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科舉就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科舉考試在明朝時達到鼎盛時期,所以下面就以明朝時的科舉考試為例來說一說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大型的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童生試,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第一名叫狀元。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看一看。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一)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二)鄉試:鄉試是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只有經過童生試,取得生員資格的人,也就是秀才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名叫亞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考中了舉人就有了參加會試的資格。

(三)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考試,通常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錄取三百名,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第一名稱會元。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四)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級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後改為三月十五。由皇帝親自主持,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名,二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三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賜“同進士出身”稱號。由於二甲第一名與三甲第一名名稱相同,所以判斷某人屬於二甲還是三甲,就從賜予的稱號為準。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如果去掉科舉考試中的入學考試——童生試,那麼古代的正式的科舉考試種類有三種,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三元及第,就是科舉場中的佳話了。

古代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幾次考試?

綜上所述,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從“童生”到“狀元”,要經歷四次大型的考試。古代的科舉考試原來的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科舉考試無疑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今天的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