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现在说起书信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了。

还记得读书时期的时候,流行交笔友,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彼此之间的友谊格外真挚。如今,“笔友”已经是个遥远泛黄的概念,很多00后听都没听过,也许连上课时的小字条也快绝迹了。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在中国古代,书信被喻为“锦鲤”“飞鸿”“青鸟”“彩云”,是人们互通消息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承载美好感情的使者。

在早期条件比较落后的时代,语言刚刚产生,那时出门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人与人交流必须面对面,距离稍远一点就只能靠吼了。

后来文字和纸张的出现,以及古代邮驿制度的不断完善,书信正式成为人们互通消息的主要手段。

关于书信,还流传了不少典故和成语故事出现在课本中,比如“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以及“驿寄梅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红笺小字,鸿雁传书。

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可惜我们早已没有这份浪漫和洒脱。

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吧,那时候讯息远没有现在发达,但是人与人的距离却是近的,我想你了便蹬上自行车去你家找你,或者不在同一个城市的朋友,就会写一封载着浓浓思念的亲笔信,也许在路上要花去二三天或七到十天的样子,所以在等待朋友读到信然后回信的日子才会显得又期盼又兴奋。

当然也是有可能会收到一封分手信的,每个字都化成一把小刀将人伤的体无完肤,但终究好过一通冷漠的分手简讯来的稍有人情味些,至少这种痛是有质感的是可以渲泄的。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实在气不过还可以将信撕得粉碎,然后扬手一挥,将所有的悲愤化整为零,发泄完了,心绪也就渐渐的平复了,爱憎分明,绝不拖泥带水。

文字的力量很轻也很重,从前我收到别人的信,看完总会珍而重之的放好,我认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文字格外有情有义,真正地见字如面。

从信纸中,我们得以见到或隽永或刚劲或不拘而有趣的人格,走进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一些旧书信,它们从旧时光而来,虽不会说话,却胜千言万语。

书信没落的时代,我们还能有多少“见字如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