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婚俗面面觀

大荔人把婚嫁迎娶稱為紅事。操辦中因地域不同,也就風俗各異,於是就衍生出不同的民俗世相。在這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中,又蘊涵著老百姓的生育觀、道德觀、審美觀。一場場充滿喜慶的婚禮,就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大荔婚俗面面觀

訂婚

五個“回合”定終身

形成婚約後,要經過“五禮”,男女雙方互換“庚帖”(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經查審屬相不克,出生合卯,男方就得央媒人到女家送“龍鳳呈祥”帖,女方若答應這門親事,即以“狀元及第”帖回敬;若不應允,即不回帖,或告知媒人“不合卯”,就揭過了這一頁。

女方若答應婚事後,媒人就得兩頭跑,在“討價還價”中確定彩禮的多少。通常是女方家道殷實彩禮要的少些,家道貧窮、或兄弟多、或長輩年老多病等彩禮就要得多。但也不全是這樣,講究一個結親結義,所以大都在媒妁之言下達到共識。

彩禮除銀錢之外,還有布料、首飾、棉花等。後來“與時俱進”,“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一份禮人民幣240元,今天又講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

接下來是“吃麵”、“回屋裡”、“照相”、“報席口”。男女雙方及家長正式會晤,女方向男方通知送女人數,算是這樁婚姻“定卯”。初解放時,照相僅是男女拍一張三五寸的合影,交換禮物,吃個宴席。時代發展到今天,動輒就是數百元、數千元的婚紗照,甚至更高。

大荔婚俗面面觀

上轎

母親教女三件事

結婚。男方稱娶媳婦,女方稱嫁女。

先說嫁女。舊時女方年齡小,甚或還有童養媳。《婚姻法》實施後,才徹底改變了這種落後的習俗。

婚前,女子要沐浴、淨面、梳頭,臨行前還要辭先,別父母,然後在“扶女嫂”(伴娘)的攙扶下從炕上沿著“出長布”(長約一丈多的大紅布,輪換接遞前行)走到轎前,出大門前還要“過火”(用幹穀草燃起的火堆)。

過去是馬拉的硬輪轎車,前面是兄弟騎馬壓轎,後面是老父親騎驢殿後。到“文革”時“破四舊”改為用自行車。如今,又大不相同,農村是裝嫁妝的三輪、四輪,近年來也同城裡一樣,用嶄新的,挽著大團紅綢的摩托車壓轎,裝扮得花哨的小轎車、大轎車一溜一串,陪嫁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日用家電,貼上大紅雙喜字,裝在車上,吹吹打打,鞭炮齊鳴,招搖過市。

在女兒上轎之前,母親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在女兒的裙帶或褲帶上系一根鮮白的大蔥,再交給女兒一對小光光餛飩(關中一種禮饃),並叮嚀女兒到時千萬別忘了吃餛飩就蔥。二是教給女兒“箱底話”。這種風俗,今日已鮮為人知,其實這是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封建禮教壓抑下一種隱喻性的性啟蒙教育。還有一件是要在嫁妝裡塞上核桃,象徵愛情永固;塞上糖,象徵婚後小日子甜甜蜜蜜。

大荔婚俗面面觀

迎娶

“插花背鏡”好熱鬧

再說迎娶。殺豬宰羊,備辦筵席,招待賓客,豐儉隨男方經濟狀況而定。新郎倌戴禮帽,插翎花,胸前用大紅綢子將護心鏡結掛起來,就是人們常說的插花背鏡。

娶媳婦的轎到男方門口後,轎門正對男方大門,此時在鞭炮和迎親鼓樂中,被親朋們將臉上抹得黑黑的“阿公”(男方的父親)手持用乾草捆的火把,圍著轎左轉三匝,右轉三匝,含義一是衝去路途上的邪氣,二是喻義人丁旺盛,延續煙火。此時新郎在伴郎、迎姑嫂和“牽羊娃”(五至七歲的小男孩)的陪伴下來到轎前,對著轎門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再三扭捏,終於敵不過男方壯漢的生拉硬扯,進門時迎姑嫂將手中盤裡的豌豆狠勁往媳婦臉上撒,在一邊撒一邊被蜂擁到“主前”(設置男方先祖牌位的地方),在司儀的倡導中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還要在嘉賓的陪同下,端上盤內盛的肉吊子、毛巾、菸酒謝大媒。同時抬嫁妝的要紅包,要喜糖,爭的,搶的,鬧得喜氣洋洋。

婚禮時的窗花、剪紙、刺繡、歌謠、禮饃、對聯等民間文化藝術,形成了濃烈的婚慶民俗文化。

如今的婚禮場面就更大氣、更時尚,有專門的婚慶公司,施放禮花、攝影攝像,專業的司儀———甚或電視臺、電臺的節目主持人也加入之列,高檔車隊,管絃樂隊,且又增加了傳統婚禮中沒有的程序———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宣讀結婚證書、證婚人講話、新人互換信物、雙方父母分別給“改口錢”,男方家長給數量不等的按年齡計算的“歲兒錢”等等。

大荔婚俗面面觀

鬧房

三天不分大和小

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被蜂擁到撒滿紅棗、花生、核桃的炕上,兩人在伴郎、迎姑嫂和眾多的看熱鬧的鄉親的你推我掀中分別將新郎、新娘從炕的這一角掀到那一角,又從那一角掀到另一角,有意識地讓兩人相互碰撞,謂之“搗四角”,常常是人人汗流滿面,歡笑聲、起鬨聲不絕於耳,把結婚儀式推向另一個高峰。

傍晚來臨後,新郎的同齡朋友,或者巷院中的長輩、小輩,在三天之內不分年齡大小,來進行“鬧房”。一般分為“文”、“武”兩種。“文”比較高雅、溫和,如敬酒、點菸、唱歌、唱戲、猜謎、講笑話。“武”就有些惡作劇的做法,野蠻、粗放、荒唐、甚至猥褻。無論“文”“、武”鬧房,除去熱火、喜慶、吉祥、恭賀這些表層的意思之外,內涵仍是傳遞性教育的信息。

鬧房的人散去之後,小兩口入睡前,新娘將褲帶上的蔥解下來,折為兩節,男的吃根根,女的吃梢梢,就著新娘帶來的小餛飩(新娘將餛飩掰開,一人一半),直至吃完。躲在新房燒炕柴窯窯的、或在大衣櫃裡的、或隱伏在洞房之中的窗臺下的,屏住氣息,竊聽兩人的親暱動作,取笑逗樂,這便是“聽房”的習俗。

大荔婚俗面面觀

婚後

新娘回門有講究

第二天,新娘要早起,到長輩的房中倒尿盆、沏茶、送煙、打掃庭院。早飯後在姑姐的陪伴下———這叫“引媳婦”,到本家各戶,巷院鄰里去“拜巷”。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常常後邊跟了一串串看熱鬧的頑童,他們向新郎新娘討喜糖,或讓兩人鞠躬、作揖。每到一家,新郎新娘要給長輩叩頭,給同輩行禮,認門認人,即使往日有仇的也不例外,足見先民們早把構建和諧社會融入到社會活動的各個細節之中。

新婚三天後,一對新人要到主要親戚家看望,俗稱“拜人”。隨後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門”的次日,在婆婆家住8天,到孃家住10天,叫“住十”其諧音為住“實”。用科學角度審視這些民俗世相,無不浸潤著淳樸的生育觀。

婚俗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文明也在不斷地花樣翻新,但追求幸福美滿、自由、合歡、吉祥、生兒育女的期盼是永恆的。

大荔婚俗面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