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的小說中,有哪些嚴重違背史實的部分?

劉歡吉

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是歷史小說中的“明星”,但並不等於歷史,其中很多人物、事件、時間都被篡改了。而在拍攝電視劇《雍正王朝》《康熙帝國》的時候,編劇們又有二次創作,繼續改。

所以這類小說和電視劇,只是提高大家瞭解歷史的興趣而已。

討論小說與史實,並不是否定文學創作,只是一個對比,讓大家更清晰的知道什麼是戲、什麼是史。


以《雍正王朝》為靶子,來說幾個違背史實的地方:

1、張廷玉在康熙末年還是吏部侍郎,雍正繼位提拔為禮部尚書,逐漸重用。所以並沒有被康熙晚年倚重、甚至託孤的衡臣。


2、馬齊並未因推薦太子而靠邊站,雍正一朝都是排名第一的大學士。

3、與張廷玉一同被重用的軍機大臣還有鄂爾泰,因為是滿人,所以排名在前。劇中幾乎被抹去了,只給了模範總督的影子。

4、張廷璐沒有科場舞弊案,更沒有被腰斬,活到了乾隆十年。他是張廷玉的親三弟。

5、沒有鄔思道這個御用師爺。魏東亭、鄔思道、喬引娣、劉墨林等也是虛構的。不要把魏東亭說原型是曹雪芹爺爺,地位和角色完全不同。


6、李衛不是叫花子,而是富二代,捐了個副司長。

7、八爺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貝勒,雍正繼位才封的廉親王。但隨即各種挑剔和責罰,在雍正四年就直接打到了,改名“阿其那”。並不存在雍正八年的“八王議政”。

8、隆科多雍正五年就打到了,定四十一條大罪,圈禁。次年死。

佟國維是他親爹,不是六叔。

9、年羹堯在雍正三年被打倒,定九十二條大罪,次年賜自盡。這時李衛的確是浙江巡撫。但年大將軍已押赴北京。不是在看城門時被李衛經辦賜死的。

10、孫嘉淦不是被年羹堯殺的!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十八年去世,年七十一歲。

11、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在雍正元年五月就去世了,沒有活到處死年羹堯的那年。

12、年貴妃沒有名字記載,年秋月是編的。在康熙五十年,就是側福晉了。年家是漢軍旗,不是內務府包衣,更不是雍正家奴。

先寫這麼多,大家繼續補充呀ヾノ≧∀≦)o


幾葦渡

先認識下二月河其人,二月河只是筆名,他原名為凌解放,山西生人,現居河南,是非常知名的歷史小說家,筆下的康雍乾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世人所熟知,並且被拍成了電視劇廣為傳唱,二月河幾乎家喻戶曉。

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包括題主,總不由自主的把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當成歷史看,其實這本身就是錯誤的,連二月河本人都說,寫歷史小說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會有”的創作原則,筆者在這裡強調,小說不是歷史,茶餘飯後的打發時間是沒問題的,但萬不能當做正史讀物去看,如果非要在小說裡挑刺,那咱今天也破破例,就當做遊戲來戲耍一番吧。

NO1,蘇麻喇姑,在二月河小說中蘇麻喇姑竟然被寫成和康熙有些許情愫,在正史中此事是萬萬不可能的,因為蘇麻喇姑足足比康熙大了四十二歲,在清代那可是康熙奶奶輩的人,她本人是孝莊的丫頭而已。


NO2,納蘭性德,在小說中這位清詞三大家之一,曾寫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詩人被錯位的說成明珠第二子,並且和後來的雍正帝胤禛關係甚好,正史上納蘭性德實為明珠長子(30歲就去世了),而且不可能和年僅5歲的胤禛是朋友關係。

NO3.允祥之母,小說中說雍正的老十三弟允祥的母親是寶日龍梅(蒙古公主),但正史上記載允祥的親媽是滿族人,名曰敬敏黃貴妃章佳氏,而且還被雍正特赦於康熙合葬於景陵地宮中。

NO4,張廷玉,小說中的張廷玉在康熙朝就成了權傾朝野的顧命大臣,還是李紱的房師,但正史上張廷玉並沒有在康熙朝發跡,而是在雍正朝權傾一時,並且成為了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而且也不是李紱的房師。

