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其一 追尋稷王廟的看點與賣點

稷山 黃建中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稷王廟

稷王廟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中心,以前稱后稷祠,是元代時為了祭祀我國農業始祖后稷姬棄而建造的廟宇。規模非凡、氣勢宏偉。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風格最高的紀念后稷的宮殿式廟宇。但是稷王廟的旅遊開發並不如人意,表現為本地遊客少、外地遊客不來、門票收入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稷王廟本身不值的看,而是稷王廟本身的看點與賣點沒有充分發掘出來。遊客進門從南轉到北,如果不詳細講解稷王廟的看點,走馬觀花轉一圈連半個鐘頭都用不了。這種老式的“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旅遊方式,枯燥乏味,所以人們不願意來。其實仔細來說稷王廟在旅遊上至少有八大看點,在經濟上看點就是賣點。

稷王廟沿中軸線由南往北分為山門、獻殿、大殿、姜嫄殿。在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不慎失火,獻殿及部分建築被燒燬,到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才得以重新修復,重現原貌,並增建了鐘樓和鼓樓。山門原來是個戲臺,兩側有門神,由於歷史原因均已毀掉,現在的樣式是從別處遷來的清代建築,恰好與稷王廟整個建築的風格相吻合。從整體上來說,稷王廟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它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至少有八大看點。

第一個看點是木雕 稷王廟獻殿的前簷為立欄花板,木質浮雕藝術,由東到西生動地展現了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是一幅完整的農事活動圖。還有稷王教民稼穡圖,形象逼真,造型生動,功力精湛,線條流暢。有手持穀穗的稷王,播種的農夫,矯健的牛馬,碾穀物的碌碡,以及揚穀物的扇車,這是研究我國農耕文化的珍貴資料。

第二個看點是石刻 稷王廟獻殿東西長14米,南北寬10米,開間為三間,通高13.5米,系單簷懸山頂,琉璃彩瓦覆頂。在獻殿內東西山牆上都嵌有巨幅石雕,均高2.8米,寬4米,西山牆上的石刻為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稷山知縣李景椿為重建稷王廟告成所賦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餘字,文秀字勁。這篇《七古·重建稷王廟告成》石刻,高280釐米,寬413釐米,詩文古樸、書法俊秀、雕技精湛,堪稱三絕。東山牆石刻為稷山八景圖,詩圖並茂,雕工秀雅。

大殿圍廊四周有20根石柱,全為整塊石頭雕制而成,尤其是前簷下的兩根石柱,體現的是兩條石雕巨龍,一條是水龍,雲騰浪湧,魚躍龍飛; 一條是火龍,火焰熊熊,朱雀穿躍,是用整體石頭雕刻而成,這兩根石柱雕刻藝術超過了北京故宮和解州關帝廟的蟠龍石柱,為全國目前之僅存,代表了中國古代石刻工藝的最高水平。圍廊外圍以52塊雕花石板構成屏形欄杆,欄板圖案雕有山水人物、花草花卉、飛禽走獸等,內容為二十四孝、八仙過海、漁樵耕讀、松鶴延年、文王訪賢等,護欄石柱上雕有蓮花、牡丹、菊花、南瓜、猴、獅,形態各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第三個看點是琉璃 稷王廟大殿屋脊正中有小型琉璃塔三座,有花卉、牡丹、天馬、神獸、螭吻。獻殿、鐘鼓樓及姜嫄殿屋頂都有琉璃塔,神態逼真,富麗堂皇。這些精美的琉璃製品,使得整個廟宇顯得流光溢彩,絢麗奪目。彌足珍貴的木刻、石雕、琉璃三種藝術渾然一體,稱為稷王廟的三絕,令古建專家讚歎不已。

