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實施精華灌區修復工程 構築生態宜人綠色家園(二)

2018-02-26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編前語]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必須堅持把城市營造上升到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進,著力強化社區營造、景觀營造、人文營造,不斷提升成都的宜居度、美譽度、認同度。近期,成都正加快實施十大重點工程,通過城市營造,成都將變得更宜居、更宜人。其中,社區作為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成都將堅持把社區營造作為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同時,通過強化景觀營造,成都將被構築為生態宜人的綠色家園。

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

2017年6月,四川省政府印發《都江堰灌區“兩區”劃定百日行動工作方案》。該《工作方案》指出,都江堰灌區7個市的其中30個縣(市、區)劃定1060萬畝“兩區”(指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這次百日行動涉及都江堰灌區 7 個市的 30 個縣(市、區),現有耕地202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1657.27萬畝,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794.4萬畝,小麥513.4萬畝,玉米461.9萬畝,油菜458.4萬畝。“兩區”劃定地塊總任務為1060萬畝,其中,水稻生產功能區660萬畝、小麥生產功能區434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400萬畝,油菜生產保護區345萬畝,小麥、油菜與水稻、玉米全部複種。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同時也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都江堰市天馬鎮金華村 攝影:嚴永聰

當下,成都市提出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是民生急需之舉,更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治蜀興川”,奮力譜寫中國夢成都篇章的戰略舉措,對傳承李冰父子治水精神,挖掘川西農耕文化,改善城鄉環境面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2012 年放水節上再現灌區春天插秧景象 。( 李崎 圖 )

據瞭解,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將通過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用地綜合整理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加強生態環境提升、配套設施完善和特色風貌塑造,加大建設管控力度等措施,傳承川西農耕文明歷史文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未完待續······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传承巴蜀文明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二)

記 者:李 崎

圖 片:賈 旋 嚴永聰

編 輯:王碧嫦

編 委:呂志東

©每日都江堰•DNC

每日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