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二、多樣和諧的結構

結構之美在於“和”──多樣和諧。本書所謂書法“結構”,包括一個字中筆畫安排的“結字”與一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佈局的“章法”。從形式美規律的角度看,結字與章法具有基本一致的形式規範,有相通的審美範疇。生動有力的筆畫有機地組成字,字與字協調地成行、成篇,形成和諧統一的“生命整體”。欹與正、連與斷、疏與密、大與小、主與次、違與和等因素的不同側重,呈現出或奇宕峻揚、或端嚴莊穆、或空靈曠遠、或充實茂密的豐富微妙的意味風貌。

1. 欹與 正

欹與正的和諧統一體現了動態平衡的審美原則。“欹”指傾斜、不平衡、險絕。“正”指平正、穩定、平衡。古代書論中所謂“ 奇” 與“ 正” 的審美意味範疇也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形式因素的“ 欹”與“ 正” 。書法美的平衡狀態不是美術字設計般的絕對平正、平齊 , 而是正中有款, 似斜反正 , 不平衡的平衡。

正中有欹 , 尋求不平板的生動勢態 , 是書家探索、追求的審美境界。《永字八法詳說》 強調點之“ 側” 勢說 : “ 側不得平其筆 , 當側筆就右為之。”“ 筆鋒顧右 , 審其勢險而側之 , 故名側也。止言點 , 則不明顧右 , 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 , 則橫敵無力。故側不險則失於鈍 , 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 這裡雖然只是談點之側勢 , 但其理旁通其它筆畫及結體、章法。側傾之欹造成險絕之勢 , 險則氣勢銳利 , 險而不平則精神顯耀。“ 側不貴臥 , 勒常患平”, 成為書寫的重要原則。不穩的險絕之勢受到格外推崇。《書林藻鑑》錄曾熙評沈曾植的一段話 , 極贊“ 不穩” 的勝人之妙 : “ 餘評寐叟書 : ‘工處在拙 , 妙處在生 , 勝人處在不穩。 ' 寐叟於前兩義遜謝 , 至後語不曉。髦曰 : ‘翁罩溪一生穩字誤之。石庵八十後能到不穩。蝯叟七十後更不穩。唯下筆時時有犯險之心 , 故不穩。愈不穩則愈妙。 ' 寐叟避席曰 : ‘不能至此 , 但奮吾老腕為之 , 未知能到不穩處否 ?'” 尚“ 險”, 字則有“ 不穩” 之勢 , “ 不穩” 則“ 愈妙” 。他們把能否達到“ 不穩” 境界當成評書、作書的重要標準。

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當然 , 書法審美境界的“ 不正” 、“ 不穩” 、“ 敬側”、 “ 險絕”, 又是“ 欹中有正” 、“ 似欹反正”, 是險中求穩 , 達到不正之正。如果完全失去了平衡 , 便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正常狀態 , 就無美可言了。林語堂在論“倒塌之勢”與“ 保持平衡” 的關係時說 : “ 運動的動態原理生髮出一種結構原理 , ……單純的平衡勻稱之美 , 絕不是美的最高形式 , ……而應是一面高一面低 , 兩個對稱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應該絕對相同。這條原則叫做‘勢 ', 代表著一種衝力的美。……這種結構的範例可見於《張猛龍碑》 , 其中字體似有倒塌之勢 , 卻又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中國人》 ) 。古人論書強調的“ 勢如斜而反直” 、“ 跡似奇而反正”、 “ 斜而復正” 等 , 說明了書法獨特的平衡之美。

似欹反正 , 不正之正 , 是局部的欹斜與整體的平衡的有機統一。“ 書宜平正 , 不宜欹側。 古人或偏以欹側勝者 , 暗中必有撥轉機關也。畫訣有‘樹木正 , 山石倒; 山石正 , 樹木倒 ', 豈可執一木一石論之”( 《藝概·書概》 ) 。書法的“ 上款末平” 、“ 轉左側右” 、“ 轉上側下” 等等 , 說明了欹中取正的造型規律。姚孟起說 : “字宜上半、右邊欹 , 至末畫放平 , 欹故峭 , 平故穩”( 《字學憶參》 ) 。有“ 峭” 有“ 穩”, 以“ 平”撥“ 欹 ”, 達到欹與正的結合統一。楷書 ( 以及行草 ) 往往上部左低右高 , 呈左傾之勢 , 但右下角的平衡因素又使其重心得以穩定。“ 轉左側右” 的書寫造型 , 通過左右兩部分的相呼相應的欹側 , 顧盼有情 , 勢態生動 , 又斜中取正。“ 轉上側下” 的體勢中 , 上部結構微向左欹 , 下部結構則向右側 , 在左右擺動之中求得動態的平衡。既有了斜中取正的生氣 , 又有助於氣脈貫通的結構聯繫。

