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舉重若輕,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生活態度。

01

前幾天,聽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6月6日,老家所在的縣城裡,一位準備次日奔赴考場的女孩,不幸出了車禍。

據說女孩當時只是出門買個泡麵,過馬路時,她規規矩矩地走在斑馬線上。

離她只有2米的的士都緩緩停了下來,卻怎麼也沒想到會被遠處疾馳而來的三輪車撞到了幾米開外的地方。

所幸的是,女孩沒有生命危險,但身上多處骨折,傷勢嚴重,急需手術,想要在第二天參加高考是不可能了。

可頑強的女孩卻表示,只要雙手還能動,無論如何都要打完高考這一戰。

這樣的身體狀況,醫生自然是不建議參加考試。

第二天,在大家都以為女孩會如期應考的時候,她的病情惡化了,最終不得已放棄了今年的高考。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高考有多重要?

記得當年讀高中的時候,父母、老師們總是一臉嚴肅地告訴我們:“高考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決定了你一生的成敗,所以一定要加油。

於是,全國人民群策群力,護航高考。

那兩天,廣場舞的大媽自覺開啟了靜音模式,交警也對部分路段實施交通管制,甚至還要想辦法聯繫到粗心的考生,上前認領丟失的准考證……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所做的這一切,只為莘莘學子們能夠全力一搏,考出好成績。

但,高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現在回過頭來看,高考確實重要,但也就那麼回事吧。

02

自媒體人Spenser在提到自己的高考經歷時說:自己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但決定其事業乃至生命軌跡的,其實是後來的一些關鍵決策。

比如大學的專業,選擇來香港這座城市,甚至是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關鍵人物等。

看看我們的周圍,似乎也能明顯地感覺到:現在混得好的,往往都不是當年高考成績最好的,反倒是一些不被人看好的成績普通的學生,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

高考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是他的雄心和努力程度

一個人有沒有雄心,就看他是不是有想法。

當一個人喪失了思想的主動性,人生的多種可能性都會隨之消失。

說得雞湯一點就是,人一定要有夢想,你能不能做成一件事,首先取決於你有多想做成這件事

其次,你還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努力是一輩子的事,而不是在高考之後就戛然而止

知道自己想去哪裡,並持之以恆地努力著,世界才會為你讓路。

所以,高考只能決定你未來幾年內的生活環境,但決定不了你的整個人生

對待高考,平常心就好。

《奇葩大會》第一季裡,兩年前海選被淘汰的年輕選手冉高鳴重新殺回舞臺。

節目裡,冉高鳴多次表示自己很想上《奇葩說》。

正因如此,他的過度緊張,導致他整個過程中的表現都顯得慌亂又浮誇,由於用力過猛,以至於高曉松忍無可忍地打斷了他。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最後,何炅語重心長地跟他說了一番話:

我來這兒之前,也是緊張到不行,我也為《奇葩說》定製了一個全新的我,但是我想辦法把它表現得可愛和看起來不著痕跡。

你的努力,讓所有人都看到了,甚至看穿了,所以我這票會投給你。

但我希望你把《奇葩說》不要看得這麼重,因為現在,我已經把它當作一個很一般的節目。

也許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舉重若輕這件事

如今,所有的雞湯都在告訴我們,要做生活中的狠角色,要傾我所有地去生活。

殊不知,努力也要掌握好分寸,用力過猛的話,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

舉重若輕,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03

“沉重感”的背後,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鏡我”,意即鏡中的我。

概念的提出者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為:

一個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

這裡的鏡子,代表的就是他人。

活得沉重的人,往往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這讓我想到王菲和張柏芝這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可以說,她們代表的是兩種生活態度,前者比較輕鬆,後者相對沉重。

這也造就了她們的精神面貌、生活狀態、甚至育兒的方式的差異。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王菲常常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她總有本事將自己置身事外,不受影響。想愛就愛,想分就分。

王菲不想理會,答:“關你什麼事?”

對待孩子,她也給予了較多的自由,從不干涉她們的決定,最後養成了表面叛逆實則溫順的竇靖童和自信陽光的李嫣。

而張柏芝常常不斷提及自己帶孩子多麼辛苦、孩子多麼懂事,無非是想通過大眾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

當有人質疑她對王菲記恨在心時,便迫不及待地發微博澄清:

張柏芝:你活得這麼用力,真讓人心疼

過後還讓家裡的菲傭給她拍攝祝福鋒菲的視頻。

她之所以如此在意別人說她記恨王菲,正是因為這和她想要呈現出來的自我不同,於是想盡辦法告訴別人自己祝福鋒菲這件事。

其實,這也是很多“中國式父母”的縮影。

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建立在孩子身上,總是擔心別人說自己不稱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開啟了傾家蕩產的育兒模式。

有時也會放大自己的焦慮,孩子的一句話,可能讓他們難過大半個月;一次考試不理想,便瘋狂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恐怕只會繼續“沉重”地成長,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04

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94:怯場》中提到一個“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聞名,並且從未出過事故。

但卻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了。

他的妻子事後回憶說,丈夫在失事的前一天反覆說:“明天的表演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正是由於他患得患失,過度緊張的心態,導致在表演的過程中,因為過於注重走鋼索之外的事情而發生了悲劇。

因此,“瓦倫達效應”指的就是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越在乎一件事情的結果,就越容易搞砸這件事,即使這件事情在平時做來是十分輕鬆的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這其中的“心”並不是不花心思,而是要注意心思的偏重點。

舉重若輕的人生態度,正是教誨我們,看淡事情的結果,才能有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做好事情的本身之中去

無論高考、演講、教育孩子,還是生活中的其他事,學會舉重若輕,才能乘風破浪,漸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人生佳境

生活的確不容易,但正因如此,舉重若輕的能力才顯得尤為重要。

願我們都能擁有這種能力,被生活溫柔以待。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