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付宇慧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有書君認為,應該是趙國。同秦國消滅其他幾個國家有所不同,滅趙國時,秦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經過幾代秦國帝王的努力,才完成了這個任務。從公元前283年開始,秦昭襄王就開始謀劃滅趙國,他不斷地對趙國進行挑釁試探。



但是直到公元前222年,秦政時期,秦國才完全滅掉了趙國。而秦國消滅其他國家,則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地取得了勝利,滅掉了這些國家。


有書君為你簡單說一下秦國滅趙的過程。


長平關秦趙對峙三年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上黨郡。韓將不願投降秦國,便把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接收了上黨。秦軍隨後包圍了上黨,趙王連忙派廉頗率20多萬大軍去救上黨。廉頗只能守住長平關,叫士兵們修堡壘,深挖壕溝,做長期的鬥爭。雙方對峙了三年。


離間計白起射殺趙括


後來,秦國的大臣範睢用了離間計,使趙王聽信謠言,啟用趙括接替了廉頗。趙括領兵20萬到長平關,加上廉頗的兵士一共40萬。被秦國的大將白起設下埋伏,趙括被亂箭射死, 40萬大軍全部覆沒。白起的大軍乘勝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形勢危急。



趙魏聯合勝秦


趙國說動魏王與趙國結盟,派兵救援。魏國派兵時受到秦國的恐嚇,便在鄴城就地安營。信陵君用計竊取了魏王的兵符,率大軍去救邯鄲。趙軍和魏軍兩下夾擊,打得秦軍像山崩似的倒了下來。


王翦反間計滅趙


秦昭襄王死去後,秦王政親政,派大將軍王翦徵趙。王翦運用反間計誹謗趙國的李牧,結果趙王殺了李牧。王翦乘機滅掉了趙國,俘虜了趙王。趙國只剩下了一座代城。公元前220年,秦國完全滅掉了趙國。


秦滅戰國五雄



秦國消滅其他幾個國家,則比較順利。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用一年的時間滅了韓國;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只用了三個月;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用了三年,可說是第二難打國家;公元前226年,秦國迅速消滅了燕國的主力;公元前221年,秦派兵滅齊,齊王不戰而降。秦國最終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趙國最難打的原因:擁有較強的綜合國力


六國中,趙國是最難打下的國家,有書君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趙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趙國經過學習胡服騎射,以及與匈奴的實戰,部隊作戰能力很強。


趙國擁有比較多的兵力資源,長平關一戰,就投入兵力達40萬。趙國擁有很多軍事人才,像趙奢,廉頗、李牧等。當然,趙國的經濟實力也比較強大。


秦國的優勢遠遠大於六國,經過商鞅改革,秦國國富民強。秦王重用人才,釆用遠交近攻的正確決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秦國的改朝換代,可說是摧枯拉朽。人類歷史發展雖然具有曲折性,但什麼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前進性。



有書共讀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廉頗、白起、王翦。秦國兩個,趙國兩個。不是說某個國家的不行,而是說其他國家的跟這四個比都是垃圾。

歷史有一個評價:秦趙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歷史學家對趙國的評價是:四戰之國;(後面介紹下趙國的幾個名將)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秦國要東出統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趙國。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的戰鬥力、生產力大增。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傾全國力量攻打趙國。當時趙國45萬軍隊,秦軍號稱20萬軍隊,當秦國圍困趙軍後,秦昭襄王親自到前線,發動將近60萬軍民,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戰鬥,斷絕趙軍的救援和糧道,賜民爵位一級

。秦國對爵位相當的摳門,是靠殺敵來獲得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用,相當於免死券,在長平之戰,秦王上來就給爵位。最後,四十天的戰鬥,秦趙的傷亡比是3:2。最後,已經斷糧40天的趙軍,分四隊突圍的時候,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才投降。如果主將趙括不死,趙軍或許真的就突圍了。最終白起殺了40萬投降的趙軍,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趙國。

但是此時,秦軍也損失慘重,國力損耗大半。秦王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建議,罷兵回國休養生息。就在此時,北面一個國家——燕國,一看趙國戰敗,趙國精銳喪失殆盡。就想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軍隊反打了一頓,趙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趙國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趙國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趙國人全民尚武,而且騎射十分了得。從趙國的七子良將可以看出趙國的軍力多麼的強悍:

1.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趙王遷在奸臣郭開(換廉頗也是他)的讒言下,奪了李牧的兵權。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