NO5,鄔思道(存疑),這個人在二月河小說中是雍正胤禛的心腹之人,為胤禛登上帝位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在正史上此人卻沒有任何的蛛絲馬跡,但是卻在一本叫做《清通鑑》的書中,曾經在奏摺上出現過鄔思道此人,也就是說,很可能此人在歷史上出現過,由於特殊的身份被胤禛在史書中抹去了。所以這裡筆者也猜想,弄不好二月河猜想的鄔思道可能確實出現過。

ok,篇幅有限,先寫這麼多,大家也可以集思廣益,繼續玩玩“大家來找茬”,可以在評論區中說出你的看法。


(謝謝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這個問題提的很矛盾,既然都知道二月河的作品是小說了,又何必較真呢?小說為了製造戲劇衝突,必然會有文學加工的成份。而且很多人並沒有看過二月河小說,只是看過《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這兩部電視劇,並通過電視劇瞭解二月河的作品,甚至是瞭解歷史。


所以這個話題往小了說,很容易解答,網上隨便找一下,有大把的此類文章。比如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奶奶輩、伍次友是虛構的、李衛家很有錢並不是要飯的出身、鄔思道是田文鏡的師爺等等。

但問題是,扒這些皮毛東西有什麼意義?會對歷史的進程有影響嗎?

難道蘇麻喇姑不是康熙的奶奶輩,二月河就會讓康熙娶她了?

難道沒有伍次友,二月河筆下的康熙就不敢除三藩了?

難道李衛不是叫花子出身,他就不是雍正改革的心腹大臣了?

難道沒有鄔思道的計謀,二月河筆下的雍正就當不上皇帝了?

所以我覺得,要符合“嚴重背離史實”這個話題點,就應該講一些比較有深度的東西,要扒一扒小說和電視劇裡面過分吹捧和惡意打壓的地方。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一個真相。


由於槽點太多,全部捋一遍不現實。本文只取《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的內容,各說一個槽點。

首先,講一下《康熙大帝》裡面的遷界禁海的問題。這裡,要嚴重批評《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

其實在原著小說裡面,對遷界禁海寫的還是很隱晦的,並沒有多說什麼。電視劇裡面濃墨重彩的演了好幾集,我記得有一集姚啟聖的祖墳被記恨他的村民給扒了。姚啟聖苦口婆心的對老百姓說:

『父老鄉親們啊,為你們的長治久安,求你們遷界吧!啟聖已在內地為你們準備了莊稼地,你們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說了,三年不納糧,三年後,這裡的土地還是你們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車馬不夠,用軍營的車馬載你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轎子,我們抬著去!』


於是在鏡頭上,我們看到了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轎子,由兵勇們抬著走的一幕。看得人真是熱淚盈眶,我也看哭了。只不過我哭的是被遷界的老百姓……

朝廷被演繹成了用心良苦的好朝廷,老百姓反倒變成不識大體的刁民了???什麼叫顛倒黑白?什麼叫千古奇冤?這就是!



據當時人的記載:

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裡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把文言文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朝廷限期三天遷移,當時沒有網絡,住的遠的人還沒有來得及得到消息,軍隊騎兵就到了,於是富人全部拋棄自己財富,貧窮的人拿著鍋子帶著妻子兒女,全部內遷,從江浙到廣東福建,沿海數千裡肥沃的土壤全部變成了荒野蓬蒿。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知道了,就算現代的人從籌劃搬家到實施,具體運作準備,也絕對不是三天就能完成的。然而當時被迫遷界禁海的沿海居民,就是在這樣沒有任何預兆準備的情況下,被限令三日搬出沿海三五十里,局部地區甚至過百里。

朝廷沒有徵地補償,沒有遷家的路費,沒有安置場所。三天後就派軍隊進入遷界區域,凡是看到沒有遷界的老百姓,見人就殺,沿海居民死亡率超過八成。殘忍程度堪比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

這種血淋淋的史實,卻被電視劇粉飾為春風化雨般的仁慈善舉。老百姓長達十六年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黑暗日子,竟然被說成了『借用三年』;赤裸裸的用刀槍屠殺擄掠,硬是被說成老百姓『坐著官府的轎子』走。

小說和電視劇的三觀,很有問題!被屠戮的老百姓找誰說理?哦,對了,也不需要說理。畢竟當時被屠戮的老百姓,現在估計連骨頭渣子都找不到了……


其次,講一下年羹堯的問題。

很多人都在提問。

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

年羹堯為什麼跟雍正飛揚跋扈?

