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的股票繫條安全邊際

導語:保險公司不能保證僅有的一張保單不索賠模擬為何還指望靠唯一的股票穩賺呢?賺錢的關鍵是在股票打折時買進,那麼到底打幾折才算"物美價廉"呢?

股票價格低於實質價值,此種股票即存有"安全邊際",建議投資人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整個大盤的表現。——本傑明 格雷厄姆

為你的股票繫條安全邊際

本傑明 格雷厄姆是一個謹小慎微的投資者,他總是用最保守的方法去挑選股票。一旦認為通過內在價值可以確定公司的價值,他就會把這個原則運用於投資領域,從而獲得優於市場的超額投資收益。他的投資原則就是一定要買進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

他最初曾經是一名信貸分析師,如果一家公司的價值是X,他的期望投資價格就必須小於X。和銀行家一樣,他也要尋找自己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貸款"抵押"。如果他的分析不正確,或者因某些無法預知的事件而導致這個公司的價值降低,他就需要為自己找一個緩衝器,他必須為自己購買的股票找到"安全帶"。這個安全帶的基礎在於,如果能低於這家公司任一理性買家所能接受的價格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安全邊際。這既是可靠的貸款原則,也是可靠的投資原則。

尋找購買股票的安全邊際

不妨設想一下:在格雷厄姆之前,投資領域主要由投機者和股票操盤手構成。但是,任何一名投資者,只要能遵循他的投資原則,就有可能避免1929年股市崩盤所帶來的災難,同樣,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也不會讓自己身陷2000年的股市泡沫。正如渦輪巴菲特送給我們的建議:投資的第一原則是永不賠錢,第二個原則就是要嚴守第一原則。

大多數公司的淨資產或者內在價值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如果內在價值就是你的投資基準,你就可以藉助一下兩種方式盈利:首先,你所持有的股票價值會在持有期內不斷增長;其次,如果股票價格從低於內在價值的水平增長到內在價值,你就會處於雙贏的境地。

當你全額支付股票價款的時候,即按內在價值購買股票,你的未來收益就職能侷限於公司的內部收益率以及公司可能支付的股利。如果你把S&P500指數試做一個擁有500家分支機構的聚合體,你就會看到,從長期上看,其收益的年增長率在6%左右,而其中的3%來自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長,另外3%則源於通貨膨脹。因此,如果把S&P500指數看做一個獨立的公司,其內在價值的年增長率就是6%。此外,這個名為S&P500的投資就可以實現10%的長期綜合年收益率。這就是指數基金投資者所能期待的長期收益率。事實上,只要他們持有指數基金的時間足夠長,就完全可以拿到這筆收益。

但投資於股票卻不同於把錢存入到一個年化率為10%的儲蓄賬戶之中,對股票投資而言,各年度之間的收益往往是起伏不定的,有時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偏離。因而10%的年增長率,是多年以來繁榮增長的年份和蕭條萎縮的年份的平均值。也許你希望能找到一種經久不變的機制,總能讓你在股價走低時,不失時機地進入市場,當股價封頂時又能抽身而退。不管怎麼說,在股市週期中,在股價觸底時購進股票所能實現的收益率,總能高於股價處於高位時購進股票所能達到的收益水平。

按等於或低於其內在價值2/3的價格購入股票

從基本上看,格雷厄姆的出發點就是按內在價值的2/3甚至更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安全邊際,也就是其股票的"安全帶"。之所以說它是安全邊際,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如果他對內在價值的估計正確的話,即使股票市場遭遇不測,你依然可以做到悠然自得,因為你心裡很清楚,自己所擁有股票的價值歸根結底還是多於你為之所付出的代價。

與盲目地買入股票或是指數基金相比,安全邊際所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多年以來,在我們的總體收益中,購入股票的安全邊際所帶來的收益貢獻值要遠遠高於企業基本價值的潛在增長所帶來的貢獻。假設我們按6.50美元的價格購入ABC冰淇淋公司的股票,並且堅信股票的內在價值為10美元,那麼,我們就可以擁有3.50美元的潛在收益。公司業務在我們持有這隻股票的期間增長了10%,導致股票價值達到11美元,那麼,我們就可以享有更打的潛在收益。但是對於這筆收益中的絕大部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最初能以低價購入這種股票。如果一個投資者以10美元的價格購入這種股票,他的潛在收益也許就只有1美元。因此,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用66美分去買1美元的股票就是他們創造財富、戰勝市場的秘訣。

