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了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而其中

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 )被歸類為一種精神疾病。

就像現在很多孩子喜歡窩在沙發裡,緊盯手機屏幕,手指快速移動,贏一把就喜不自勝,輸了就再來一把……這是喜歡玩遊戲孩子的寫照,相信很多我們都見過。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類似“網癮少年”、楊永信事件等關鍵詞也提醒我們,這不是一件小事。但如何界定和干預遊戲成癮,似乎一直處在灰色地帶,也延伸出一個充滿灰色的產業鏈。而現在,痴迷遊戲也已經正式被定義為一種精神疾病了。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遊戲成癮”定義中,其特徵包括有:對遊戲的自控力低下,愈發將遊戲優先於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之前,即便會有負面情況也依然會持續進行遊戲或增加玩遊戲的時間,成癮是負責獎賞機制的腦區出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因為在臨床上見到過很多沉迷遊戲的青少年,他們的生活除了睡覺吃飯就是玩遊戲(很多吃飯睡覺也會受影響)。而且要求父母在經濟上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生活、學習根本無法繼續下去。對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遊戲成癮跟物質依賴類似,可以借用一些概念來理解,比如‘’中毒症狀”,可表現為對正常生活學習或是作息的影響;“戒斷症狀”,可以表現為被強制脫離遊戲時表現的渴求行為。

“遊戲障礙”是一種持續或反覆的遊戲行為,包括電子遊戲或視頻遊戲,有幾個特點:

1.日益沉迷,無法自拔;

2.萬事以遊戲為先;

3.即使出現負面行為,還是無法停止遊戲行為。

所以其實不管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這個問題都需要解決,而且早前也有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者伴隨著大腦結構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與毒品、酒精成癮相似。對青少年網癮者的研究也發現,他們的大腦灰質、白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且這種改變主要傾向於負責邏輯理解、判斷、推理的左側半腦。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雖然遊戲行為對我們和孩子的影響有好有壞,那應該該如何平衡或區分遊戲的好壞?但其實玩遊戲不一定都是壞事,正常的遊戲行為對學習對生活還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就像任何人的生活之中都是需要有娛樂份額的。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很多行為,一旦有所覺察,就會好轉。遊戲本身作為娛樂方式的一種,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成癮,會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工作、身心健康,會造成家庭矛盾,甚至各種傷害。

很多人不承認自己遊戲成癮。當然,也有很多父母誇張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游戲成癮。是不是成癮的關鍵,是要看對遊戲是不是有自控力。如果有自控力,一天打再多的時間,也不能算成癮。

和成癮者討論遊戲成癮的壞處,(這個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一棒子把遊戲全盤否定,也往往得不償失。)讓成癮者真正意識到自己問題,是邁向擺脫遊戲控制的第一步。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對於父母來說,一味強硬的打壓,禁止孩子玩遊戲,或者希望國家乃至整個社會來禁止遊戲的存在,這無疑是很不現實的,除了加劇家庭關係緊張,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以外,不會有任何成果。這樣的教育悲劇已經是數不勝數,每一天都在發生,每一天都在重演。

因為經濟地位依附於父母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有時候敏感又脆弱,只能睜開眼睛,看著父母為他們制定未來的方向。

如果不容許任何質疑的話,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唯一能夠反抗父母的手段,就是不跟做任何交流,乃至封閉心靈,投入到遊戲當中。孩子沉默的背後是無聲的反抗。

世界衛生組織:遊戲成癮是一種新的精神疾病!

說到底玩遊戲不是目的,體驗的是娛樂的過程,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能學到很多,就像齒輪梨的遊戲設計創新課程,雖然上課內容也是以遊戲為主,但遊戲更多時候是一個教學的載體,在遊戲世界去體驗學習,瞭解設計思維,表達思維,運用趣味編程的方式邊玩邊學。自己設計遊戲帶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遠遠超過在遊戲裡通過虛擬角色獲得的榮譽感的。而瞭解了遊戲設計背後的原理,必然會對遊戲產生新的認知,學會正確地思考,明白遊戲背後邏輯,學會方法與選擇,是玩家亦是開發者!與其活在別人編織的夢境裡,不如自己創造未來新世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