第四個看點是鐵藝 稷王廟大殿琉璃塔頂有精美的鐵雕九鳳朝陽,成凌空欲飛之勢。獻殿上有二龍戲珠、鐘鼓樓上有五福祝壽鐵藝圖案。這些鐵藝已歷160多年之久,飽經風吹日曬雨淋不僅不鏽不壞,而且圖案不變形,不褪色。鐵藝在現在都是一種複雜的合金技術,而稷王廟內160多年前純手工製做的鐵藝,竟然能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實在令人驚歎。這完全證明了稷山先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工藝水準。大家知道解州關帝廟是集一州之力修建的,可是它的屋頂沒能鑲嵌鐵藝;太原的晉祠是集全省之力修建的,它的屋頂也沒有鑲嵌鐵藝;北京故宮是集中全國的力量修建的,它的屋頂也是隻有琉璃沒有鐵藝。而稷王廟是由稷山一縣之力修建的,竟然鑲嵌了精美的鐵藝,並且保持到現在,這在全國是唯一的。在中國經濟史、中國工業史和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佔有重要地位,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第五個看點是古詩 稷王廟獻殿李景椿的《七古》全詩明快流暢、思古喻今、情感深邃、才華橫溢、胸襟豁達。追思后稷發展農耕,樹藝五穀的豐功偉績,深情表達了后稷兒女敬緬先祖,崇德報功,修復稷王廟的經過。李景椿是雲南省建水人,他在稷山主持修建稷王廟,明確指出“為問稼穡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說明中國農業的起源,是從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穡開始的。表明當時全國對后稷興起於稷山,在稷山開創華夏農耕偉業是有著普遍共識的,因為李景椿是雲南人,在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情況下,他有這樣的認識,可見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穡的史實在當時並不存在爭議。

重建稷王廟告成賦七古一章以紀其事

古來農官粵稷棄,羊腓鳥覆誕育異。

天生神聖非偶然,有相之道明樹藝。

當年帝堯憂阻飢,分命后稷詳土宜。

播時五穀惟爾任,諮爾後稷其勉之。

從此教民辨種粒,秬粃糜芑誕降習。

為問稼穡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

稷邑樂利遍南東,實穎實慄連歲同。

於萬斯年報功德,建立廟宇凌蒼穹。

穹隆寶殿歷年久,肇周新命壽山斗。

迄自道光丙申年,一番回祿化烏有。

我思此殿神式憑,思文遺澤宜兢兢。

況復德大配天帝,忍使殿宇傾頻仍。

我蒞斯土已三載,倡義建修始邑宰。

召彼紳耆同相商,廟貌重新不可待。

邑之紳耆僉曰然,功程浩大廣輸捐。

我亦分廉襄盛舉,裘成集腋剛半年。

年來鳩工庇材速,鳥革翠飛起華屋。

日復一日功告成,矞矞皇皇體制肅。

而今宮殿光九閶,有邰受命臨上蒼。

翠疊稷峰獲妥侑,頻年定邀天降康。

康年穰穰詠樂歲,佇卜三登疊紀瑞。

我賦此詩祈神靈,願民永永沐神惠。

惠遍士民春復秋,馨香俎豆隆報酬。

民人既育教化起,陳常時夏開薪醮。

君不見,奏庶艱食萬世賴,禹皋都俞夢交泰。

又不見,穡事開基八百年,元公制禮垂詩篇。

宜乎屢代欽崇重禋祀,此廟直與天地相終始。

道光歲次甲辰孟秋月吉旦

知稷山縣事滇南 李景椿 敬題

李景椿不僅為西山牆上寫了《七古》一詩,而且為東山牆上的稷山八景分別題了詩:

稷峰疊翠

昂首層霄俯萬重,配天功德重先農。

當年教稼知何處,瑞蕩勳州第一峰。

姑射晴嵐

五雲深處即仙家,一道嵐光落照斜。

為問姑射緣底去,空餘仙蹟映晴霞。

汾水孤舟

欸乃聲問芒葦洲,桃花古渡水西流。

乘槎仙客今來否,月朗煙波一葉舟。

玉壁秋風

玉壁森森武庫環,當年故壘亦雄關。

而今忽聽秋風起,勢卷長河水一灣。

羲陵晚照

曆元妙蘊訂羲和,御日精靈永不磨。

剩有一抔黃土在,夕陽落照瑞煙拖。

文洞飛雲

高風落落勝名傳,獻策空留地上仙。

心醉六經巖谷老,白雲深鎖洞中天。

甘泉春色

何年分得洞庭春,釀作甘泉色倍新。

想是地靈鍾寶氣,故教淑景潤芳塵。

仙掌擎月

誰將寶鏡掛穹蒼,一片清光射鬥旁。

為有紫金仙佛掌,高擎明月照天堂。

第六個看點是書法 李景椿的《七古》一詩,不僅詩做的好,而且一筆行書,堪稱一絕。全文一氣呵成,飄逸蕭灑,宛若行雲流水,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而且由於全部石刻處在稷王廟的獻殿山牆上,沒有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所以保存的非常完好。近年來許多著名書法家,委託文物部門進行拓印,每幅拓片達11.2平方米,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拓片之一。而且李景椿撰文並以楷體書寫的“統肇王基”、“思文配乎天”、“稼穡勞後躬”三副楹聯,字大如鬥、一絲不苟、筆力虯勁、鐵線銀勾、入木三分、宛如刀刻,也是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七個看點是楹聯 稷王廟不僅建築精美,而且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稷王廟的獻殿山牆和大殿大門兩側分別鐫刻著“統肈王基,功崇平地;源開粒食,德大配天。”“思文配乎天,樹八百年王業之本;率育命自帝,開億萬世粒食之源。”“稼穡勞,後躬播種,功勳垂百代;民人飽,聖德崇隆,祠宇聳千秋。”這些楹聯對仗工穩,意境深遠,高度概括了后稷發展農業,培育五穀的不朽功績。飽含深情的寄託著后稷兒女對后稷的無限敬仰之情,歌頌后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歌頌后稷樹立了周朝八百年王業之本,為子孫萬代開創了粒食之源。全部楹聯遣詞用字樸實無華,沒有神鬼靈應之類的封建糟粕和迷信色彩。在鐘樓和鼓樓還有“洪音曾共虞笙間;雅韻嘗偕禹馨垂”、“豈銘教稼之勳業;用肅崇祠之拜瞻”、“援枹非作三軍氣;警眾恍催萬姓耕”、“莫訝樓中聲坎坎;且聽闕下響咚咚”,這些激勵人民群眾努力從事農業生產的楹聯,文字淺顯,含義深刻,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另外稷王廟於2004年重修後,自大門開始,又新增了姚奠中等眾多名家的楹聯作品,全部用書法寫就,也有很大的觀賞性。如果對遊客詳加介紹,肯定有人會拿出筆記下自己滿意的精彩楹聯,而大部分人也會深深地覺的這一趟來的太值了。

第八個看點是唐棗 眾所周知,稷山紅棗是我縣農產品的拳頭產品,在全國享有盛譽。稷山紅棗種植,歷史悠久,但是大多數外地遊客連棗樹都沒有見過。稷王廟在2004年修整時移栽了多棵樹齡在數百年之久的老棗樹,最老的一棵是唐朝的古樹,距離現在有1300多年了,是名符其實的棗樹王。如果對遊客詳細介紹,一定會引起他們的肅然起敬,爭先恐後地在大樹下合影留念呢。

往世越千年,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近百年來稷山古城幾經風雨,太多的文物古蹟都被毀滅無遺了。規模宏大的文廟拆除了、高聳入雲的稷山塔拆除了,縣城之內的其它古蹟都拆除了,幸而稷王廟保存完好。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為數不多的文化財富,現在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方百計的搞好搞活稷王廟,我想這是每個稷山人的心願,也是每個稷山人的責任。(黃建中)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其二 杜天雷黑地半壓把小鬼子跌念啦

(方言故事)

稷山 黃建中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話說1937年,日本鬼子進了中原,可把中國老百姓給雜了。就在這時候,后稷故里稷山縣出了一位民族大英雄,他的名字叫杜天雷。

一天大早起,喜春子在廈坡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寒。杜天雷正在屋裡就著醃下的酸韭菜,喝著滾夫雞蛋泡饃哩,忽地一下,一個徒孫日急荒忙跑進來說:牙!損點啦,鬼子把咱縣城佔了。杜天雷一聽就破煩了,說:這些該死的奶打毛,牙不拾綴他,就不是中國人!

