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數學題:刻在泥板上的數學題

形形色色的数学题:刻在泥板上的数学题

形形色色的数学题:刻在泥板上的数学题

古代巴比倫王國的位置,在西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區,現在的伊拉克境內。巴比倫國家建立於公元前19世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古巴比倫人使用特殊的楔形文字。他們把文字刻在泥板上,然後曬乾。泥板曬乾後和石頭一樣堅硬,可以長期保存。從發掘出來的泥板上,人們發現了三千多年前古巴比倫人出的數學題:

“10個兄弟分100兩銀子,一個人比一個人多。只知道每一級相差的數量都一樣,但是究竟相差多少不知道。現在第八個兄弟分到6兩銀子,問一級相差多少?”

如果10個兄弟平均分100兩銀子,每人應該分10兩。現在第八個兄弟只分到了6兩,說明老大分得最多,往下是一個比一個少。

按照題目所給定的條件,應該有以下關係:

老二得到的是老大減去差,

老三得到的是老大減去兩倍的差,

老四得到的是老大減去三倍的差,

……

老十得到的是老大減去九倍的差。

這樣,老大與老十共得銀兩

=老二與老九共得銀兩

=老三與老八共得銀兩

=老四與老七共得銀兩

=老五與老六共得銀兩

=20兩。

已知老八得6兩,可求出老三得20-6=14兩,老三比老八多得14-6=8兩。另一方面,老三與老八相差7-2=5倍的差,因此,

差=8+5=1.6(兩).

答: 一級相差1.6兩銀子。

古巴比倫的數學和天文學發展很快。他們除了首先使用六十進位制外,還確定一個月(月亮月)有30天,一年(月亮年)有12個月亮月。為了不落後太陽年,在某些年裡用規定閏月的辦法來糾正。

形形色色的数学题:刻在泥板上的数学题

古巴比倫人瞭解行星的存在,他們崇拜太陽、月亮、金星,把數3看作是“幸福的”。晚些時候,他們又發現了木星、火星、水星、土星,這時數7被看作是“幸福的”。

古巴比倫人特別注意研究月亮。他們把彎月的明亮部分與月面全面積之比,叫做“月相”。在一塊泥板上記載有關月相的題目:

“設月亮全面積為240。從新月到滿月的15天中,頭5天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即5,10,20,40,80。後10天每天都按照相同數值增加,問增加的數值是多少?”

月亮全面積為240,第5天月亮面積為80,後10天月亮共增加的面積為240-80=160。

因此,每天增加的數值為160+ 10= 16。

答:增加的數值為16。

好玩的數學

好玩的數學以數學學習為主題,以傳播數學文化為己任,以激發學習者學習數學的興趣為目標,分享有用的數學知識、有趣的數學故事、傳奇的數學人物等,為你展現一個有趣、好玩、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

形形色色的数学题:刻在泥板上的数学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