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禦匈奴,大破匈奴,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公元前243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入侵趙國。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3年,長平之戰後,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大敗秦軍,斬首五萬。

2.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廉頗

這位老爺爺雖然脾氣不大好,但是其軍事才能極高,能夠和李牧、白起、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將”,其能力可見一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這位老爺爺打仗很有特點,早年攻打齊國的時候,以勇氣聞達於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對手屁滾尿流,後來守衛上黨以及邯鄲,白起拿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秦國神將郭開(趙國的奸臣)給讒言打敗,後出逃魏國。

戰績:

公元前284年,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頗將,攻齊。

公元前276年,廉頗將,攻魏幾,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陽,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頗圍燕國都。

公元前248年,廉頗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頗將,攻魏繁陽,取之。

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廉頗大破秦軍。

3.馬服君 破秦猛將——趙奢趙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個兒子很出名——趙括;紙上談兵的哪一位。趙奢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人。

趙奢當徵收田賦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著平原君的勢力不肯繳納。一臉:老子特麼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種來打我呀?趙奢直接發揮了:社會我趙哥,人狠話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依法給剁了。平原君一聽,臥槽,要殺趙奢。趙奢說:

“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帶頭率先垂範,則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

平原君一聽,臥槽,這麼有邏輯的人好久沒遇到了,立刻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趙王讓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果然,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閼與破秦,當時趙王問廉頗、樂乘,可以救援閼與嗎,都說不可以。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趙奢大破秦軍。

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滿嘴跑火車的貨,趙奢在臨死前說過如果趙王讓自己的兒子出戰,絕對不可以。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已,不堪大用。

閼與之戰後,直到趙奢去世,秦軍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閼與之戰,趙奢打的太他媽狠了,壓根都沒反應,秦軍就被打全軍覆沒了。


嘟嘟讀讀

最難打的無疑是趙國,這不僅因為秦趙兩國同出一源,血脈裡都有好戰基因,還因為戰國時期趙國、秦國都具有統一全國的實力。此後趙國一直是東方六國拒秦的首道屏障,北拒匈奴,秦趙爭霸,在國家的地理、人口、經濟優勢全無下,即使被白起坑殺40餘萬人、壯年男丁幾乎全部戰死的情況下,仍在次年就大敗秦軍……

先來看看秦滅六國之戰的時間表:滅韓1年;滅趙14年;滅魏3個月;滅楚4年;滅燕6年;滅齊……呵呵,一個月也沒用的了。

秦趙一家人死磕,其他都是看客。


1、秦趙同脈,血性強悍

秦趙是同一祖先:伯益,其因治水有功賜姓“嬴”。伯益後裔蜚廉、蜚廉長子惡來曾輔佐商紂王。蜚廉、惡來均是強悍戰將,惡來“手裂兕虎”,可手撕野牛和猛虎。周武王伐紂時,惡來戰死,蜚廉自殺。

蜚廉次子叫季勝。季勝有個後裔叫造父,有一年周穆王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國人趁機作亂,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返回平定叛亂。造父因功封趙城,後人以趙為氏。惡來雖死,也有後人。周朝時的非子是惡來五世孫,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人稱“嬴秦”。

春秋末期,趙氏曾差點兒被滅族,趙氏孤兒的故事舉世皆知,但最終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秦國在遠離中原的蠻地,曾被蠻人打得幾乎滅國,也始終不受東方六國待見,但經六世努力,到秦襄公時正式成為諸侯。要說明的是:秦王室“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不姓嬴也不姓秦,而是嬴姓趙氏。原因是因趙氏封國大,名氣旺,人才輩出,就以趙城為源,自稱趙氏。

秦趙兩國都有尚武之風,民風剽悍,蜚廉、惡來、趙衰(cuī)、趙盾、趙簡子、趙襄子、趙桓子、趙獻子、趙籍(趙烈侯)……如果說戰國七雄中誰最有實力統一全國,非秦趙兩國莫屬。


2、北拒匈奴,秦趙爭霸

趙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對軍隊進行改革的國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創華夏民族向蠻胡之人的學習之風,胡服代替寬大戰服,傳統步兵作戰被改革,騎兵和弓弩兵成為軍隊主體,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誕生,趙國成為東方六國中作戰能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是唯一!

