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將與香港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未來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若干意見》在促進港口協同發展、夯實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綠色平安港口、實施智慧港口建設、促進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並對重點任務、重大建設項目進行分工,明確完成時限。

深圳將與香港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未來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開展自由貿易港試點,探索建設深港組合港

深圳港是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口,也是深圳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打造參與全球競爭合作開放先行區的重要支撐。

促進灣區港口協同發展,深圳將創新深港港口快速通關模式,開展“深港自貿通”試點,形成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與香港間的直通物流大通道;探索建設深港組合港,實現兩地港口物流服務一體化。同時,進一步強化深圳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港口的業務聯繫,重點推進中山、東莞到深圳多式聯運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試點改革,逐步推進大灣區港口通關一體化。

深圳將與香港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未來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推進高效通關,打造生鮮進口快速通關渠道

通關效率高不高,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貿易成本。深圳港是外貿型大港,發展國際中轉業務是其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而通關效率成為國際中轉業務競爭的核心要素。

以新模式推動通關再提速。要實現壓縮貨物通關時間1/3的目標,深圳將實施智慧港口示範工程,積極推進中國(深圳)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推行“聯合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新模式,全面推進“一站式作業”;推動檢驗檢疫企業備案與商事備案“多證合一”,推廣“區港一體化”和“預通關”模式;推進“智檢口岸”平臺建設,分步推進境內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信息互換互認工作。同時,推進全國首創跨境電商生鮮進口關檢聯合作業改革試點,打造生鮮進口快速通關渠道。

深圳將與香港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未來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停徵出入境檢驗檢疫費,加大政策資金支持

《若干意見》出臺實實在在的舉措,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如清理規範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停徵出入境檢驗檢疫費、下調檢疫處理收費,進一步降低企業進出口貨物查驗比例和通關環節制度性成本。還將試點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承擔招錄協查輔助人員等服務費用等。

延伸閱讀

投500億,深圳將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國家海洋局批覆深圳為首個海洋綜合管理示範區;2017年5月,在公開版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到,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國首個海洋綜合管理示範區”、“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家將兩個重大使命賦予深圳,既是國家對深圳打造中國海洋城市樣板的信任和要求,也是新時期深圳海洋發展的目標。深圳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全面推進海洋綜合管理改革,義不容辭。

深圳被國家點名“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消息傳來,深圳倍感鼓舞並深感責任重大。國家海洋局希望深圳發揮自身改革創新的優勢,在海洋工作領域努力探索,為全國出思想,出經驗。國家海洋局將舉全力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人才引進、海洋科技研發、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文化發展等方面支持深圳,大力促進深圳海洋事業健康發展。深圳方面則表示,將不負國家厚望,依託深圳現有的優勢,全力打造世界級的海洋中心城市,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理論體系和方法。

什麼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個概念是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張春宇博士,5年前首次提出。

在第六屆世界海洋大會上,他分享了什麼樣的城市才有資格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要是全球航運中心,港口物流業發達;

2.要是全球海洋科技中心;

3.要具有完備的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務業;

4.要具有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能夠吸引國際高端人才;

5.要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城市發展後勁大;

6.要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港口群

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核心地位確定

廣州航運交易所 2017-07-03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翻開新的一頁,在不遠的將來,這一地區將形成以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的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以及現代化的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7月1日,“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論壇在香港主辦。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根據這份協議,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內地與港澳交通設施有效銜接,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佈局,完善現代貨運物流體系,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銜接、一體高效,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

深圳將與香港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未來三年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

“道路通,則百業興”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良好基礎。

其中,珠三角九市包括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整個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總人口超過6600萬。香港政府資料顯示,2015年大灣區GDP高達11.2萬億港元,超過美國舊金山灣區兩倍。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黃成造日前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採訪團表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廣東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為主要目標,提出了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貨運物流網絡的構想,主動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了多項工作。”

黃成造說,廣東作為對外貿易大省和海運大省,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的29.4%,擁有五個億噸大港,尤其是珠江口灣區,集結了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眾多大型和中小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0億噸;連同香港在內,珠江口灣區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準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沿海已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湛江、汕頭為主要港口,潮州、揭陽、汕尾、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茂名九個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的分層次發展格局,煤、油、礦、箱、糧食、滾裝等專業化運輸體系也基本形成並正在逐步完善。

2016年,廣東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7.99億噸,居全國第二,集裝箱吞吐量完成5728.03萬TEU(標箱),居全國第一。珠三角九市港口群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492萬TEU。深圳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98萬TEU,穩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上海3713萬TEU、新加坡3090萬TEU;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44億噸,居全國第五,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86萬TEU,居全球第七。

粵東、粵西港口群以大宗散貨、臨港產業為主,貨物吞吐量約佔全省6%和14%,發展潛力巨大。廣東省沿海港口開通國際集裝班輪航線291條,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

“全省外貿進出口貨物的90%通過港口運輸,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貨進口的95%通過港口完成。”黃成造介紹,截至2016年底,廣東省港口共有生產性泊位2811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04個,約佔全國1/8,居全國第二。

“道路通,則百業興”。黃成造說,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廣東,不斷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綜合運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

黃成造介紹,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截至2016年底,廣東省共開通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291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陸運上已開通了深圳至河內的國際道路貨運線路,經廣西與東盟國家的陸路運輸服務已經開通運營;鐵路運輸方面,已建成黎湛、京廣、京九、沿海、貴廣、南廣等橫穿東西、縱貫南北的鐵路大通道。

