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家裡恨鐵不成鋼的寶媽寶爸,幼兒園裡氣急敗壞的老師,以及自我為中心失去控制的孩子……究竟是孩子天生是小惡魔,還是我們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爸爸去哪兒》裡面Jasper那樣的完美孩子,為何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

白熊醫生小助理這次找到一位有故事的寶媽,分享一下教養孩子的經驗。這位寶媽曾在主流財經媒體從事多年的採編工作,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離職,開始潛心研究學習幼兒教育,並堅持從事幼兒教育、管理七年。

關於教養孩子,什麼是本質問題,哪些是誤區……她太多“實戰”經驗了,聽聽她怎麼說吧!

教養孩子首要是“節奏”

如何養成有教養的完美孩子?首先,潘老師最強調的就是“節奏”。“把握節奏”說的是時間安排的合理程度,和精神的放鬆程度。你是駕馭在事情之上,還是被事情拖拽著走?

1

穩定的節奏

讓人感到安全輕鬆

七歲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養育好身體,為一生的發展“打地基”。而合理的作息安排,穩定、重複的節奏,能讓七歲前的孩子感到安全、放鬆和愉快。

在這樣的環境裡,身體長得最好,相反,緊張、忙碌、隨時改變的生活安排,會令孩子感到壓力、混亂,孩子通常也會以不安的情緒、生病來表達他們的不適。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其實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也是這樣的。穩定的節奏令我們感到世界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孩子也在我們的包裹之中,呵呵),由此產生自信和愉快的心情,能幫助我們專注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2

節奏是帶好孩子的法寶

在幼兒園,節奏就是老師帶好孩子的法寶,吃、睡、玩,戶外和室內,集體的活動和自由的玩耍,甚至排洩,這些安排是否能夠遵行自然的節奏流動舒展,就像呼吸一樣有深度、有交替,穩定可靠,又有靈活性,是帶好孩子的關鍵。

這種能力的核心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別人的能力。所以,在幼兒園,好的節奏不僅能照顧好孩子們的身體,讓他們更快樂,同時,老師也不會覺得累。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我們自己帶孩子也是這樣,有的人帶孩子覺得輕鬆,特別是一些性情平和、有生活智慧的老人家,帶幾個孫子都覺得是很容易的事,孩子也很好帶。

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的媽媽覺得帶孩子非常累,孩子就更累了。這兩者的差別,首先就在於老人家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節奏都比較遵循自然的規律,也很在意孩子的生活節奏。

3

生活節奏好的孩子

生活節奏亂的孩子

在幼兒園裡,那些對群體生活適應快的,情緒比較穩定、快樂的孩子,通常是生活節奏比較好的孩子,在三歲前,身邊的成人就已經幫助孩子建立了這種習慣,這種孩子,通常注意力也比較好,學習能力也比較強。

而那些在入園前沒有建立良好生活節奏的孩子,通常也比較執拗,晚睡晚起、不睡午覺的習慣常使孩子“肝火旺”,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生氣、哭鬧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在群體生活中,孩子在社交上會遇到更多困難,常常無意識地打擾別人,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在和成人關係中,這樣的孩子通常也比較缺乏信任感,進入幼兒園,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信任老師。在家庭生活中,則經常令父母覺得挑戰。

4

七歲前的孩子

不需要太多忙碌的安排

現在的父母們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熱衷於給孩子各種早教、興趣班,一到週末就帶著孩子出外遊玩,甚至帶著孩子做長途的旅行,表面上是給孩子很多“學習”的機會,但殊不知,緊張忙碌的安排打破了孩子日常信賴的節奏,反而犧牲了孩子最根本的需要。

因為孩子需要簡單、重複的生活節奏,雖然平凡,卻能讓他放鬆、快樂。七歲前的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興趣班,也不適合做長途的旅行。但很多家長忙著給孩子安排這安排那,成人自己的生活節奏都是亂的,結果孩子很累,自己也很累。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我們見過平時被輸入太多外界信息的孩子,他的腦子一直處於興奮狀態,無法消化的信息,會令孩子難以安定,睡前難以安靜,也有一些孩子會表現多話、多動。”潘老師說。

如果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這個起跑線,就是正確的生活行為習慣。古人言“童蒙養正”,這個“正”,也是指這一點。