杜天雷把碗一擱,給了徒孫一把紐古子,說:走!恰上北山信陳縣長(陳捷弟)去。兩人見面一劃計,就定下了收復縣城的孬點子。

一天黑地半壓,杜天雷領著人,裝著給鬼子送糧草,騙的鬼子開了城門。凡人不答話,就把馬交面和石灰面,按進了鬼子的眼窩。咱人一擁而上,就攻進了稷山城。杜天雷上了城樓,提起幾個睡的正麻糊的鬼子,從城上就竄了下去,鬼子的地能墩在地下,腦漿和稀屎一樣流了一大灘。

這一仗,打死了一百多鬼子,還抓住了幾個活口。杜天雷親自去審問。進了門二話不說,先照著鬼子的瓷松臉,連著給了幾個火燒子。這幾個憨慫,嘴都腫了,還不吐實口。杜天雷給娃臉說:捉些馬馬撇夫,給每個鬼子的日朵裡放上二三十個,讓這些憨慫傻落傻落。再不言語的話,裝進麻包,悶到破池裡。娃臉們喜歡的直叫喚:牙,真爹活!

哪這以後,日本鬼子一提起杜天雷,就渾身給佔哩!(黃建中)

其三 閃耀在唐詩中的稷山人與事

稷山 黃建中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太平超邃古,萬壽樂無疆----稷山人裴守真寫給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祝福詩。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結婚、女兒出嫁,別的大臣送的是金玉珠寶,而為政清廉的裴守真雖然沒有金玉珠寶可送,但他送上的卻是一份真誠的祝福。這就是被選到《全唐詩》裡的《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這首詩。

裴守真,絳州稷山縣人。北魏冀州刺史裴叔業六世孫。父親裴慎,大業年間為淮南郡司戶。適逢淮南楊琳、田瓚造反,盡殺官吏。只有裴慎因為政清廉,愛民如子,而得到起義者的尊敬,不僅沒有受到傷害,還被起義者派人護送回鄉。貞觀年間,做到縣令。裴守真幼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到母親去世時,他因悲傷過度而骨瘦如柴。他奉事寡居的姐姐以及兄長非常恭謹,被士人所推崇。後考中進士,任乾封縣縣尉。永淳初(682)關中遭遇大饑荒,裴守真把他的俸祿全部給了姐姐和外甥,自己和妻子兒女連粗糧都填不飽肚子,卻始終如一,不久升任太常博士。

裴守真天授年間任司府丞,武則天特別任命他重新審理關押的犯人,他堅持公平仁恕,前後上奏免去數十人的罪行。不合武則天的旨意,被貶為汴州司錄。裴守真依然故我,只要是對百姓有利的事就去做,從來不考慮個人的官職升降。不久武則天又升他為成州刺史,裴守真施政一心為民,從不威嚴重刑,受到百姓和官吏的一致愛戴。在他調任寧州刺史時,捨不得讓他走的成州官吏和群眾幾千人,一直把他送到寧州。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