之所以會這麼問,主要是受了電視劇和小說的錯誤引導。

二月河筆下,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也是受了雍正的提拔,才位極人臣。對於小說的這個人設,我是有疑義的。因為這會把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搞複雜了,同時也解釋不了年羹堯後期的飛揚跋扈。

歷史上的年羹堯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年羹堯對雍正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就搞不清楚了。其實,他和雍正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用不準確的形容,他倆是合夥人的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年羹堯與雍正年紀相仿,兩人只相差一歲。雍正是身份高貴的皇四子,年羹堯也是高幹子弟出身。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朝廷重臣,年羹堯本人也非常爭氣。他是正兒八經的科舉進士,進過翰林院。後來遷任四川巡撫和川陝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康熙臨駕崩前夕,十四阿哥被召回京城,康熙授意讓年羹堯與大將軍王的副手延信共同執掌軍務,並授予二等公之爵。可見年羹堯在康熙時就已經是封疆大吏,位極人臣。而年羹堯取得的這些成就,與雍正沒有任何關係。

年羹堯和雍正之所以親近,是因為康熙五十五年,由康熙皇帝做主,將年羹堯的妹妹年妃許配給了皇四子胤禛。(這樁婚事是由康熙做主的,而並非小說中的描述,是年羹堯有意跟雍正攀關係。)

看見沒有?年羹堯到底有多重要?連康熙都要主動跟他攀親家,何況雍正?


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雍正會如此看重年羹堯,而年羹堯為什麼又敢在雍正面前飛揚跋扈。

從雍正的角度來看:

自己新君登基,沒有任何基礎,他要想爭奪皇位,必須要有年羹堯這樣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的支持才行。如果年羹堯跟自己不是親家的關係,他憑什麼支持自己?以他川陝總督的身份支持老十四,以清君側的理由殺回京城,皇位的歸屬還說不定是誰呢。

從年羹堯的角度來看:

自己本來就是西北王,而且這個身份和地位是康熙賜予的。雍正能登基,不是他年羹堯沾了雍正的光,而是雍正沾了自己的光。自己有擁立之功,手握重兵,而且兩家還是親家。

當然小說中也給出了一種解釋,就是年羹堯和雍正為主奴關係。但這也是有問題的,奴才敢跟主子作死嗎?主奴關係只會把問題越描越複雜,把年羹堯的死歸到他的性格上。對於年羹堯來說,太委屈了。

歷史上的年羹堯,他只是沒想到雍正其人會如此腹黑。在平定青海後,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對自己下黑手。對於雍正來說,年羹堯手握重兵,且不是自己提拔的心腹,對自己威脅太大了,除掉也符合情理。



尾記:法國作家大仲馬曾說過『歷史就是我掛小說這面鏡子的釘子』。歷史小說的創作不能拘泥於歷史的舒服,只要大處有其據,小處有其理,能自圓其說,便是成功的。

其實就算是正史,也一樣有藝術加工的問題存在。比如《史記》之中,司馬遷就有很多這種虛構的歷史記載。

劉邦對旁人說:“大丈夫生當如此”。

項羽對旁人說:“吾將取而代之”。

樊噲對劉邦說:“今者人方為刀殂,我為魚肉,何辭為?”

范增在鴻門宴後憤怒的說:“豎子不足與某”!