戰國初期,秦趙爭霸不斷上演。趙武靈王曾裝扮成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攻滅秦國。之後秦趙鬥法,樓緩、藺相如、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趙國名將輩出。慷慨悲涼之士層出不窮。當東方五國還在醉生夢死時,趙國就成為阻擋秦國入主中原的第一道屏障。

完璧歸趙、澠池會盟中,趙國都是勝利一方。如果沒有強大軍隊,外交上如何才能成功?而兩國的第一次交鋒是閼與之戰,馬服君趙奢一戰面勝。

3、長平之戰男丁40萬被坑殺

秦滅六國中最慘烈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戰場源起是韓國無能,面對秦軍迫境把自己的上黨郡獻給秦國。最終,趙國接手了這塊“飛地”。如果沒有實力,敢出手承接嗎?趙國就是這樣霸氣!

隨後,廉頗領兵拒秦長平。如果不是趙孝成王中秦國反間計,臨陣換將,讓紙上談兵的趙括領兵;如果不是趙軍被圍,東方六國視而不見;如果不是秦國舉15歲以上男丁全部參軍阻擊趙國援兵……46天后,彈盡糧絕的40萬趙軍就不會被白起全部坑殺。史載:消息傳出趙國“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慘勝的秦國第二年舉兵又攻趙。原因是趙國不願割地求和,全國備戰欲報血仇。秦昭襄王遂舉全國之兵包圍邯鄲。史載:趙國兵士30餘萬皆為老年,13歲弱童也持器登城衛國。所謂哀兵必勝!邯鄲被圍5個月沒有城破,秦國殺掉白起,換帥鄭安平,再發兵5萬。最終,糧草全部斷絕的趙國等來魏、楚援兵,秦軍兵敗而退,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投降趙國。什麼叫血性?看看男丁全無的趙國面對秦國就知道了。


4、痛打燕國,力抗強秦

一直做壁上觀的燕國在邯鄲之戰後趁危出兵攻趙。被廉頗領兵擊敗,並圍困燕都。其後燕國數次犯趙全被擊敗。

趙悼襄王六年,秦將蒙驁率軍十萬攻趙被擊敗,蒙驁被射殺而亡。趙幽繆王三年,秦軍再出上黨,意在趙都邯鄲。李牧率兵一戰稱神,大敗秦軍,10萬秦軍全部被殲,秦軍統帥出逃燕國。

隨後,燕國再次攻趙,被李牧擊敗,燕軍主帥自殺。再隨後,趙國組織五國聯軍攻秦。如果不是楚軍臨陣而逃,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5、末代趙王復國抗秦

公元前229年,秦軍攻趙,趙國中秦國反間計殺李牧。秦將王翦攻陷邯鄲,趙王遷被俘。趙悼襄王的嫡子趙嘉在代地稱王復國,匯合流散趙人與燕國聯合,於易水河邊再戰秦軍。直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才俘虜趙嘉,趙國被亡。

史載:趙滅之後,東方之國無一再可抗秦。從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秦國最終攻滅趙國,是滅東方六國中用時最長、損失最慘重的。

趙國最終被滅還與天災有關。史載:秦將王翦滅趙最終一戰的前2年,趙國大地震,樓臺、房屋、牆垣大半毀壞,地面裂開130步深溝,次年發生大饑荒。民謠說:“趙人大哭,秦人大笑。如果不相信,請看田裡長不長苗。”

難道非秦滅趙,天要滅趙?


指動濟南

這個如果把時間段限定於“秦滅六國”的話,秦軍碰上的最難打的對手應當是楚國。我沒記錯的話這也是春秋戰國時在秦國曆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一次,另外一次是對趙國的長平之戰,這兩次大戰動用兵力均達到60萬。要知道,即使是幾百年後的淝水之戰也才有八十多萬人,而那次前秦軍隊幾乎把整個北方能拉的兵丁全帶上來了。

最初,李信、蒙武二人兵分兩路各率十萬人進攻楚國,結果由於大軍冒進被項燕打的大敗而歸。嬴政大怒之下想起了之前說打楚國要60萬大軍的王翦,事實證明了王翦是正確的,嬴政便親赴稱病的王翦家中探望並請老將軍出山。老將軍沒有像白起那次一樣,在嬴政答應了給60萬軍隊的條件後便率兵出戰。

