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比起金錢和知識,言傳身教來得更為重要。


來美國遊學這一陣,我們住的地方在洛杉磯橘子郡的爾灣,這個小區的鄰居不少都是印度人、韓國人和華人。

潼奶奶和六姥姥倆人白天閒來無事會出門轉轉,在小區的廣場總能遇到一些華人老太太聊聊天。一天她們回來說,一老太太說前一陣自己本來還想在這小區再買一套house跟女兒相鄰而居,結果剛考慮了兩天,剩餘的房子就都被印度人買光了。

倆老人面面相覷:“為啥印度人都愛這兒?”那老太太也一臉驚訝地說:“你們不知道嗎?這裡是學區房啊!印度人跟咱一樣,都認學區房!”

學區房,這仨字,怎麼聽怎麼熟悉。

說到底,甭管在哪個國家,好像現在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擇校問題上個個都能寫一部血淚史。擠破頭搶學區房、拼名校,甚至不惜租房、借錢,讓孩子讀一所好學校。

特別是這兩天,當我剛好看完一部叫《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再聯想到身邊的實際,心裡更多了一份無奈與心酸。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1

關於擇校,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父母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個是月光市集靠著嘴皮子投機成功,混得風生水起成功逆襲的服裝設計師拉吉,一個是一心希望孩子成功的虛榮妻子米塔。

夫婦二人要面臨一個大的抉擇:為女兒選擇一所合適的幼兒園。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媽媽米塔堅決不讓女兒皮雅讀他們曾經上過的公立校;爸爸拉吉則認為從小讀公立學校的自己現在混得也不賴。

可媽媽米塔說的一句話,卻彷彿讓我看到了身邊無數父母的影子:

“不賴就是不夠好。在公立學校什麼都學不到,女兒會害怕跟別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語她就會很害怕,她會不適應社會,然後她會孤獨和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怎麼辦?”

儘管米塔對女兒未來的“暢想”為時尚早,但她的擔心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的國家又並非空穴來風。

因為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代表了階級。而成為這個階級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上一所好學校。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但好學校不是你想上就能上。

城裡排名第一的學校只收住在三公里以內的孩子。怎麼辦?

禁不住妻子的軟磨硬泡,不差錢的拉吉置辦了一套學區房。

你看,果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終於搬進學區房的米塔開心地擁抱丈夫

你以為有了學區房就萬事大吉了嗎?圖樣圖森破……

拉吉跟富人區鄰居打招呼,只收到冷漠一瞥。連搬家小哥都知道上流社會的潛規則:

孩子交朋友要看對方的爸爸是不是“李剛”。

於是,換家電、換稱呼、轟趴,夫婦二人急著換掉月光市集style,一切只為了女兒能交到新朋友。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為了讓女兒交到新朋友,拉吉夫婦開了個大party

可惜,更多時候,財富並不僅僅是唯一的門票,學識、地位等等一切決定階級的因素都讓逆襲王註定無法融入上流社會。

就像電影所演,女兒皮雅依舊沒有交到朋友,只因為她說印地語而不是英語。

社區的鄰居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和皮雅玩,她認為在月光市集開店的父母,自己的女兒也終將落腳在月光市集,而那些上層社會的父母,會送孩子到更遠更優秀的地方讀書,擁有更巨大的成就。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因為皮雅不說英語,鄰居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和她玩

2

教育成為階級固化最隱秘的手段

階級固化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塊傷疤,正如《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所說:

“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們又再進一步分為好幾種,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他們的相對人數和他們的相互態度因時代而異,但是社會的基本結構不變。”

上等人忙著鞏固地位,中等人忙著聯合下等人和上等人鬥爭,而下等人要想翻天簡直是難中之難。

底層人拼命想用教育突破階級的藩籬,而中上層早已悄悄地將教育變為固化階級最隱秘的手段。用一套學區房碾碎普通人想要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夢想似乎已經不算什麼,真正的名校又豈是簡簡單單舉個房本就能上的了的?

這不,電影中有了學區房撐腰的拉吉夫婦,申請名校之路依然處處是險境。為了拿到申請表,凌晨學校門口就排起了長隊,自備被褥、礦泉水瓶做尿壺,大家全都有備而來。

申請表拿到了還不算完,要經過校方的面試和考試。本來校方給的名額不算少,但關係戶就佔去一大半,剩下的吃瓜群眾只好拼體力自求多福。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為了申報成功,夫婦二人給女兒報了培訓班,進行數學、英文、禮儀、游泳等課程的全方位培訓,連夫婦倆也得就如何填表、如何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接受系統的培訓。

但最終,皮雅仍然落選了,原因是皮雅的父母沒受過良好的教育。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家三口參觀培訓班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大家在查幼兒園錄取名單

