑劣不堪、惹是生非,那長大了很有可能會不斷惹禍,讓家人乃至周圍的人都不省心,嚴重者還會危害社會。

爺爺就不同了,一旦被他知道經常會挨訓,不過礙於父母,他也不好過多地管教。直至有一次,我倆把人家地裡的南瓜切成兩半,拉了一泡屎進去,最後把南瓜合上。幾天後人家找上門。爺爺發了火,這孩子是不是要上天了,拿起一根笤帚疙瘩就往我身上打。

從此之後我老實了,成了老師跟大人眼裡的乖孩子。而我那個“鐵哥們兒”,因家人的縱容而變本加厲。等家人意識到了,再管也管不了了,上中學的時候爬牆上網。毆打老師,被學校開除。之後混成了社會青年,再之後因發酒瘋打人而進了監獄。出獄好幾年了,還在家混著呢。三十多歲的人,整天不是喝酒就是睡覺。


由此可見,這句老話是很實用的,農村老話是有教育意義的。當然了不可以太過絕對要辯證地看待。


農裡巴巴

農村老話:“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小的時候不成材,到老了也沒什麼出息了。最近特別喜歡回答一些農村俗語的問題,因為它們都通俗易懂又精準通用。都是老人們用自己的經歷經驗總結出來的。

“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我對這句話感觸很深。雖然我是個女孩子,但是我小的時候非常的調皮,上牆爬樹、招雞惹狗、搗蛋使壞,這樣的事兒都少不了我。不過在學前這段年齡裡,被少被人找上門,即使有人和父母告狀,他們也是睜一隻閉一隻眼的態度,把人打發走了就算了。他們認為孩子小淘點沒什麼,大了自然就好了。

但是姥姥和他們不一樣,她對我的管教非常嚴,她就經常唸叨這句“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每次看到我調皮搗蛋的都會教育我。碰上都少不了一頓訓斥,也免不了這句話。

有一次,我和小夥伴玩過家家,學大人買菜做飯。結果把人家地裡面種的青菜拔下來一大把。幾天後人家找上門,父母道歉後人家氣呼呼地走了。姥姥看父母只是略微說了我幾句便不顧父母的勸阻,拿起一根笤帚疙瘩就往我身上打,一邊打還一邊說:“一歲不成驢,到老驢駒子”!

從此之後我就老實了,再也不幹那些搗蛋的事了。上學之後,我就成了老師和大人眼裡的乖孩子。小時候一起玩的夥伴們,因為有的家長沒有及時管教,一直很叛逆。有的早早就輟學在家,有的成了社會上的混子不務正業。家長也是追悔莫及。

我很慶幸有個對我嚴格的姥姥,也很感激這句話。農村代代相傳的老話,我覺得是相當實用的。

大家還知道哪些經典實用的俗語老話,拿出來分享一下吧。讓我們一起傳遞農村文化吧。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吧!

小魚摘星星


這句話強調的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孩子從小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良好的品格,長大後也不會成材。現在農村孩子家庭教育環境差,散養式教育,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管理,留守兒童,問題多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