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尉遲姓來源

天下尉遲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尉遲(Yù chí 尉遲)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南北朝時北方鮮卑族姓氏,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二、遷徙分佈

(缺)尉遲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尉遲,本來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部落的名稱。距今1600年前,這個部落隨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來打天下,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拓跋氏終於當上了皇帝,於是尉遲部也就身價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個諸侯。後來,北魏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極力推行中華文化,學習漢俗,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元氏,同時還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為漢姓,尉遲氏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稱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稱尉遲氏。尉遲複姓望族居太原,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太原市。

三、歷史名人

尉遲迥:字薄居。北周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愛士,政績卓著,為時人銘碑所頌。

尉遲綱:字婆羅,蜀國公尉遲迥之從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來的將領,驍勇而有膂力,善騎射。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歲,諡周太保吳武公。

尉遲恭:唐初大將,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縣人。隋朝末年,從軍高陽,以武勇著稱。曾隨劉武周起事,後降唐,從太宗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為右府參軍,屢立大功,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說:“臣妻雖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

尉遲勝:唐朝于闐王珪長子。少嗣位,天寶年間來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衛將軍。與高仙芝擊破薩馬播仙,加銀青光祿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領國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祿山之亂,蕭宗待之甚厚。廣德年間拜驃騎大將軍、于闐王,令回國,尉遲勝固請留宿衛。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遲乙僧: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人,唐代畫家。與其父尉遲跋質那(畫家)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

尉遲跋質那:唐氏畫家。于闐人,與子乙僧並稱為“大小尉遲”。善畫外國風俗及人物、佛像、寶樹,尤擅畫黃犬及鷹,當時印度佛教藝術傳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曇摩拙義、跋摩便是對大小尉遲有重要影響的人。畫跡有《降魔》、《變相》等壁畫,作於東都寺院,著錄於《京洛寺塔記》;《六番圖》、《婆羅門圖》、《外國寶樹圖》,著錄於《歷代名畫記》。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

鏑餘堂、忠武堂:唐朝時有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有奸臣說他要造反,太宗問他,他回答說:“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隨陛下身經百戰,現在留下的,是槍刀弓箭裡面撿回來的一條剩下的命。現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嗎?)說罷,就脫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數數他身上的傷疤,太宗留著淚撫摩著,安慰他。他卒後諡忠武。

============================================================

【尉遲姓宗祠通用對聯】

〖尉遲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太原;

源自鮮卑。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尉遲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如皋城築;

益州碑留。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舊日如皋城磚上有“尉遲敬德造”字樣。今靈威觀即當年尉遲敬德行轅。下聯典指北魏·尉遲迥都督益州,政績卓著,州人立碑頌德。

-----------------------------------------------------------------

〖尉遲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公爵;

父子兩畫家。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及其從兄吳國公尉遲綱。下聯典指唐代畫家尉遲乙僧與其父跋質那(畫家)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

-----------------------------------------------------------------

〖尉遲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鄂國表凌煙閣;

益州留頌德碑。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跟從劉武周,後降唐,曾擊敗王世充軍,並參與鎮壓竇建德。武德年間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官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封鄂國公,圖形繪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代地人尉遲迥,字薄居羅,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

-----------------------------------------------------------------

〖尉遲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益土頌恩威並濟;

凌煙表山嶽不移。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尉遲迥,有大志,好施愛士。以平蜀功封蜀公。下聯典指唐·尉遲恭,佐太宗中興有功,其圖形繪於凌煙閣。

-----------------------------------------------------------------

〖尉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富不易妻,願辭帝女;

情甘讓國,留待唐廷。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太宗欲以女妻尉遲恭,尉遲恭以“富不易妻”辭之。下聯典指于闐國王長子尉遲勝天寶中來朝,官至驃騎大將軍,請以本國王位讓弟,自己留唐宿衛。

智勇兼全,累功見忠武;

恩威並濟,刻石頌姓名。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縣)人。因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太宗欲妻以女,敬德曰:“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之所願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卒諡忠武。下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字薄居,有大志。好施愛士。為是夫銘碑頌之。

