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本帖文字摘自:2013年《顺德人顺德事:从农村到城市的嬗变》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顺德档案馆图片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顺德档案馆图片

为何番禺顺德要合并?

1958年年头,国内多处出现行政区域合并现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58年12月15日,番禺和顺德两县合并,称“番顺县”,县城设在大良镇。

时任大良区区长欧阳洪:

为什么是番禺、顺德合并呢?那时是讲潮流……因为那时番禺和顺德不但地缘相接且经济很接近,陈村、北滘、伦教、大良和番禺都是一河之隔,那就并起来成一个地方。合并来的作用?大!并起来就大!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2011年顺德区和番禺区示意图(《南方日报》图片改编),并非番顺县地图,番顺县不包括大岗镇

一衣带水,同根同源

顺德和番禺,两地一衣带水,虽然一个建县只有500多年(顺德),而另一个是设立了2000多年的行政区域(番禺),但自古以来两地就有很深的渊源,文化上同根同源,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都非常频繁。

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设置番禺县,顺德属于南海郡番禺县辖地;隋至明初,番禺县划分为南海和番禺两县,顺德隶属南海县;到了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即从南海县分出,独立建县。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1959年,番顺县文件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番顺日报》(@顺德当年今日 图片)

名义上是合并,实为顺德指挥番禺

合并后的番顺县看似发展良好,但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番禺、顺德两个经济实力相当的地区,在合并时期不免出现一些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两边的关系渐渐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欧阳洪:

因为当时顺德是经济作物区,比较富有,番禺是纯禾田区,所以在领导关系上,番禺变得较被动,顺德是主动,一切指令要听顺德。(番顺县)的机构全部设在顺德,这样由顺德指挥番禺,番禺失去原来的独立性,所以番禺条气唔顺。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1959年7月16日《广东青年报》,番顺县大石公社钟村大队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1960年4月9日《江苏青年报》,广东省番顺县大石公社沙溪大队公共食堂

顺德独占资源,番禺无权支配

利益分配上更来气,在当时,顺德缺粮食和物资,就从番禺那边调配过来;另外,两边所有的物资由顺德分配,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兴建顺德人民礼堂。

顺德县原副县长李本立:

有人过来找我,说县委有意思建一个大礼堂,但是什么原料也没有,那时候要大炼钢,将窗门、铁闸全拆了。但是钢材没有来源是不行的,后来找到何贤进口了50吨钢材。

钢材的问题解决了,但其它材料还是不够。

欧阳洪:

建大礼堂,顺德缺转缺竹,番禺有竹有砖,就把这些物资调过来。

1958年10月1日,人民礼堂正式动工建设。建设材料方面,石条是从大良街巷撬来,青砖大多是从各公社的历史遗物拆下及部分居民房屋的材料,还有1959年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后,从番禺运来的石材、木料和青砖。何贤也出借了50吨钢筋。为解决水泥不足问题,县里还悄悄将顺德的鲮鱼拉到广州西村水泥厂换水泥。

李本立:

当年建造人民礼堂时,顺德政府向何贤借50吨钢材,后来支付钢材款的时候,何贤把这笔款捐给了家乡番禺石楼岳溪乡建造卫生站。(另有报道说是何贤捐了20吨钢筋。)

番禺顺德曾合并,半年后不欢而散,原因是什么呢?

▲顺德人民礼堂(乡下台 史太郎 摄)

合并半年,分开办公 “番顺县”保留多半年

1959年6月10日,貌合神离的番顺县在成立半年之后,终于分开番禺、顺德两地机构办公。

1959年9月20日,全国最大的县级会堂——顺德县人民礼堂落成剪彩。这座气势恢宏的大礼堂拔地而起,从此屹立在大良钟楼岗半山腰上。

1960年1月,根据省委指示,正式恢复“顺德县”名称,全县企事业单位一律使用“顺德县”称号,取消“番顺县”称号。

番顺县就这样仅存了一年。

【编后小记】

番顺县合并半年,留下的历史资料网上少见。

庆幸的是,顺德方面对这段历史有比较详尽的挖掘。

本帖所使用的大部分文字,均选自2013年出版的《顺德人顺德事:从农村到城市的嬗变》一书,是根据同名电视栏目《顺德人顺德事》(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的内容辑录成书的。

书中的描述都比较客观详尽,故特意辑录该书内容于此,与各位热爱南番顺历史文化的同好共享。

亦期待番禺、顺德关系更进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