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常談與新知,一個投資人的“新老焦慮症”|在順為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經常有人會問我焦慮的問題,無論是在我創業時期還是現在做投資。作為一個創業者,可能焦慮就是一個日常的狀態;而投資人就可以很輕鬆嗎?當我從一個創業者變為一個投資人,焦慮好像也一直在,只是我看待它的方式變了,也對焦慮有了全新的理解。前幾天,我在艾瑞峰會上分享了自己這一年多來關於“新老焦慮症”的感悟,以及關於投資的新知舊談。

1. 作為一枚曾經的創業焦慮症患者

我曾經創辦了一家公司叫易到用車,一、兩年前我離開了這家親手創辦的公司,加入順為資本做投資合夥人。回顧自己 20 多年的連續創業經歷,我非常習慣處於這種創業狀態,就是所謂“創業焦慮症”患者,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因為對一個創業者來說,焦慮就是你每天生活的常態。

作為創業者,我也經常和投資人打交道。我曾經以為相比創業,投資可能是件更容易的事吧,因為我發現他們的朋友圈裡不是在度假,就是度假的路上。我心裡想,等有一天不創業了,也去做一名投資人,然而當我去做的時候,發現並不是。

2. 比創業更焦慮的投資

成為投資人以後,我發現焦慮症並沒有減少,甚至比創業還焦慮。

為什麼呢?

因為我發現不管是公司的同事還是同行,見面第一句話都是:“你最近在看什麼方向?”如今出現了無數個風口,一會兒 AI ,一會兒區塊鏈,一會兒無人零售,一會兒小程序,好像每個人心目中,朋友圈中的風口熱詞都很多。

但是每個投資人心中又在暗自懷疑:

  • 這是個真機會還是個假機會?

  • 這是個大風口還是陣風口?

  • 當有一個確定性的項目擺在你面前時,你又開始擔心公司是否靠譜?

  • 項目估值是否太昂貴?

  • 終於決定出手了,又會擔心這樣的價格下一輪還有沒有人投?

這樣糟心的問題還可以列出十個或者更多。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億萬》|比創業者更焦慮

更痛苦的是,創業可以在各自的領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差異定位,建立護城河、競爭門檻。而投資呢?幾乎就是同質化的競爭——那就是一樣的錢。唉!既然打算認真做一段時間投資,總是要學著做,且做好。我就開始想,如果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甚至以一個卓越投資人為目標的話,那該如何去做?

3. 投資的常談與新知

所以我想談幾點,在這一年多的學習過程中,關於投資老生常談的認識和對投資的一些新知。

投資就是投人,

問題是怎樣的人?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這樣的問題:到底要投怎樣的人?我經常會接到一些朋友的電話,說在看一個項目,那個創業者你應該認識,這個人怎麼樣?我說他很帥,很仗義,經驗很豐富,或者是這個人很正直......但這些標籤評價對於投資判斷其實沒什麼意義,說實話這樣的回答其實是無效的回答,大家總在說一個好的創業者是最稀缺的資產和資源,我想可否嘗試從這三個方面去觀察一個創業者呢?即一名創業者的三心——初心、本心、野心。

第一,初心。

我們經常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我所理解的初心首先是“你為什麼要出發?”這其實是一個向內自我拷問的問題。比如說當初我去做易到的時候,出發的原點很純粹,就是因為我看到一個現實的問題,感同身受,非常想解決它。我又知道有一種新的技術方法,或許能夠很好地破解這個問題。儘管這種方法這種商業模式沒有人做過,甚至有很多政策的壁壘問題,但是我還是願意去嘗試,這是我出發的初心。

但我也知道,很多創業者其實並不是。可能今天他們在追 AI ,談區塊鏈,明天又在談知識付費,後天侃侃而談新零售。似乎總是想試圖去抓住每一個大概念、每一個新趨勢。我通常會比較關心的是,一個創業者當初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關切他是否真的有所謂初心。最近我放棄了一個項目。雖然它的賽道很好,但我和同事團隊一起討論過後,還是非常堅定地決定放棄。因為儘管賽道如此之好,機會如此之大,團隊能力如此之強,確實有很大機會做成。但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機會主義導向的創業團隊。他們本身對這個產業並沒有足夠大的理想和抱負,而越是大的機會越需要創業者有一個堅定的初心,否則走著走著就容易迷失或放棄。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我認為初心決定了這個創業者“究竟為何出發?終究會去到哪?”的問題。

第二,本心。

本心即這個人的本性。每一個人都有個真實的自我,他想成為怎樣的人?他熱愛什麼?他怕什麼?我們在很多時候去看一個項目、看一個公司時,花了太多的時間去談“事情”,而卻太少把關注點放在人的身上,極少關注創業者個人(或團隊)的秉性,所以,觀察他的本心(特質)與業務本身的契合度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拿我自己來舉例,當我後來認識到自己的本心時,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很適合那種重運營的市場,而是更適合做跟創意、精神、文化有關的新業務。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就沒有太多糾結了。

觀察和了解一個創業者的本心,其實是看他和業務之間是否匹配,他自己是否會成為業務發展的障礙?或者說,他就是為了這次創業而生呢?