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司馬遷是當場聽到的嗎?恐怕都是他自己的根據人物性格,虛構出來的吧。而這種藝術加工出來的史實,還不是被我們後人奉為正史,不容質疑。

所以我覺得,看二月河的小說,完完整整的看一遍,用心看進去就行了。如果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和《清實錄》和《清史稿》做對比解讀,那更好不過。

對於細節,比如歷史上沒有魏東亭,歷史上沒有喬引娣,這種東西不要過於糾結。對於原則上的錯誤,能指出錯誤,並且能批評這種錯誤,就可以了。這才是我們讀歷史小說的正確方式。


Mer86

提問者想引導大家“以史料為據”去批判二月河歷史小說的“偽歷史性”,這種引導十分的沒有道理,其真正的目的是不純潔的。

這個問題的提問者對於把正史和文學作品混為一談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眾多回答者都被提問者本身偏頗的問題方向帶到斜路上了。


我們讀文學作品,尤其是歷史文學作品的時候,想從作品中探究歷史的真相本身就是錯誤的,抱著這種心態去讀二月河老師的歷史文化小說只能是既不能真正得到歷史的真相,也不能得到讀書的快樂,是在走死衚衕,而且走進去了不容易出來,因為小說的人物和情節都在腦子裡固化了,等以後接觸到真正的歷史是反而會顯得不適應的。

二月河老師所寫的清帝三部曲是我十分喜歡的作品,前後讀了三四遍,其時間跨度也有十幾年,但是每次讀起來我都會感到小說帶給我的閱讀快感,對於小說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我都會在讀後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以求得真正正確的答案,這就是所謂歷史小說對我們大眾的貢獻,它起到了引發我們對歷史的興趣就足夠了。

歷史小說,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一般這種小說都有一個寫作標準,就是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可以文學加工,但是不會改變事件性質,對於此,二月河老師的作品還是充分尊重歷史的,但是你要是想在小說中尋找“史實”,對不起,本小說不提供。但是如提問者想將水攪亂並基於此批判和否定二月河的作品的心理也是不對的。



現在大多數回答都在小說的人物是否是虛構的問題上糾纏不清,這就是走入死衚衕,文學創作如果不進行藝術加工怎麼創作?

前面回答者找出的一些所謂的虛構人物也是漏洞百出,如鄔思道這個人,都說是虛構的,這也是不對的,雖然在正史料幾乎上找不到他的存在,但是說他是虛構的就是不尊重歷史了,正史《清通鑑》和野史《貪官汙吏傳》都有關於鄔思道的記載,尤其是《清通鑑》中,明確記載了奏摺上提到了鄔思道先生。

當然,二月河老師的作品也並不是沒有瑕疵,雖然大部分重大事件都遵循了不改變性質的寫作標準,但是最有爭議的雍正之死是二月河老師自己給改變了的。這是我覺得唯一的不足之處。


石門石話

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用“嚴重違背事實”來質疑一本歷史小說可能是要求太高了一點。坦白說,二月河的“清帝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算是相當不錯的歷史小說了,歷史背景和歷史人物設定也相對靠譜。

你去看看《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這些小說有多麼的天馬行空,就會知道二月河在忠實歷史方面算是很良心了。

不過,如果你的確對歷史小說與真實歷史的異同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我倒是也可以說幾點二月河小說與歷史的“違背”。

我就重點說人物吧,二月河小說裡有一些與真實歷史“變形”比較大的人物,甚至乾脆在歷史中查無此人。


先說《康熙大帝》。

蘇麻喇姑:在小說中蘇麻喇姑比康熙似乎也大不了多少,還發生過曖昧的“姐弟戀”。但在真實歷史裡,蘇麻喇姑比康熙大四十多歲,您還覺得有“姐弟戀”的可能麼?

伍次友:在小說中伍次友是康熙的民間“帝師”,這個人是完全虛構出來的。

魏東亭:在小說中是康熙的頭號親信,真實歷史中沒有這個人,但可能是原型是曹寅。


再說《雍正皇帝》。

鄔思道:鄔先生在小說中是雍正身邊最厲害的謀士,似乎沒有他就沒有雍正的江山。但很可惜,這個人也是虛構人物。

鄭春華:在小說中是康熙的寵妃,和太子還有不正當男女關係。在歷史中也根本沒有這個人,太子更加不敢去動康熙的女人。

胤禩:著名的“八爺”。在小說中,“八爺”在雍正登基後似乎還權傾朝野,還搞過差點就要成功的“逼宮”。但在真實歷史中,雍正登基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八爺就很低調的做人了,但最後還是沒有逃脫雍正的政治清算。


