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他,出身國民黨元老之名門,卻在革命低潮時投奔了中國共產黨;他是黨的忠誠戰士,卻戴著手銬走完了長征路;他曾多次被捕入獄,卻每次都奇蹟般生還;他曾因“海外關係”被批判,卻憑著這份關係在外交戰線上獨樹一幟。童年被叫做“肥仔”,晚年被尊為“廖公”。他為世界和平事業,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對海外僑胞感情深厚,贏得了他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為港澳迴歸殫精竭慮,他魂系寶島情動兩岸。他就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廖承志。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生於日本東京,曾用名何柳華,廣東惠陽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廖仲愷、何香凝之子。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前多數時間在國統區工作,1949年後長期是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的負責人。歷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廖承志曾在工運、軍事、統戰、外事、中日友好以及港澳臺等多個領域工作過,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人類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呼籲國共兩黨進行和平談判,實現祖國大陸和臺灣統一,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往臺北發電報,致信蔣經國先生。

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從小受民主革命薰陶

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和母親何香凝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親密戰友。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於日本東京,廣東人喜歡稱胖乎乎的小男孩為“肥仔”,小承志敦厚壯實,虎頭虎腦,父親的一聲“肥仔”,這個暱稱就伴隨了他的一生。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1909年廖承志、廖仲愷、何香凝及廖夢醒在東京。

廖承志在東京的家,實際上是孫中山主持反清、反袁、討論三民主義的主要聚會場所,所以他從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1924年,年僅16歲的廖承志回到廣州,第一次見到了來家找父親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以後他又見過幾次周恩來,漸漸熟悉起來,雖然他們年齡懸殊,但在一起談論時政、交換看法時,倒像是“同輩朋友”。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廖承志青年時代

在父親廖仲愷和周恩來的影響下,廖承志從小受到民主革命的薰陶,在學生時代就接受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6月廣州“沙基慘案”發生時,走在遊行隊伍前面的廖承志遭英軍開槍射擊,打飛了帽子,差點送命。兩個月後,父親廖仲愷被暗殺,年僅48歲。父親被害,加上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大規模被屠殺,腥風血雨使廖承志母子對國民黨徹底失望。母親何香凝辭去了在國民黨內的所有職務,開始了隱居作畫的生涯。廖承志也毅然退出國民黨,決心尋求共產黨。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何香凝、廖承志母子在家中合作繪畫。

1927年廖承志因參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曾兩次被捕。1928年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時,因繼續從事愛國活動又被日本政府拘捕並驅逐出境。1928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法南區委宣傳部工作。同年11月黨派他到德國,並轉入德國共產黨。1929年瞿秋白同志派他去德國漢堡領導中國海員運動,任漢堡國際海員俱樂部支委、書記。他參加了進步組織反帝大同盟,到過荷蘭、比利時組織領導中國海員運動。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1928年,廖承志在上海。

雖命運坎坷,卻笑對苦難

廖承志一生中的許多時光都是在監獄中度過的。曾經七次半(“文革”軟禁,被廖承志戲稱為半次) 被捕、坐牢。有人統計,他每七天當中,就有一天是在牢裡度過。廖承志命運坎坷,然而在逆境中,他卻笑對苦難,什麼時候都是瀟灑、豁達,幽默、風趣。

1935年,廖承志被推行“左”傾錯誤的張國燾抓了起來。但由於廖承志是廖仲愷、何香凝的兒子,還會畫宣傳畫,張國燾才暫時沒有殺他,押著他參加長征。在被羈押的日子裡,廖承志戴著手銬和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仍然發揮自己的音樂美術方面的特長,畫馬克思的像給連隊張貼,教幹部戰士唱《國際歌》,還把自己的口糧分給傷員。周圍的同志們以敬仰的眼光看待這位特殊的“犯人”,和他一起走完了萬里長征。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1936年10月,廖承志長征到達陝北。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黨中央特派周恩來前來迎接紅四方面軍北上,碰上了被張國燾押解的廖承志。沒想到,這位當年像大哥一樣的長輩,在長征途中卻成了廖承志的救命恩人。那天晚上,周恩來派通訊員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在座,張國燾也在座,張國燾明知周恩來認識廖承志,卻故意問:“你們早就認識嗎?”周恩來沒有直接回答,佯裝聲色俱厲地問廖承志:“你認識到錯誤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周恩來的計策,廖承志就老老實實回答說:“認識了。”

“認識深刻不深刻?”

