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原理工大學前身是創立於1902年的國立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經過百餘年的傳承與發展,學校已建設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努力構建多層次、多規格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21萬餘名棟樑之材,先後被評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歷史沿革:
1901年10月,創辦中西大學堂。
1902年初,辦起了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堂與中西大學堂歸併辦理山西大學堂原來部分改為“中學專齋”。
1902年6月7日,西學專齋正式開學,開辦了法律、礦學和格致三個專門科。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山西大學堂改名為山西大學校。
1918年7月,山西大學校列入國立範圍,被稱為國立第三大學。
1931年國立山西大學改名為山西大學,學校工科改建為工學院。
1984年,太原工學院更名為太原工業大學。
1997年,太原工業大學合併山西礦業學院,更名為太原理工大學,同時步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950名,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917名,碩士生導師800餘名,博士生導師147名,有謝克昌,王一德,王安,牛憨笨,王浩,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姚建銓,黃維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名,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3名,中央聯繫的高級專家10名,有3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23名。另外,學校還產生了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
學科優勢(特色專業):
化學工程與技術
即化工專業,是太原理工大學的強勢專業,包含了一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化學工藝學科。化工學是在一大批學術精英的帶領下,日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如現任校長謝克昌就是這個專業方面的專家,他是我國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化學化工學院還與山西化工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山西省化學工程技術中心,與山西焦化集團公司等6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係,這一切都為這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優勢條件。
水利
太原理工大學校址臨近汾河,附近有很多重大的水利項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學校的水利科學學科得到充分的發展,其設計的重點試驗項目感應式數字水位傳感系統,在山西“引黃工程” 中就被採納了,代替了原來準備的外國設備,節省了1億多元的工程費呢。
建築與土木工程
太原理工大學的建築與土木工程學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建築學專業具有技術與藝術、理工與人文相結合的特點,是涉及理、工、文、藝諸多領域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而土木工程學科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科學技術的總稱,由於這個專業技術要求較高,所以學校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掌握能力,增加了許多實踐教學環節,如:認識實習、測量實習、生產實習、結構課程設計等。就業方向:建築工程方向的畢業生在建築材料、工程和大地測量、房屋建築學、建築物與構築物的構造與設計。涉及的領域包括建築物、構築物的結構設計、施工組織及管理、建築工程甲方管理、監及房地產管理等。
採礦工程
專業介紹: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工程學科,以礦業工程為主,集地面、地下建築、爆破工程、礦業技術經濟於一體,屬於多學科、寬口徑工程專業。此專業直接為礦物加工工程提供礦石,然後成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原料。就業方向:採礦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煤礦、鐵礦、金礦、石膏礦以及鐵路等設計和改造管理,也可以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業、非金屬和煤炭等六類礦業和水利、鐵道、地下、工程和環保部門的生產開發、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就業方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可以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
碩博點:
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590名,博士研究生667名、碩士研究生4642名;設有75個本科專業,126個碩士點,49個博士點,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校企聯合培養以及中外合作辦學:
學校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太原理工大學已與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德國、法國、印度、挪威、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的30餘所大學建立了良好關係,開展多層次、雙向人才培養合作辦學,與國際間的學術高層往來更加密切,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與日提升。還與臺灣、香港及內地數十所著名高校在人才培養、科研項目等方面開展了密切合作。
閱讀更多 鴻文教育集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