最後是《乾隆皇帝》。

這本書可能是二月河小說中和真實歷史差距最大的一本了,而被藝術加工最大的就是本書主人公乾隆了。小說給乾隆加了很多愛情戲,很多戀人都是虛構出來的。


張明揚不說話

愛幫幫有償互助平臺為您解答。說出你的心願,我們幫你完成。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要搞清楚一件事,歷史小說也是小說,只要是小說,都會包涵一些作者的主觀思想與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就好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與吳承恩的《西遊記》。

前者中就已經帶入了大量的神話色彩,例如張角得天書黃巾起義,諸葛亮一夜借東風等,後者更是直接將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事融入了神話傳說當中,甚至摻雜了道、釋兩教相互掣肘的元素。

也正是因為這些歷史的殘缺性和真假性,帶給了作者們無窮的想象空間,他們才能把一段段雲譎波詭、壯闊激昂的歷史以故事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言歸正傳,在二月河的作品中,最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他的“康雍乾”三部曲了。

這其中就包含了許多跟真實歷史差別較大的角色,例如:

納蘭性德  

小說中稱,性德為明珠第二子,並在四阿哥和太子奉旨查抄明珠家產時說,四阿哥和性德要好。實際上明珠有三子,長子性德(原名成德)、次子揆敘、三子揆方。納蘭性德比康熙小一歲,死於康熙23年,享年30歲。而四阿哥胤禛生於康熙17年,性德死時胤禛才5歲。

佟國維、隆科多父子  

小說中說,隆科多為佟國綱之子,佟國維繫其六叔。實際上,隆科多為佟國維之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兄。而那個小說中跟十四阿哥出征西北,後一度投靠雍正的鄂倫岱才是佟國綱之子。

馬齊  

小說中多處說馬齊是漢臣。事實上,馬齊為真正的滿人,富察氏,傅恆的親叔叔

允祥  

小說中稱,允祥之母為蒙古公主寶日龍梅,在允祥出生後出家。實際上允祥母敬敏黃貴妃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女。於允祥14歲時去世。  

另,小說中多處說允祥為帶兵阿哥,與十四阿哥並稱俠王。實際上允祥從來沒有帶兵經歷,是偏於文才的皇子。


愛幫幫APP

本是小說,談什麼真假,類似現在的歷史電視劇,也類似《三國演義》。以前,從來不認識二月河,自從看過《康熙王朝》後,這才認識,然後看震驚的《雍正王朝》以及《乾隆王朝》。



從歷史到小說,再到電視劇,為了一定地需要,自然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而這樣,情節有趣,人物飽滿。並非現在的胡亂篡改,改得嬴政跟荊軻搶女人。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但基本原則不可亂。

二月河的一系列小說中,最出名的還是“落霞三部曲”,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非常受人青睞,以《雍正皇帝》為最。老一輩中很喜歡,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當然,也不排除差距!

在《康熙大帝》中,有一個女人叫蘇麻喇姑,她原名叫蘇麻喇,死後被尊稱為“蘇麻喇姑”,是孝莊太后的貼身侍女,閨蜜般地存在,更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在康熙出生時,她早已四十多歲,怎麼會喜歡上伍次友,又怎麼會讓康熙產生情愫?



另外還有一個康熙的好基友,也就是陪讀,叫魏東亭,實際上,並沒有這個人。至於是誰?有人說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爺爺曹寅。

在《雍正皇帝》中,有一個人非常逆天,堪稱bug的存在,他就是鄔思道,歷史上有這類神人嗎?沒有。實際上,他就是虛構人物!在歷史上,他的確是田文鏡的幕僚,還曾替寫過參隆科多的奏摺。追究他的原型,之一便有戴鐸。後來因知道的秘密太多而被殺。



在《乾隆皇帝》中,修鐵路造機器的年代並沒有這麼早,還晚點。

最後,無論如何,他只是小說,但也是一部精彩的先說!


非常茴香豆

三國演義也改了歷史,水滸傳也改了歷史。拿小說當歷史,你四不四灑啊?


天明遙遙山海關

流毒最廣的是滿清給蒙古減丁,超過固定人口指標就咔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