王翦比李信更懂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道理,王翦剛來的時候楚軍也是動員了全國之力打算拼死一戰,大概是50萬人。兩軍擺開陣勢之後項燕就懵了,對面跟來駐防似的,成天也不打仗也不訓練,除了警戒哨一幫人就在營地裡發呆。直到後來楚軍實在受不了了就把一些人調離陣地,這時候王翦帶人突然襲擊,一下把楚軍打散了,楚軍再就沒能聚起來。後來,兵臨壽春,楚王負芻被俘。

當然,說著容易,王翦和那60萬部隊當年愣是在敵國境內耗了一年,要是秦國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反倒會是楚軍耗死秦軍。而王翦若不是參透了嬴政的心思,怕是也早就被生性多疑的秦王咔嚓了。所以說,對付楚國這一仗應該是最難打的。


軍事新觀察

我認為是楚國。秦國投入了60萬兵力,從公元前226年一直打到公元前223年,才攻下了楚國首都。楚國難打,理由有三:

楚國幅員遼闊

楚國的老祖宗叫鬻熊,當年是周武王的馬仔,滅了商紂王后,武王給了他一大片“飛地”,大概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安徽一帶,現在是好地方,3000年前那裡就是沒開發的荒蠻之地。但是老熊家(楚王是羋姓熊氏)很爭氣,雖然拿到手一把爛牌,但是,人家打得好,到了春秋時候,

楚莊王還稱了霸,過了一把老大的癮,到了戰國時期,還吞併了吳越好多地方。到和秦朝對打的時候,楚國已經佔據了華中、華南、華東的廣大區域,國土縱深大,迴旋餘地也大就像當年小日本,雖然比咱們武器裝備啥的都好,但架不住咱中國大,你想吞併我,我還噎死你呢。

楚國兵強馬壯

楚國遠在中原之外,沒有那麼多禮教的束縛,民風彪悍,其他國家人都視他們為“南蠻”。楚國以武力國,兵強將勇,城牆堅固,軍事實力很強,所以,當秦王嬴政第一次伐楚時,問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說:要60萬。什麼概念?秦軍需要傾巢出動,舉國伐楚。

嬴政不太樂意,楚國有那麼厲害嗎?我要使全力嗎?要知道,這時候,他已經滅了仨國家了。年輕將領李信趁機說,滅楚嘛,二十萬足矣!嬴政大喜,對王翦說,王將軍,你老了,更不上形勢了,回家吧您吶!

結果呢,李信大敗!嬴政哭喪著臉又去找王翦了!

楚國也有戰神

李信失敗,驕傲自大是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一面,楚國有一位很能打的戰將——項燕,他還有個更能打的孫子——項羽。

王翦復出,還是要求帶60萬秦軍,這次嬴政答應了。於是,兩位戰神帶著各自的血本,戰場上殺紅了眼。雙方都很強大,誰都無法迅速取勝,只能玩持久戰。由此看見,李信還是嫩了點,王翦要兵要錢是很有見地的。

陷入持久戰,對糧草充足的秦軍很有利,而楚軍則陷入被動,特別是楚國政治派別林立,內鬥不止,相持時間一長,楚王甚至懷疑項燕的忠誠,怕他擁兵自重。最後,楚軍糧草不濟,兵敗如山倒,項燕自殺,楚王被俘,楚國滅亡。項燕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自己人手裡。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十幾年後,一代戰神項羽揭竿起義,打敗了秦軍主力,坑殺了20多萬秦軍,一把火燒了阿房宮,也算給爺爺報了仇,給楚國出了氣!