第三,野心。

我說的野心,並不是慾望層面的“野望”,或者一個人對物質慾望的膨脹,而是創業者想把事情越做越大的決心,這種自我突破的渴望會讓他們敏銳地洞察任何新的趨勢和機會,他會毫無猶豫地不斷突破自我的既有邊界,讓狀態持續向前。優秀創業者需要不斷否定自我,努力擴充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心靈邊界,他的業務和公司就有可能走到當初自己想都不敢想象的新格局,這是一種最寶貴的創新素質。

相反,有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問題,想要找準什麼機會,解決某個痛點,這樣下去業務可能演化的邊界就會很小。當這樣的創業者面對競爭,面對外部動態變化的世界時,基本上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特別重視乃至珍惜一個創業者的野心。

看待機會和風險

作為創業者,面對媒體和投資人,往往都想表現出最好的那一面,其實他最清楚公司的問題在哪裡。當我站在投資人角度看的時候,創業公司放眼望去也都是問題,在投資人眼裡沒有完美的公司,沒有完美的項目。經常會有人說某個項目問題很多,政策可能不允許,沒有資質,政府可能會打壓等等。當然,這些都對,但是不管對於風險還是機會,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只要機會足夠大,就沒有不值得冒的風險。

作為風險投資人,承擔風險是我們獲得收益的前提。我們的價值就是在承擔風險下的投資機會,我們其實要判斷的是對應的風險機會背後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在我心中沒有不能承擔的風險,只要機會足夠大。

我最願意看到的機會是不確定性帶來的紅利。對於某一個公司,某一個項目,如果有高度的“分歧”,說實話我覺得你的機會來了,尤其早期項目。當別人都不看好時,你卻洞見了若隱若現的希望而篤信了未來,這是有如神助一般的出招;或者,你就是願意選擇相信不確定性,願意去做,哪怕沒看明白也願意去做,往往大的機會就出現於這個時候。

反之,什麼是風險?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最佳出價》|沒有不能承擔的風險,只要機會足夠大

所以我認為,要避免共識性的風險,應該去追求分歧性的紅利。不要害怕公司有問題,我們做的其實就是與風險共舞的一個行為。只要機會足夠大,就可以去冒足夠大的風險。這是我面對風險和機會時,自己的一點新知。

十年之心:努力往後看十年

我認為,不論是創業還是投資,都應該努力把自己放在足夠長的時間跑道中去做準備和投入。你敢不敢去追求做默默無聞十年以後才爆發的那個人?你敢不敢默默承受九年的孤獨沉澱期?

我覺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敢”,不敢追求,人們總是想盡快,總希望馬上有下一輪融資,恨不得半年後 3 倍、5 倍賣點老股趕快賺點錢,這些都是“小富即安”的心態。我們作為投資者,要調適好自己的“延遲滿足感”,不要只短視地關注於一年兩年的自我滿足,不要關注半年之內公司下一輪融資估值是翻了5 倍、10 倍,就覺得自己很牛。真正的牛,是你始終投資和陪伴著一個偉大公司一起成長,而且是他最大份額的夥伴。

曾經流行過的一個說法——“痛點論”,我覺得痛點是很重要,但一家公司更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有能力有意願努力去建構一個未來世界的普遍性問題,而不只是僅著眼解決當下的痛點。

一個公司的成長可以很快,一年銷售額能夠成長好幾倍。但我認為,一個公司之所以具有長期的價值,業績的增長只是一種結果的表現,我們更關注的是他在一個維度上是不是通過不斷的投入,和源源不斷的能力增長,形成可持續性的壁壘。接下來可能會看到一系列的 AI 公司,他們將在某一個領域越做越強,強到所有的對手都無法追趕,直到放棄這個跑道,成為這個跑道中唯一的巨頭,這個時候它的價值數以計倍的放大。

所以我們關注一個公司時,要更多地關心過去一段時間裡,它在哪些關鍵能力上得到了持續成長,而不僅僅只是關注表面的業績。不要在意短期,努力往後看十年。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倘若大家都能夠接受以上觀點,接下來就可以嘗試著一起用這樣的標尺,去衡量一下今天最熱門的 AI 領域,看看哪些公司具備投資的價值。

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周航: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在顺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