申報學校要審查父母的學歷、工作,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據說魔都某民辦名校幼升小入學面試,甚至要調查三代人的背景,除了父母本人,還包括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工作單位、職務及學歷。難怪有父母面試結束後到朋友圈哭訴:愧對小女,愧對列祖列宗。

於是乎電影《起跑線》中,正常渠道走不通,只好逼著拉吉託關係塞錢找人,最終依然四處碰壁。走投無路的夫婦倆經過培訓班老師的指點,冒著入獄的風險,決定擠佔專門針對貧困生的錄取名額。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繼續搬!家!走!起!帶著偽造的貧困證明,一家三口從富人區的學區房一路搬到了貧民窟,假裝過起了窮人的日子。

最終,皮雅如願進入名校。

3

依然在掙扎的現實:一場沒有硝煙的教育資源爭奪戰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而這場沒有硝煙的名校之戰,早已從電影裡一路打到現實生活中。

小暖有個朋友和妻子家都不在本地,小兩口一路拼搏好不容易貸款買下婚房,每個月都盤算著能省下多少工資還貸款。

五年之後,當孩子兩歲時,他倆終於還清了房貸。隨即將這套房抵押貸款,在一所重點小學附近又給孩子買了一套學區房。朋友看著自己已經磨破了的牛仔褲,說他和妻子已經大半年沒添置過什麼新衣服了,平時連出去吃頓好的都會再三掂量,別說旅行了。

這例子,不得不讓人唏噓。可更唏噓的,是其實現實中大把這樣的家庭。

十年前那篇曾引起多少共鳴的《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現在看來又何嘗不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在城市與農村,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之間作比較,前者以碾壓式的優勢和教育資源的嚴重傾斜再一次加劇了孩子們起跑線的距離。去年,北京市文科狀元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段話讓人唏噓的同時,更多的是對現實冰冷殘酷的無奈。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即便是那些通過政策、通過自我奮鬥而成功逆襲的孩子,在擠進名校的那一刻,依然發現有的差距很難逾越,在同樣優質的平臺,逆襲之後的生活依然兇險艱難。

豆瓣網上關於《起跑線》的影評裡,通過國家專項計劃進入某985高校讀書的Ariel寫道:

“我在大一的時候經歷了人生中尤為暗沉的時期。我發現身邊的人從一開始就能明確目標,有的人在剛上大學就以卓越的表現和豐富的見識深深的吸引我,有的人在看待事物和為人處世方面處處遊刃有餘。

而我,像一隻林中闖入迷途的小鹿一樣,四處碰壁,因為不懂,或者說之前因為沒有人教我。我愛著的父親母親,日日夜夜在遙遠的故鄉為我擔憂,卻不能為我提供半點建議。

我從一個低谷,受益於政策的幸運,一腳踏上了雲端,卻發現雲端處沒有任何支撐點,因而顯得尤為孤獨,這種差距已經不是一個准入門檻就能彌補的,其實可能是從我一出生就伴隨而來的。”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4

電影雞湯式結尾帶給我們的啟示錄

電影結尾,靠著搶奪曾經捨命幫助了自己的窮人家孩子的入校名額,將女兒成功送入名校的拉吉,受到良心的譴責幡然醒悟,認為比起名校,他更應該留給孩子的是良知和本心。

拉吉最終決定讓女兒從名校退學,到公立幼兒園上學。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結尾太過理想,太過雞湯,陷入了一種富人狡猾奸詐,窮人淳樸善良的刻板中。而現實生活中,其實不乏堅守叢林法則的富人和窮山惡水的“刁民”。

可面對印度階級分化如此嚴重的國家,在瞭解了當地的公立校和私校差距如此巨大之後,又有多少父母能坦然地捨棄名校?

但其實,我們依然能從這碗“毒雞湯”中,品出真正的營養。

也許每個人生來的起跑線各自不同,但人生是一段馬拉松,輸贏比的是選手的耐力,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未必是真的人生贏家。

即使沒有驚人的財富與背景作為籌碼,我們還有價值觀可以作為孩子長跑之路的助燃劑。

正如電影所說,育人要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人”。

曾經看過一本講美國階級固化的書,名叫《我們的孩子》。書中認為:

“窮人與富人家的後代,有的並不僅僅是貧富差距、教育資源差距。更重要的是,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良好建議。而中上階級的父母則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父母作為榜樣的力量,比起金錢和知識,言傳身教來得更為重要。

與其逼迫孩子完成我們不曾完成的願望與夢想,倒不如多往自己身上花點力氣,不斷完善自我,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無可否認,我們都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孩子爭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但一切也要量力而行,萬不可讓教育變成一場執念。

否則,輸掉的不僅僅是起跑線,更將會是終點。

-END-

你的觀念,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替換高清大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