航空運輸方面,擁有全國三大樞紐機場之一的廣州白雲機場和大型骨幹機場之一的深圳機場,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珠三角也已經擁有世界上客貨吞吐能力最大的空港群;多式聯運方面,隨著廣東到湛江、南寧鐵路建設,珠三角核心地區與東盟直接的鐵路運輸能力得到增強,並通過國家鐵路網,經中部地區、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和歐亞大陸橋的鐵路相連接。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正進一步完善。”黃成造介紹,5條珠三角跨江公路通道中,虎門大橋已建成;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已開工建設,其中港珠澳大橋將在2017年具備通車條件擇機通車,虎門二橋計劃2019年完工;深茂公鐵兩用大橋已明確按鐵路橋建設,正在加緊推進前期工作。

在港航方面,廣東省正推進實施珠江門戶戰略,完善珠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絡。推進廣州港、珠海港、深圳港深水碼頭和廣州港出海航道拓寬工程等項目,以及西江、北江等13個航道擴能升級項目建設,南沙疏港鐵路已開工建設。

廣東三方面推進大灣區建設

一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樞紐。整合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公路、水路、民航、鐵路等基礎設施資源,打造重要樞紐港口與鐵路連接的多式聯運中心,以及向海上和陸上輻射的物流通道建設,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港口與航運中心、機場與航空中心、鐵路與多式聯運中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心、要素交易與物流創新金融中心(“五中心”),聯接“一帶一路”的全球門戶和全球樞紐。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為平臺,推進大灣區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

二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以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以珠海港、東莞港等周邊港口為支撐,建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進一步鞏固香港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強化廣州港、深圳港的國際門戶樞紐港功能,優化珠江口港口功能佈局,加強珠江口東西岸港口資源優化整合,提升港口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形成功能互補、集聚高效的港口、航運、物流設施和航運服務體系,提升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

依託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發展港航物流、信息、貿易、金融、諮詢和跨境電子商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推進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強化珠三角航運服務集聚區功能,提升國際化航運服務保障水平。。

三是依託“一帶一路”打造綜合運輸通道。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聯接中亞、歐洲、東盟等“一帶一路”物流通道的建設,打造互聯互通、高效銜接的“一帶一路”貨運物流服務網絡。依託“東盟—廣東—歐洲”公鐵海河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積極參與廣東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東莞石龍)和廣州大田鐵路一類口岸的建設,重構“粵新歐”、“粵滿歐”雙向國際物流大通道。

依託“粵港澳—東盟”甩掛運輸主題性試點項目,加快構建立足粵港澳的跨區域、網絡化甩掛運輸服務網絡,建立與東盟等國家在交通運輸、口岸通關、金融保險、信息互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機制,打通粵港澳至東盟跨境物流大通道。依託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構建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綜合物流大通道。

“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正在全力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廣州港務局副局長袁越說。

“廣州港集團圍繞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樞紐建設,藉助‘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南沙自貿區建設等契機,發揮了港口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樞紐作用。”廣州港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馬金騎介紹,2016年南沙郵輪共開104艘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2.6萬人次,位居國內郵輪城市第三。2017年1-5月份,南沙郵輪共完成63艘次,旅客吞吐量17.7萬人,同比增加34.9%。

馬金騎介紹,廣州港正與“兄弟城市合作建設南沙港區四期工程”,與佛山市公用事業控股有限公司、中山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投資、建設經營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充分發揮南沙港區作為集裝箱樞紐港的區位優勢,增強對珠江西岸佛山、中山、江門等區域產業發展支撐,夯實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5月,廣州港海鐵聯運箱量完成1.69萬TEU,完成計劃的34%,同比增長30.5%。新開闢“穿梭巴士”駁船支線2條(佛山九江和東莞虎門),2017年1-5月份“穿梭巴士”運輸量完成61.2萬TEU,同比增長12.4%。目前集團共有“穿梭巴士”支線56條,“穿梭巴士”支線實現了對珠三角區域中小碼頭業務全覆蓋。現有內陸港或辦事處25個,有效覆蓋了內陸主要經濟腹地。

全球航運中心排名

根據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評價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綜合實力前10位國際航運中心分別為新加坡、倫敦、香港、漢堡、上海、迪拜、紐約、鹿特丹、東京、雅典

其中,亞太地區的上海、迪拜憑藉自貿區創新驅動效應,排名實現了戰略性提升,分別躍升至第五位、第六位,經濟增長疲軟的歐洲地區受益於“一帶一路”效應,其貿易航運保持相對穩定,漢堡港排名繼續位於第四位。

全球排名前10航運中心中,5個位於亞洲,4個位於歐洲,1個位於美洲。航運中心全樣本城市集中在亞洲和歐洲,分別是18個和12個。整體來看,亞洲和歐洲各大航運中心發展很迅速,亞洲航運中心崛起趨勢愈加明顯。

2017年指數綜合評價體系的一大亮點是,項目組嘗試探索一種新的航運中心分類標準,分別從傳統認知型、創新引領型、潛力發展型三個觀察窗口,重新審視更加科學的全球航運中心空間座標。

創新始終是航運中心變革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引領型航運中心,比如以上海、迪拜、廣州、寧波-舟山等為代表的亞太地區國際航運中心,這些航運中心相比傳統認知型航運中心,更加註重後發優勢與累積效應帶來的超越式發展軌跡。特別是伴隨著科技創新不斷深入與自貿區開放合作政策快速推進,這些港口已逐步形成港城互通、灣區經濟與城市組群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新模式,將對亞太地區航運業態產生顛覆性影響。

綜合對比2014年至2017年評價結果,2017年評價結果總體較為穩定,略有微調。其中,穩定與較為穩定航運中心為38個,佔樣本總數88.37%,波動性較大航運中心為4個,佔樣本總數9.3%,異常波動航運中心1個,佔樣本總數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