飲水君

公元前230年,誅殺了手握重權的呂不韋的秦王嬴政,在秦國波雲詭譎的政治權力鬥爭中取得了勝利僅僅七年,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亡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腳步。張儀適時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從與秦國國土大範圍接壤的韓、趙、魏三國下手,再取楚國,最後滅燕齊。那麼在這場持續了十年的統一戰爭中,哪個國家是最難打、最費勁、最讓秦人頭疼的呢?
毫無意外,應該是楚國。
周成王時期,大行分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然而楚國民風彪悍,歷代楚王皆以開疆擴土為己任,到莊王時期已有“問鼎天下”的實力,大敗晉國成為春秋霸主;直至戰國楚威王時期,楚國共計滅國40餘個,是滅國佔地最多、七雄中領土最為廣闊的國家,更號稱“甲兵百萬”,諸侯莫不敢掠其鋒芒。
這個九頭神鳥所庇佑的國家,在秦發動滅楚的攻勢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西起巫山,東至大海,南到南嶺,北近黃河,擁有幾近整個南中國疆域的“超級大國”。如此煌煌氣象,縱秦國亦相形見絀。
同時,物產豐袤的江漢平原,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加上先進的陂灌和井灌技術,生產水平較中原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別說地處西北貧瘠之地的秦國了。當時楚國普通士階層的貴族所使用的絲織品,其精美繁麗,都是他國貴族無法望其項背的。可見其生產生活水平之高,可以為這個近500萬人口,擁有80到100萬左右“常備軍隊”的大國,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楚國極其發達的冶煉業為楚人提供了取用不竭的武器來源。自春秋中期就為楚人所有的大冶銅錄山中,曾製造出讓其他六國為之驚歎的利器——“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宛鉅(jù)鐵釶 (shī) ,慘如蜂蠆(chài);輕利僄(piào)遬(sù),卒如飄風”(犀甲鐵器,強於弓弩,善於快攻)。有這樣過硬的軍事裝備,楚國笑傲群雄,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雖然楚懷王登位後,楚國政治腐敗,國勢日漸頹靡,然而蘇秦主持六國反秦聯盟時,楚懷王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由此可見。楚國國力之強橫,是各國公認的。
論土地,楚國更廣袤;論人口,楚國不會輸;論兵器,楚國冶鐵業發達;論將才,秦有王翦,楚有項燕;論地形,楚國多川澤,秦地處西北,多習慣陸地作戰;論民風,秦人彪悍,楚人也有的是血性男兒。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楚國都是一塊“硬骨頭”。甚至需要出動張儀去楚國又騙土地又搞離間,最後又俘虜了楚懷王,趁著楚國大亂,群龍無首之際,發兵攻楚。
就算這樣,秦攻楚,都傾盡了全國之力。
《史記》有載,秦王欲伐楚,問在滅燕之戰中表現不俗的“年少壯勇”的李信,需要多少人馬,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人什麼概念?有學者估計,秦統一六國後,全國人口也就在四千萬左右,何況還在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加上當時軍隊一走一兩年,後線糧草供給又不能斷,的確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六十萬算得上是賠上了“全部家當”了。所以,秦王很不高興,沒有采納王翦的建議,派了二十萬大軍給李信去伐楚。
一開始,還是很順利的,秦軍長驅直入,很快打到了鄢郢。但是秦人錯誤估計了楚人彪悍熱血的程度,在李信志得意滿的去和蒙武會師的時候,“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好吧,失敗了。
嬴政這才後悔,連忙去請王翦出山,同時在全國大肆徵兵。王翦帶著秦國六十萬兵馬,還得先“堅壁而守之”整整一年,以逸待勞,趁著對方鬆懈了以後,再追擊楚軍,殺掉了將軍項燕。“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楚國)為郡縣”。
對於已有日薄西山之勢的楚國,還要趁著人家政治內訌的時候,抽調全國的軍力去攻打,又不能硬碰硬,只能用計謀“疲敵制勝”。能讓秦人如此勞心勞力的,也就一個楚國了。

歷史研習社

戰國末期,秦國的士兵所向披靡,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國消滅六國,嘴上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中,可是非常之難的,那麼在秦滅的六國之中,哪個國家是最難打的呢?相信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都有所不同。仔細查閱一番歷史,客觀的講,最難啃的骨頭還是楚國。

秦國打楚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從時間上來說,秦打楚國耗費的時間比打其他國家更多,王翦帶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有趣的是,楚國一直是崇尚武力的,並且是以武治國,因此他們的士兵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王翦一時半會無法攻破。戰事持續一年之久,楚國面臨糧草不足的情況,並且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是孤立無援,士兵們也是軍心渙散。最終楚國只能選擇投降。這還不是楚國能堅持這麼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楚國太大了,人口也多,戰略縱深廣。實際上強大的秦國,為了吃下楚國,戰爭結束後整整修養了兩年才緩過勁來。

有趣的是戰國時期,楚國曾經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原的。但是改革失敗後,楚國便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實際上在戰國中後期除了楚國難打,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便是趙國。嚴格的說趙國的戰鬥力也是非常的強,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士兵更加的勇猛,可以這麼說,趙國在戰爭中,除了輸給秦國,對戰其他國家幾乎沒有敗仗,但是趙國很快便被滅了,雖然趙國不難打,但是他的威脅太大了,說得直白一點,只要趙國被滅,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所述最難打的是楚國,不過這個難打併不是說他的威脅大,而是真的是不好打,國土太大,人也多。