成人給予孩子的生活照顧,如果能像太陽那樣準時準點,像土地那樣安定、包容,孩子自然就能生長得好。並不需要父母多操心。

建立界限在節奏之中

1

七歲前的孩子

要努力塑造一條與周圍的“邊界”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要給予孩子這樣的照顧,卻成為一個很大的挑戰。挑戰經常來自孩子,或者說,是孩子強大的意志,“他就是不願意聽,怎麼辦?”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

父母常有一個誤區,認為可以通過對話來改變孩子的意志,其實這是很難行得通的。

因為七歲前的孩子是完全活在環境之中的,“我”和周圍沒有界限,“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沒有界限的“我”,不能通過對話來改變。

2

通過改變環境

來改變孩子的意志

但是通過改變環境,尤其是改變成人自己,我們總是能夠改變孩子的意志,因為孩子很願意模仿成人的行為,成人本身就是孩子環境中很重要的部分。

天快黑了應該回家了,孩子卻不肯回家,這時我們只要抱起孩子,給他一個溫暖而堅定的懷抱,說“你看,小鳥都飛回家了”,把孩子從周圍的環境轉移到你的身邊來,孩子就會安定地接受你給他的時間界限,而不是由著孩子、跟著孩子走;

回到家,和孩子一起洗手、放好鞋子和物品,可以先和孩子呆一小會,比如一起吃點東西,然後,媽媽做飯,孩子可以自己玩耍,每天都固定地重複這樣的節奏,孩子就更能適應空間的轉換。他們明白到,“是的,我可以感覺到我的父母,他們就在那裡,和我在一起”。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孩子不願放下玩具去洗澡睡覺,因為家裡燈火通明,成人們還埋頭對著電腦、電視、手機,如果我們將夜晚的燈光換成溫暖的黃光,家庭成員在飯後可以有固定的在一起的時間,比如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和孩子玩一下身體接觸的遊戲,抱抱孩子,這樣孩子會更容易跟隨;

吃飯是一個吸入的時間,需要慢慢咀嚼的節奏,才能和食物建立連接,所以雖然這是一個社交場合,但父母需要給孩子做榜樣,向孩子展示怎樣咀嚼,怎樣安靜地吃飯,小聲地交談,同時也幫助孩子建立行為界限。

教孩子經常氣到“心臟病發”?我們和專業人士聊了聊

如果孩子跑開去玩,總是堅定地把孩子抱回來,吃完再離開,而不是無奈地允許孩子一邊玩、一邊吃,甚至為了讓孩子吃,用動畫片來“喂”。(尤其那些在小區裡由老人追著,跑著來餵飯的家長,趕緊要改了,這個對孩子影響太大。)

3

建立節奏的核心

是成人與孩子的關係

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是注意這樣重複固定的節奏,孩子就越容易跟隨,而孩子的行為界限,也就在節奏中建立起來。

建立節奏的核心,是成人與孩子的關係。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不願跟隨時,成人能不能有智慧,堅定地引領孩子,讓孩子仍然能夠被安定的節奏包裹,是孩子信任成人的根源。

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孩子就學會了清晰界限,得以對身邊的成人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對世界產生信任感。我們心裡默唸的完美孩子,其實並沒有這麼遙遠,也是通過“節奏”的訓練,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待續)

預告分割線

小助理和潘老師這次聊天,收穫滿滿的乾貨。今天先分享最基本的“節奏”和“界限”部分,寶媽爸可以結合自家娃的情況參考哦!

下次將繼續和大家分享潘老師的《糾正孩子行為的幾個小技巧》,這對與娃鬥智鬥勇的寶媽,尤其實用。敬請期待!~

非常兒康,祝天下寶寶非常健康!

-END-

白熊醫生

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兒童心理健康促進專委會常委;

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委員;

中國兒童ADHD(即多動症)大聯盟成員;

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神經學組專家聯盟成員;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簡稱GHMA)兒童及青少年分會委員。

1990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從事兒科臨床醫療工作27年。

參與科技部、市科技局、中山大學校內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

至今,有超過20萬兒童病例的臨床經驗,對兒童常見病、多動症、抽動障礙、頭痛頭暈、遺尿症等有多年研究基礎。

擅長兒童多動症、抽動症、遺尿症、兒童心理障礙、行為異常的診治。在國外SCI雜誌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