“深刻……”

“改不改?”

“改……”廖承志一一回答。

“改了就是好同志!張主席還是歡迎你的。”這樣,周恩來將張國燾的嘴給堵了起來,為廖承志的“錯誤”結了案。不久,在周恩來的努力下,廖承志解除了監禁,恢復了黨籍。

1942 年5 月,由於中共南方工委組織部長郭乾輝被捕叛變,廖承志被捕,後由中統關押於江西泰和馬家洲集中營。在與死神同舞的日子裡,廖承志給自己安排了豐富多彩的獄中生活:早晨唱歌,飯後作畫寫詩,看書。一次監視特務從小孔中發現,廖承志一個人手舞足蹈——指揮螞蟻搬飯粒。他的牢房裡,叛徒來過,女人來過,蔣經國也來與他聯床夜話過,可一切仍然是徒勞。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廖承志一過就是三年多。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1946年初,廖承志由中共中央營救出獄。

在獄中,他寫下兩首訣別詩和家信。其中寫給黨組織、周恩來的信,整整想了近一個月才完成,“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沒有辱沒光榮的傳統! 其餘,倘有機會,可面陳,無此機會,也就算了。就此和你們握別。中國共產黨萬歲!”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廖承志和周恩來、彭真在一起。

與蔣經國“幼時同袍,蘇京把晤”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不久,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對臺領導小組,鄧穎超擔任組長,廖承志擔任第一副組長。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1981年,廖承志(左二),鄧穎超(左三)和孫中山先生的親屬孫穗芳(左一)、孫穗芬(左四)在一起。

1982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鄧穎超,看到蔣經國在臺灣發表悼念其父蔣介石的文章,她感到文章中透露出一種“溫情”信息,覺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打通兩岸關係,於是建議由副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以私人身份給蔣經國寫封信,大家也認為廖承志是寫這封信的最佳人選。此舉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認可。廖承志與蔣經國先生相識已久,“幼時同袍,蘇京把晤”,有世交之情,同窗之誼。但兩人又各為本黨骨幹中堅,在政治上各持己見,針鋒相對,廖承志曾兩次被捕,受到國民黨的迫害。但其信仰堅定,意志頑強,將身家性命置之度外,與國民黨進行鬥爭。當中國共產黨重新提出國共合作兩岸統一的主張之後,蔣經國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廖承志以國家統一為重,且念及“世交深情”,認為“於公於私,理當進言”,於是致書蔣經國,勸其審時度勢,順應民心,善為抉擇。廖公不計前嫌,虛懷若谷,令萬民仰慕,讚譽不絕,而致蔣信亦成為中共開拓和平統一大道的一座輝煌的里程碑。

葉劍英評價:廖先生“有子為不死

1938年,葉劍英同志在為紀念廖仲愷先生殉難十三週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中說:“去年國共合作,飛到金陵,偕廖承志同志謁廖(仲愷)先生廬墓,感事懷人,萬端交集。古人云,‘有子為不死’,廖先生之子,能承廖先生之志,廖先生確乎不死矣。”這是在抗日烽火遍神州的抗戰初年,葉劍英同志對廖承志同志的崇高評價。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廖承志抱病參加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

正當全中國人民期望他出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不料四天後的6 月10 日,廖承志因心臟病突發,不幸病逝,享年75 歲。雖然廖承志沒有等到海峽兩岸“大三通”的開啟,但是人們依然對他充滿敬意,依然深切懷念這位豁達開朗、和藹可親的副委員長。

他曾經“七次半”被捕坐牢,戴著手銬走完萬里長征路

廖承志與華僑大學藝術系同學合影

“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盡瘁為革命”,這是廖承志50多年革命生涯的最好寫照。他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建立的不朽歷史功績,我們將永遠銘記。他在50多年革命生涯中體現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膽略和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