歷史雜貨鋪

趙國和楚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主力部隊損失殆盡之後,竟然又生存了30多年,不可謂不強!甚至到了最後的幾次戰爭,趙軍還2次擊敗過秦軍的攻勢。最後秦軍動用反間計,屢戰屢勝的趙軍主將李牧被昏聵的趙王處死,趙國自毀長城而滅亡,不過趙國王室還北逃代地復了國,又堅持了6.7年才滅亡。

趙國的戰鬥力來源還是之前趙武靈王搞的胡服騎射,使得趙軍的戰鬥力是極其強悍的。雖然之後逐漸衰弱,但相較其他國家戰鬥力還是不錯的。除了秦國,趙國和其他國家的戰爭基本上就沒輸過,即使和強秦對打,7次關鍵性大決戰,也是輸5贏2,在六國裡表現最好。趙國的缺陷在於它源於晉國的分裂,面積小人口少,只要拼消耗就得完。

戰果七雄裡,就屬三晉比較吃虧,被夾在齊國中間,趙國在北邊還能向北發展,韓魏兩國四周被其他國家包圍,幾乎沒有發展空間,魏國武卒隨強也沒用,沒有發展空間,體量就那麼大。

除趙國外,最牛的就是楚國了,楚國的特點是地廣人多,整個長江流域幾乎都是它的。當時華夏民族統治的區域,它佔了一半多。不過楚國大而不強,缺乏名將名相,內部鬥爭激烈,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差,雖然抵抗堅決,但只要一決戰,就一潰千里。若不是它地盤大,人口多,戰略縱深廣,王翦也不至於要60萬來平定楚國。

其他國家裡,魏國燕國也有過強烈的抵抗,信陵君死後,魏國就開始了厄運,作為世仇,秦國長年累月對魏國進攻,土地不斷減少,但魏國反抗也很強烈,秦國滅了韓國趙國之後才徹底滅了魏國,還是靠的水淹大梁城,為了報復魏國的抵抗,始皇帝特地下令屠城。

燕王聽了代王嘉的餿主意,殺了太子丹來緩解秦國的攻勢,沒用,不得不進行強烈抵抗,但燕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很快就被攻破了國都,燕王逃到遼東組織抵抗,第二年被滅。

這裡最奇葩的是齊國,坐視五國被滅,不僅不幫忙,也沒有枕戈待旦,等到秦軍突然兵臨城下,齊王索性舉國投降。

哦,還有個韓國,沒說頭,太弱小了,它完全被各國領土包圍,沒有發展空間,戰國後期,韓國領土只相當於秦國一個郡,最後韓王安不得不獻土請降。


雲中史記

秦始皇滅東方六國的戰爭中,我認為滅楚是最難的,後來有句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後應驗在項羽身上了。說明楚人是強悍不可征服的人。為了滅楚,嬴政幾乎傾盡了全國之力。

滅楚之前,嬴政召開了戰前會議,商議作戰方案。秦王嬴政首先發問滅楚要多少兵馬?

老將王翦表示非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聽後不悅,60萬大軍幾乎是舉國兵力。是嬴政所有的家底,嬴政敢賭嗎?

就在這時,年青干將李信說20萬足矣。嬴政聽後大悅,說:“王老將軍,您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秦王嬴政於是令李信率領20萬大軍開赴楚國前線,隨軍一起還有蒙恬將軍。

當秦國的20萬大軍打過來時,楚國在幹什麼呢?此時的楚王心急如焚,徵召全國臣民保衛楚國,於是一代戰神項羽的爺爺項燕登場了,項燕帶領他的八千子弟兵和項氏一族橫空出世。一場交鋒開始了。

首先,李信和蒙恬兵分兩路,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二人相約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會師。戰事起先對秦有利,李信和蒙恬都取得了勝利,打的楚軍節節敗退。可惜,小勝後的李信信心滿滿、自高自大,中了項燕的圈套。項燕一直保存著實力,故意引誘李信孤軍深入。

最終,狂妄輕敵的李信慘敗而歸。李信的慘敗,讓嬴政悔恨不已,還是自己太大意輕敵了。嬴政痛定思痛,此時他想起了一個人,老將王翦。那麼王翦何在?

