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千年古鎮黃龍溪: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戰敗加速蜀國滅亡


黃龍溪古鎮建鎮至今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築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

建安24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黃龍溪的核心景區是以古鎮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區,她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

古鎮上還擁有的“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千年古樹伴古鎮”等都嘆為全國奇觀,古鎮鎮江寺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泛舟水上,空靈飄逸,吟詩品茗,如夢如歌。

從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黃龍溪的擴散景區,該景區有著名的“大佛寺” 和“觀音寺”,兩寺坐落在兩山之上,遙遙相望。北岸邊即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於明代,鑿刻在象冊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餘,史稱為“蜀中第二”的小樂山大佛。


觀音寺,坐落觀音山上,普渡人間。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是“黃龍五島”之一,小島現存川西唯一一座不衝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引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憶。

鎮內現有樹齡300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盤根錯節的樹根和濃廕庇日的樹蓋,增添了古鎮的濃郁的古貌古趣,古鎮在鹿溪河畔鎮龍溝內還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條龍的千年古樹烏臼樹,外觀非常奇特,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歷史上黃龍溪屬“金三角”地帶,民事、經濟糾紛、匪患困擾三縣,遂設三縣衙門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

正是古味十足,古色古香才吸引眾多影視界朋友,成為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後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黃龍溪的種茶歷史悠久,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之說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黃辣丁等魚也是主要的特產,“芙蓉豆花”,“焦皮肘子”等是黃龍溪美食特產。

 黃龍溪不但有豐富的古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態農耕文化,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和飲食文化。

一根面又叫“長壽麵”“長久面”是宋元明清時期黃龍溪古鎮的著名傳統小吃!黃龍溪地處平原,鹿溪河與錦江交匯穿鎮而過,地肥水美,盛產小麥,每到逢年過節辦喜事時,黃龍溪人就會用麥心粉做一根面,幾乎家家都會做一根面!古時沒有機器,一般都是用手工製作!

黃龍溪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有2100餘年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市區40公里,距雙流區35公里,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28公里。 黃龍溪鎮面積為50.4平方公里,人口為3萬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

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誌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簷翹角杆欄式吊腳樓。

黃龍溪,到處瀰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髮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

傳說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


21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

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臺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

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遊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簷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嫻熟,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誌,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

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古鎮裡明清木柱青瓦的吊簷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


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杆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簷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杆欄”文化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