============================================================

附錄:【尉遲姓典故、趣事】

〖尉遲公門神〗

舊時風俗,歲朝吉慶,不但要掛春聯,而且還要在大門口張貼門神畫,目的是為了避邪。《白毛女·扎紅頭繩》歌詞中有“門神門神掛起來,大鬼小鬼莫進來”,就是這個意思。最常見的門神畫,有《鍾旭》、《趙公明》等,再就是《尉遲恭手執鋼鞭圖》。尉遲恭(585一658)唐朝開國大將軍,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隋代末年從劉武周為將,後降唐。戰功顯赫。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以功累遷鄂國公,卒諡“忠武”。史稱尉遲恭驍勇善戰,“善避槊”。常常單騎突人敵陣,許多人圍住用長矛刺他不能刺中,尉遲恭反而能奪下對方手中的長矛,將他們刺下馬來。號稱“勇鷙無雙”的齊王李元吉,跟他比試也輸了,《隋唐演義》對此曾作過繪聲繪色的描寫。

在唐代歷史中最輝煌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在民間最有風采的卻不是他,而是他手下兩員大將。他們就是現在在農村仍然能經常見到的門神爺,從門外面對兩扇大門,左邊門扇上的是秦叔寶,右邊門扇上的就是尉遲恭。千載之下,當年的皇帝早已不知去哪裡轉世投胎,而這兩員大將卻一直留在人間,在千家萬戶佔一席之地,這種紀念臣子卻忘卻皇帝的作風似乎與中國傳統禮教不太協調。不過這種事也不是門神爺一家的專利,劉備君臣的待遇也是相同。蜀漢群臣中,關羽被尊為武聖,關帝廟曾廣受世人香火;張飛則是閬中山神,張飛廟留存至今;趙雲雖然沒聽說有廟,但“長阪雄風”四字名傳天下;諸葛亮就更不用說了,武侯祠可不止一處,至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還在爭當諸葛故里。再看身為君主的劉備,他的待遇可淒涼多了,據說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紀念劉備的先主廟,結果後人也不管什麼君臣倫常,竟公然讓諸葛坐了正殿,倒把先主請出去了。

那未,尉遲恭這個歷史人物怎麼會成了門神呢?傳說唐太宗晚上睡覺,半夜聽到有奇怪的聲響,害怕極了,次日告訴群臣。大將秦叔寶奏曰:“願同尉遲將軍一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無事。因此命畫工畫兩人圖形全裝,掛在宮掖的左右門。後來兩人都賜葬昭陵,死後也為唐大宗守陵。這樣,手執鋼鞭的尉遲恭和舉著寶劍的秦叔寶,被民間尊為一對門神。原尉遲恭廟,俗稱“景雲大王廟”,在崑山東北二十里蔚州村(今周市鎮城隍潭廟前村)。《縣誌》載:“相傳尉遲恭生此,故祀之,或雲:敬德封吳國公,故廟食於此”前一說無據,以後一說為是。武德九年玄武門之役)尉遲敬德論功第一,升右武侯大將軍,賜封“吳國公”,食祿一千三百戶。這裡是他的受封之地,故建廟祀之。

-----------------------------------------------------------------

〖富不易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維護家庭關係的和睦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十分重要。“夫婦之道,人道之大倫也。”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對待夫妻關係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標準。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家庭關係一直是“夫權制”,丈夫可以將妻子“休”掉,也可以擁有三妻四妾。許多男子在“金榜題名”後,拋棄了患難與共的結髮之妻而另攀高門,成為“乘龍快婿”。但即便在封建社會里,也有許多忠於愛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東漢時期的宋弘、唐代的尉遲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難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為千古佳話。在當代,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相濡以沫,忠貞不渝,兩人“互學、互愛、互信、互勉、互幫、互讓、互諒、互慰”,堪稱夫妻關係的典範。

尉遲恭因為幫助李世民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李世民想招贅他為駙馬。尉遲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不好看,一起過苦日子多年倒也恩愛。我沒有文化,但聽古人說‘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因富貴變心。招駙馬的事兒實在不敢當。”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也就作罷了。

“富不易妻”,也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之一。現在,時代雖然變了,但人們卻仍然把“偕老白頭”看作是最理想的婚姻,恐怕還沒有人敢說“富而易妻”是理所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