遠離高負債率企業

按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不僅可以為持有這種股票提供一種保險,它也是一種制約機制,促使你有所為,有所不為。通常,我們需要規避那種負債與淨資產的比率較高的企業。而有了這種安全邊際,就可以保證企業能在新經濟蕭條等惡劣的經濟環境下倖免於難。也許我們都曾經體驗過,很多人習慣於憑藉有限的房產獲得更多的貸款,總能讓信用卡的透支能力發揮到極致。事實上,他們只是在借新債還舊債,拆東牆補西牆而已。還有一些人卻習慣於未雨綢繆,總為自己留下一筆防範不測的資金。那麼依賴借債度日的人,一旦失業就會失去一切,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居所。而那些為自己留下救命錢的人,卻可以讓自己在找到工作之前渡過難關,如此的境況同樣也適合於公司。舉借大量債務導致收益難以抵消利息的企業,顯然比資產負債表上擁有充足現金的企業更危險。其中的關鍵在於死否存在一個緩衝的餘地,或者說安全邊際,幫助我們或是企業渡過那些不可避免的難關。

高負債率的另一個弊端在於,作為債務方的個人或企業不得不把主導權拱手轉讓給債權人。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你也許能輕而易舉地借到錢。但是,在形勢惡化的時候,也就是你最需要錢的時候,卻往往也是銀行最有可能催你還錢的時候。當一個企業依賴借債去支付日常費用的時候,或是一個人用借來的錢去購買溢價股票的時候,也就失去了主宰自身命運的權利。此時,貸款人可以隨時告訴你:遊戲已經結束,你需要還錢了,除此以外別無選擇。

建立多樣化投資組合

安全邊際的另一個原則是多樣化。和格雷厄姆一樣,我也主張在所持股票的數量以及投資行業方面,儘可能去建立一種充分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個別股票和某些行業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波動。這種不利的情形很難預見,但又不可避免。而我們又往往把未來想的無比美好。因此,逆境的到來自然會讓我們感到出乎意料。我們將其稱為"意外的負面事件"(Negative Event Surprises)。事實上,意外隨時都會發生,不管事先的計劃多麼周全,也無法讓我們徹底擺脫意外的侵襲。如果我們真能做到料事如神,那麼在每年1月1日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挑出來年表現最好的兩隻股票。如果真能一如既往地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投資將無往而不勝。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真希望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賭一把。

但有些事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年份裡,每一種股票投資組合都有自己的贏家和輸家。所有人都不賠錢幾乎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是贏家多還是輸家多。這個問題似乎與保險行業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保險公司不僅要想方設法判斷潛在的風險大小,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可能永遠做到100%的正確。如果一家保險公司每年只簽發一張保單,而這個保險客戶又沒有提出索賠,那麼,這家保險公司真的可以去做偵探業務了。但是,如果這個客戶出現意外事故,保險公司就遇到麻煩了。這也就是保險公司需要大量發放保單的緣故吧。他們需要把事故發生率控制在按既定選擇標準確定的平均水平上,以防自己陷入無休止的索賠漩渦中。這個原則同樣也適用於股票。儘管我們一直千方百計地想遠離那些貶值的股票,但意外事故總是無法避免。通過投資組合的多樣化,我們就可以為自己提供一份保險:即便某隻股票徹底崩盤,也不至於讓你傾家蕩產。

那麼,到底何種程度的多樣化才算合適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你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忍耐力。當然,一個投資組合至少應該包括10種股票。只要符合自己的標準,50只甚至是100只股票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你需要反問自己的是:假如其中有一家公司破產,我是否能輕鬆擺脫它的干擾呢?

在大多數人買入時拋出

為投資設置安全邊際的最後一個優點,同時也是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讓你做到與眾不同。當然,在投資中,要真正做到一反常規、獨樹一幟並不容易。報紙、電視、朋友的意見或是所謂專家的觀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意識。顯然,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就是股票最便宜的時候。但是,當股票最便宜的時候,我們又有無數的理由不去買入。這不禁讓我回想起1973年和1974年的情形: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風靡一時、被人們標榜為"漂亮50"的那些成長性股票,兩年之內急轉直下,以至於讓大盤股指數下跌了近50%。更槽糕的是。美國油價大幅上漲,讓原本惡劣的經濟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價值投資者卻像白痴一樣推動搶購熱潮,與此如出一轍的是,1981年,卡特政府執行的錯誤經濟政策導致美國利率扶搖直上,這時,只有傻子才會購買股票。但1974年和1981年之後的幾年,卻是千載難逢的投資年份。

按照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只要股票足夠便宜,你就應該買進,把身邊的一切嘈雜和喧囂拋在腦後,充分抓住股票打折的良機。反之,如果股票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市場股價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其內在價值,它的安全邊際也就不復存在了,此時的唯一選擇就是及時拋出。儘管別人或許會認為你發瘋了,因為每個人都在買進,只有你一個人在拋出,但千萬不要為此擔心。這正是一個成功投資者所應該採取的策略。這兩個簡單的投資原則:內在價值和安全邊際,恰恰可以給我們勇氣,當然還有信心:熊市買進牛市拋,這就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最佳投資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