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不同的書法形式因素產生不同的視覺重力感。一般說來 , 粗、肥、大、密、濃者重 , 細、 瘦、小、疏、淡者輕。利用這些輕、重不同的因素 , 可以調節書法造型的平衡 , 取得似欹反正的效果。何紹基的隸書,省去了波挑 , 橫畫略向右下方傾斜 , 造成一定的欹勢。但橫畫左方起筆較粗 , 向右運筆逐漸細瘦 , 在粗細因素上取得左重右輕的重力感 , 與高低關係的左輕右重恰相抵消 , 達到了不平衡的平衡的審美境界。這與一般隸書的水平橫勢相比 , 增加了一些動態效果 , 更顯生動之氣。

而對於那些字形本欹、穩定性小和左右輕重對比懸殊的字來說 , 一方面要保持其生動的欹勢 , 又要“ 偏者正之”, 使其達到平衡穩定。歐陽詢《三十六法》中有“ 偏側” 一則 : “ 字之正者固多 , 若有偏側、欹斜 , 亦當隨其字勢結體。……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 , 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 , 亦是也。” 偏側者“ 隨其字勢” 則保持生動姿態 , 而使其“ 正之”又不令失去重心 , 確是矛盾的和諧統一。

對欹、正因素的不同側重 , 使書法美呈現出富於個性化、時代性的審美意味。 注重欹者 , 表現出駿健、奇險、瀟灑、奔放等意境。崔瑗《草書勢》說 : “ 抑左揚右 , 兀若竦崎。” 說明了欹側之勢給人的高聳險峻之感。《永字八法》所謂“ 筆鋒顧右 , 審其勢險而側之”, 也強調了側勢與險絕的關係。蘇軾論書詩曰 : “ 吾聞古書法 , 守駿莫如跛”( 《次韻子由論書》 ) 。“跛” 者 , 欹斜傾側也。要創造駿勁的審美意味 , 文字造型形象要帶有一定的欹斜之勢。康有為也指出 : “ 《子游殘石》 , 有拙厚之形 , 而氣態濃深 , 筆頗而駿……”( 《廣藝舟雙楫》 ) 。從欹側與瀟灑飄逸的關係看 , 姜夔說 : “ 真書以平正為善 , 此世俗之論 , 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 , 無出鍾元常 , 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 , 皆瀟灑縱橫 , 何拘平正 ? ”( 《續書譜》 ) 可見 , 平正而不欹側斜拂 , 是無瀟灑之氣的。

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在篆書系統中 , 金文書法有不少以欹側取勝的傑作。李瑞清說 :" 字似欹而實正 , 此唐太宗贊右軍書也 , 其實亦從商周鐘鼎中來”( 《匡喆刻經頌九跋》 ) 。康有為說 : “ 鐘鼎及籀文 ,皆在長方之間 , 形體或正或斜 , 各盡物形 , 奇古生動 , 章法亦復落落若星辰麗天 , 皆有別致” ( 《廣藝舟雙楫》 ) 。其中《散氏盤》更是突出的代表。結構傾側 , 重心忽左忽右 , 富於動感。在字形的欹斜與重心的變換中 , 字與字、行與行又獲得了上下俯仰、左右顧盼的勢態聯繫。整幅書法透露出奇拙天然的氣息。

戰國、秦、漢的一些簡牘書法 , 在很大程度上顯出傾側之勢。它們不拘謹、不死板 , 跌宕生姿 , 具有天真率意之情趣。漢簡之隸不同於漢碑之隸 , 它更多地避開了平齊方正 , 以欹斜自然的書寫取勝。

楷書是以正為主的 , 但在南北碑楷書甚至唐楷中 , 也有避正求欹的典範。《張猛龍》“ 似有倒塌之勢”( 林語堂《中國人》 ), 右肩高聳 , 左撇下掠 , 結體左舒右斂 , 給人以勁健峻揚之 感。《爨龍顏》中有的左半右傾 , 右半左傾 , 左右相應; 有的上部偏左 , 下部偏右 , 上下錯落; 有的右側豎鉤短縮 , 字勢向右上躍起; 富於動勢 , 奇趣橫生。初唐楷書大多受到南北碑影 響 , 不同於後來更趨平正的唐楷。何紹基指出虞世南的“ 欹側取勢”: “ 永興書欹側取勢 , 宋以後楷法之失 , 實作俑於永興。試以智師《千文》與《廟堂碑》對看 , 格局筆法 , 一端嚴 , 一逋雋 , 消息所判 , 明眼人自當辨之”( 《東洲草堂書論鈔》 ) 。歐陽詢更是以“ 險” 著稱。結字奇峭峻險 , 正者偏之 , 在不穩定中求得動態平衡。近於梯形的造型 , 戈鉤、捺畫等右下筆畫格外伸展 , 打破了方正格局 , 又與上部左低右高的傾勢相應 , 獲得斜中之正。王文治說 : “ 歐陽以險絕為平”( 《快雨堂題跋》 ) 。梁巘《評書帖》雲 : “ 人不能到而我到之 , 其力險; 人不敢放而我放之 , 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 , 而又通體嚴重 , 安頓照應 , 不偏不支 , 故其險也 , 勁而穩。” 這些評語 , 比較恰當地說明了歐書斜中取正、險中求穩的審美特色。