[唐] 裴守真

瑜珮升青殿,穠華降紫微。

還如桃李發,更似鳳凰飛。

金屋真離象,瑤臺起婺徽。

彩纓紛碧坐,繢羽泛褕衣。

雲路移彤輦,天津轉明鏡。

仙珠照乘歸,寶月重輪映。

望園嘉宴洽,主第歡娛盛。

絲竹揚帝燻,簪裾奉宸慶。

叢雲靄曉光,湛露晞朝陽。

天文天景麗,睿藻睿詞芳。

玉庭散秋色,銀宮生夕涼。

太平超邃古,萬壽樂無疆。

高帆出風迥,孤嶼入雲平----稷山人裴耀卿寫給張九齡的離別詩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盛唐名相,是寧州刺史裴守真第三子。裴耀卿歷任兵部郎中、長安令、濟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戶部侍郎等。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授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後升任侍中。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尚書左丞相,封趙城侯。天寶二年(743年),裴耀卿去世,追贈太子太傅,諡號文獻,安葬於稷山縣姑射山之陽,今韓家莊村南。

裴耀卿和唐代大詩人張九齡關係很好,經常詩詞唱和。裴耀卿去宣州任職時,張九齡恰好要回家鄉韶州(今廣東省韶關)探親,兩人一路同行。到安徽省當塗縣時,兩人分別,裴耀卿寫下了著名的《敬酬張九齡當塗界留贈之作》。詩云:

敬酬張九齡當塗界留贈之作

[唐] 裴耀卿

茂先實王佐,仲舉信時英。

氣睹沖天發,人將下榻迎。

珪符肅有命,江國遠徂徵。

九派期方越,千鈞或所輕。

高帆出風迥,孤嶼入雲平。

遄邁嗟於役,離憂空自情。

飾簪陪早歲,接壤廁專城。

曠別心彌軫,宏觀義轉傾。

徒然恨飢渴,況乃諷瑤瓊。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寫給裴耀卿的回贈詩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唐朝韶州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代著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有膽識、有遠見,又是文學家、詩人。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傳世,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兩人分別之際,張九齡給裴耀卿寫下了自己的一首舊作,這就是著名的《望月懷遠》。詩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回到家鄉的張九齡,不久又派出使者給裴耀卿送來廣東土特產,作為禮物。裴耀卿回信表示感謝,又寫了一首詩:

酬張九齡使風見示

(時為宣州刺史)

[唐] 裴耀卿

茲地五湖鄰,艱哉萬里人。

驚飆翻是託,危浪亦相因。

宣室才華子,金閨諷議臣。

承明有三入,去去速歸輪。

絳臺驛吏老風塵,耽酒成仙幾十春-------李商隱寫給稷山驛吏王全的道別詩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清麗,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作品收入《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的二姐嫁給了盛唐名相、稷山人裴耀卿的孫子裴允元,因此李商隱對稷山比較熟悉,並且他還來過稷山。在稷山停留期間,因李商隱是在職官員,所以下榻於稷山驛館。驛館的驛吏王全已經73歲了,在驛館工作了56年,為人誠肯,愛好飲酒和書法。他對遠道而來的李商隱招待的非常熱情周到,並給李商隱寫了書法作品,兩人相處非常融洽。李商隱告別時特意寫下了《戲贈稷山驛吏王全》這首詩以表謝意。

戲贈稷山驛吏王全

李商隱

全為驛吏五十六年,人稱有道術,往來多贈詩章。

絳臺驛吏老風塵,耽酒成仙幾十春。

過客不勞詢甲子,惟書亥字與時人。

聽稷山黃建中給咱講:稷王廟 稷山話 稷山人

李商隱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寫下的悼念夫人韋叢的金句

韋從字茂之,母親裴氏為唐代名相、稷山人裴耀卿的孫女。生於建中四年(783年),貞元十八年(802年)嫁給著名詩人元稹,時年二十。卒於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九日,時年二十七歲,生有五子一女。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少時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世稱“元白”。元稹曾官至宰相,去世後追贈為尚書右僕射。 夫人韋叢難產去世後,悲痛欲絕的元稹寫下了著名的《離思》五首,其中流傳千古的名句就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那錦繡般的唐詩裡,行走著古代的稷山人。他們留下了多少金句,多少故事!回望大唐盛世,我們有多少感慨,多少思索!長江、黃河的水流過千秋萬代,偉大的唐詩永遠是我們記憶中最深的鄉愁!(黃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