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1998年是中國樓市劃時代的年份,這一年中央宣佈取消福利分房,全面開啟住宅商品化,被稱為“98房改”。

2018年,深圳邁出了第一步,公佈了歷史上僅次於“98房改”的重要文件,宣告深圳二次房改來臨。

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1998年,開啟了房地產改革,將福利分房改為住宅市場化;2018年,深圳開啟二次房改,將住宅市場化改為租售並舉。

二十年時間,歷史在住房改革上完成了一個輪迴。

這次房改,絕不是深圳的特例,毫無意外,將向全國推廣,房價摁不住的一二線熱點城市,將會迅速copy這政策。

文件重點

八大供應主體

1、以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主,提供市場商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

2、以住房租賃經營機構為主,提供各類長租公寓。

3、以市、區政府為主,提供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4、以人才住房專營機構為主,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5、支持社區股份合作公司和原村民,通過“城中村”綜合整治和改造,提供各類符合規定的租賃住房。

6、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符合規定的自有用地或自有用房,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7、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採取直接投資、融資等方式,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8、支持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建設籌集具有公益性質的各類住房。

六大保障渠道

1.增加建設用地,實施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住房開發模式,突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2.盤活存量用地,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推進已批未建用地、社會存量用地、未完善徵(轉)手續用地、徵地返還用地等開發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3.利用招拍掛商品住房用地、城市更新和產業園區等配建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4.盤活各類存量用房,推進社會存量住房租購。

5.實施公共設施綜合開發,通過軌道交通車輛段和停車場、公交場站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等綜合開發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

6.開展城際合作,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動建立都市圈城際住房合作機制。

租購併舉、硬性供應指標

深圳政府第一件事就是重塑整個住房供應體系,確立租購併舉下,各類住產的硬性供應指標:

1、市場商品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40%左右。

2、人才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建築面積以小於90平方米為主,租金、售價分別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售價的60%左右。

3、安居型商品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建築面積以小於70平方米為主,租金、售價分別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售價的50%左右。

4、公共租賃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面向符合條件的戶籍中低收入居民,建築面積以30—60平方米為主,只租不售,租金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員及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的10%。

貨幣補貼

面向符合條件的基本住房保障對象發放住房租賃補貼。

面向符合條件的人才發放人才安居補貼。

面向符合條件的人才實施購房貸款貼息。

探索採用住房租賃券的形式發放住房租賃補貼和人才安居補貼。

業內觀點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

這是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是精準落實中央“房住不炒”戰略的落地性文件,是將深刻影響深圳未來多年住房供需關係體系的長期指導性文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份文件代表了大灣區未來房地產發展的政策導向,即在基本尊重過去房地產發展的基礎上,以“房住不炒”和“住有所居”的民生價值為導向,實施住房制度的革命性變革,引導房地產進而影響國民經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主任劉澄

深圳市近年來產業升級加快、人均收入較高,住房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在住房供給側改革方向下,深圳這份住房新政特別明確了供給主體、供給渠道、實施方式和資金保障等,系統性優化完善深圳市住房市場結構,符合多類人群需求特點,為特大型城市房地產市場深化改革提供了實踐路徑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

從房地產行業的角度看,政府住房目標的確立,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及構建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體系,再加上宏觀調控政策的護航,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有望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維持平穩發展態勢。

從社會民生的角度看,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將有效降低高房價帶來的社會焦慮,增加居民幸福感,增加城市吸引力,保障經濟的勻速發展;即使是剛畢業來深圳打拼的學生,也不會因為高房價、高租金而被擠出城市

房價會降嗎?

在98年房改後,我國的住房市場主要是拷貝香港模式。畢竟居住屬性才是住房的第一屬性,攸關民生,現在高房價帶來各種弊端,開始反噬經濟發展。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一線城市中的代表城市,這次房改要趟出一條路來的意識非常明確。

深圳嘗試建立多主題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其中有新加坡的影子,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將住房分割成商品化市場和政策性供給,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的供應主體是政府及人才住房專營機構,而商品房仍由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同時也支持企事業單位等建設籌集各類政策性住房。

很多人關心的還是房價。鑑以往而知未來。從新加坡的歷史看,實行了雙軌制後,市場化部分還是歸於市場,而且增加公共住房供給必然擠壓了商品房的供給,即使分流了一些剛性需求到公共住房,但是根據深圳發展的潛力,仍舊是供小於求的。

一座城市的基因與城市中的人互為影響,互相成就。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搶人,深圳是首個實行人才引進的大城市,現在為人才安居的問題頭疼,而想方設法解決居住問題留住人。而有些城市搶人,卻是為了吸引接盤俠提高庫存去化。城市之間的格局高低一目瞭然,選擇哪個城市不言自明。

經過此次大膽的房改探索,看好深圳的邏輯不能簡單地停留在供需數量化的層面上。應當認識到,30年前改革開放深圳脫穎而出,現在面臨房地產僵局,又是深圳跨出第一步,並非巧合,或許這就是一座城市的基因。我們看好深圳,就是看好它敢為人先的精神,看好它開放進取的精神,看好它求真務實的精神。

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深圳樓市顛覆性新政,地產面臨20年來最大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