在行草之中 , 欹側之勢獲得了更廣闊的天地。晉人行書以轉左側右、似斜反正的結體 ,斜拂側運的筆畫 , 表現出灑脫飄逸的氣度。李邕行書則在唐代獨樹一幟 , 以駿健奇崛的書勢給人以特殊的審美享受。其《雲摩將軍碑》是突出代表。王文治評曰 : “ 私謂唐太宗評右軍書 , 以風翥鸞翔 , 勢如斜而反正 , 正欹側之謂也。子敬妙傳字法 , 而欹側猶甚。北海全從子敬得筆 , 仰契右軍 , 張從申之不及北海 , 正在不欹側耳。以荒率為沉厚 , 以欹側為端凝 , 北海所獨 , 尤《雲庵》所獨。” “ 《雲庵》尤為縱宕 , 其鋒欹側處皆有異趣……”( 《快雨堂題跋》 ) 。 他承續了二王的欹側之勢 , 也吸取了北碑的意趣。“ 李邕碑版 , 照耀四裔 , 雖出二王 , 實參北法 , 勢方而韻圓 , 筆駿而度緩 , 其以行書入石 , 縱橫自如”( 馬宗霍《書林藻鑑》 ) 。從其書中 , 可以感受到一些《張猛龍》的氣息。侯仁朔《侯氏書品》中 , 將李邕《雲麾將軍碑》列為“ 險品”, 認為“ 唐楷雖盡變晉法 , 行書尚有晉韻 , 獨李北海此碑別開生面 , 無一筆襲晉處 , 而雄渾飛動 , 有龍跳天門、虎臥風閣之勢。” 從其陽剛的力度看 , 確與晉人瀟灑靈和的韻趣不同。

宋代的蘇、黃、米 , 更突出地體現了欹側之勢。他們把自己崇尚個性意趣的書風 , 以欹側的體勢為基調 , 盡情地表現。蘇軾“ 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書 , 源自魯公而微敬”( 王世貞《藝苑後言附錄》 ) 。其肥厚沉澀、如綿裹鐵的筆畫與扁偃欹側的結構相結合 , 天真拙厚之氣溢於書翰。黃庭堅盡意伸展的筆畫更加強了斜勢 , “ 倔強傾側”( 《石墨鐫華·宋黃魯直草菴歌》 ), 老辣而縱肆。米芾更是以側取勢。“ 米法欹側 , 頗協不堪位置之意”( 趙構《翰墨志》 ) 。其率意灑脫、活潑迅暢的書風 , 在欹側之勢中充分顯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曰 : “ 字須奇宕瀟灑 , 時出新致 , 以奇為正 , 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 , 惟米痴能會其趣耳。” 奇宕瀟灑的意趣正得益於欹側變化的結體。

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李斯《泰山刻石》

書法審美(七):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與欹側之形式感不同 , 偏於正者表現出莊嚴、沉著、穩實、靜穆的審美意境。充滿肅穆之氣的碑刻大多以平正穩重的篆、隸、楷來書寫 , 而欹側活潑的行、草書則更宜於簡牘、手札、長卷、條幅……。李斯《泰山刻石》筆畫圓健遒渾 , 體勢平靜端正 , 雍容淵雅 , 氣度莊穆。漢隸中成熟時期的書作也以正取勢。所謂“隸欲精而密”, 其精密凝整是建立在平正的基礎上的。隸化圓為方 , 其方直與偏於靜態的平正體勢也是密切相連的。魏晉、北碑、初唐一些楷書在正中突出欹勢 , 而以顏真卿為代表的楷書 , 則是平正之楷的典範。《書林藻鑑》中評曰: “ 其過人處 , 正在法度備存 , 而端勁莊持 , 望之知為盛德君子”( 《廣川書跋》 ) 。“ 正而不拘 , 莊而不險 , 從容法度之中 , 而存閒雅自得之趣”( 方孝孺) 。“ 其嚴毅莊重 , 如端人雅士 , 垂紳正笏於廟堂之上 , 不敢褻進”( 陳敬宗 ) 。顏書渾厚而有筋力的筆畫結合於端正穩實的體勢之中 , 構築出正大莊嚴、雄穆壯偉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