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認為中國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全民脫貧的副產物 —> 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全民小康的副產物 —> 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總人口約10.3億,其中近八億為貧困人口,至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間全世界共有九億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其中七億為我國所貢獻,於是我國驕傲宣佈,中國在消除貧困的工作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所謂世界第二,不過是中國人民全民脫貧的副產物罷了。

為何很多人認為中國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脫貧之後,人民群眾想過得略滋潤些,我們現在的目標,全民奔小康,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穩紮穩打的規劃。2015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美國為17.9萬億美元,美國定義的國民貧困線為單人低於11770美元,而2015年我國的國民人均收入為3413美元,我國人均收入與美國貧困線之間的差距比兩國GDP總量間的差距還要大(折算購買力後差距會縮小些,不過結論不變)。以我國的體量,人口比美國的四倍還要多,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不過是全民奔小康的副產物罷了。

我們東方文明,不講神恩,講自身,洪水漫天,沒有上帝或者真主派來的方舟,只能靠自己,堵了十幾年不行又疏通十幾年,全都憑自己。富起來就該享受生活,歐洲澳洲北美中東皆如是,只有東方文明下的富裕地區,日韓港臺新加坡,即便富裕了,人民照樣忙碌。滿足感是比較出來的,縱向比較,我國現在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盛世都富有,然而並沒什麼用。

為何很多人認為中國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橫向比較,勤勤懇懇的中國人,換得的生活,雖然一直在提升,但還不夠好,遠沒達到與我們勤奮程度匹配的等級,十萬八萬人生活水準遠超我們也就罷了,現實是與我國同量級的十幾億人生活水準超過我們,這如何能滿意呢。平心而論,我國確實自帶要做第一等的文化屬性,背後是因為我們的勤奮程度就是第一等的,付出就得有回報,這個樸素的價值觀在我國世俗到對著神佛都是這個邏輯,願菩薩佛陀龍王爺土地神保佑我如何如何,來日必定如何如何重塑金身/重修廟宇。

有人說,我國舉國上下都有大國思維,所以要做世界第一,實際上,大國思維這個事物,除去個別不靠譜的,通常是先有大國後有大國思維。以我國的體量,不論強弱貧富,都是毫無疑問的大國,當初我國經濟總量一度不及人口只有我們二十幾分之一的韓國,那也只能稱之為大窮國,而不會被叫做小國。大國思維是大國體量下自然而然的思考方式,譬如二十年前報紙裡的這段話,我國在一窮二白的時期仍舊是大國思維:"中國婦女佔世界人口1/8,佔世界婦女的1/4,中國婦女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必然對世界21世紀的進步與發展發生積極作用"。

為何很多人認為中國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