在家養老,上次嬴政沒有聽從王翦的建議,王翦乾脆請辭回家養老去了。嬴政決定親自去拜會這位老將軍,因為滅楚不能停,一旦停止,那麼其他幾國的殘餘勢力肯定會捲土重來,後果不堪設想。

嬴政見到王翦後,先是賠禮道歉,寡人糊塗,當初沒有聽老將軍的,如今楚人反撲,希望老將軍出面。王翦說,多謝大王垂青我,可是我年老多病,經常說糊塗話,讓大王見笑了。嬴政知道這是王翦的託詞,於是說,老將軍,以前的事情就當他過去吧。

比起白起,王翦顯然是個聰明人,再者說,識時務者乃為俊傑,他不想做第二個白起。於是王翦對嬴政說,既然大王這麼信任我,讓我出征,請給我60萬大軍。嬴政同意了。

不過在出徵前,王翦讓嬴政賞賜他良田和豪宅,說給自己和子孫,嬴政笑了笑答應了。當王翦大軍行至函谷關時,王翦再次上書要求嬴政賞賜良田和豪宅。

我們不禁要問,堂堂的一個大將軍要這些幹嘛呢?他就不怕人家說他只是個貪圖富貴名利的人嗎?這就是為臣之道、做人的智慧了。你想啊,60萬大軍對於嬴政來說,幾乎是所有的家底。現在嬴政的家底在王翦手裡,如果王翦要造反,嬴政攔得住嗎?所以,王翦唯有這樣做表示我王翦對你嬴政忠心耿耿,只有自毀才能打消嬴政的猜疑,安心打仗。

當年王翦滅趙就是嬴政充分信任他,而對手李牧卻遭到趙王猜忌,被王翦用離間計,兵敗身亡。古代君臣之道莫過於此,所以王翦就算撕破老臉,不顧名節也要這麼做。更可況,滅楚是一場苦戰,天知道要打多久,如果一旦失去信任,被猜忌,很可能前功盡棄,一切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而且王翦要面對的對手是項燕。秦國戰神對戰楚國名將項燕,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交鋒,這也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的戰爭。

秦始皇的部隊開進了楚國,秦楚軍隊玩起了相持戰。王翦深知,楚國縱深很大,對手很強,不可能一下子併吞,只能步步為營,穩打穩打。

就這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形勢發生了轉變。秦軍這邊,王翦一邊休養生息,一邊鼓舞士氣。

而楚國這邊判若兩樣,楚國豪門世族林立,各種政治勢力互相敵對,勾心鬥角,派系鬥爭嚴重削弱了楚國的凝聚力。而且長期的相持也讓楚王對項燕的動機產生了懷疑,極大地不信任項燕,認為項燕擁兵自重。

最後以至於糧草不濟,項燕兵敗自殺,他的衣缽只好由他的孫子項羽來繼承了。與其說項燕是被王翦打敗的,不如說項燕是敗於楚國內鬥。

隨著項燕的戰死,楚國也就走上了末路。公元前223年,嬴政37歲,王翦60多歲。楚王被俘,楚滅。


秉燭讀春秋

如果就戰鬥力來說當然應該是趙國,趙國與秦國同宗同源,蜚廉、惡來等都算得上是趙人和秦人共同的祖先,所以趙人在骨子裡就有尚武的基因。秦人由弱而強,是因為兼併了西戎,擴地千里。趙國以一國之力,北抗匈奴,可見其實力強悍。尤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大增,建立諸侯國中第一支騎兵部隊,有李牧、趙奢、廉頗等一批名將,只要是他們領軍,秦人就佔不到便宜。

雖然因為趙括領軍不善,中了秦人圈套四十萬趙人被坑殺,但是之後秦再攻趙,趙全員上陣,30萬老兵,連13歲以上的兒童全部上戰場,哀兵必勝!使秦人不能得意於趙國疆域之內。之後秦人、燕人先後來襲,都被趙國打敗,其軍力之強可見一斑。

就難度來看應該是楚國,楚國是南方大國,延綿

800年。“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粟支十年,此誠霸王之資也”。楚國的國土面積從蘇州(春申君封地申)到巫峽,從中原到廣州等,相當於北方六國之和。尤其是楚國曆史上威風赫赫,“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楚還觀兵周郊,問九鼎之輕重大小,可見其實力是不可小覷的。當初李信伐楚說20萬足矣,結果功敗垂成。王剪伐楚,興兵60萬,幾乎超過秦國一半的軍力,比滅任何一國的軍隊數量都要多,搞得秦始皇非常緊張,可見滅楚之難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