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涼粽識端午 傳統文化傳承從“小”做起

小巧的粽子,製作的手藝並不難,且製作過程充滿樂趣。攤展粽葉、填糯米、包粽葉、纏綁繩線……端午節這天,在廣西崇左市扶綏縣一家兒童服務站裡,端午“粽”動員的親子活動正在進行著。服務站裡的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們,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學習包粽子。

儘管手法略顯生疏,但每一步都一絲不苟,生怕自己的粽子漏餡兒。很快,裹著“綠衣”的長筒粽和三角粽在孩子們的巧手下慢慢成型。

一位家長稱,包粽、吃粽不能只留存在孩子兒時端午節記憶中,“小孩子還是應該去學習包粽,倒不是說以後端午節都要親自動手包,但是瞭解這個傳統民俗必須親自去接觸(民俗活動)、動手。”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廣西的“涼粽”又叫“灰水粽”。將曬得半乾的樹葉進行火燒,再將得到的草木灰用水衝濾,過濾後的棕黃顏色水用來浸泡粽子的糯米。這樣一道特殊的工藝,使得粽子糯香中還透出草木灰的清香,吃起來口感較“涼”。 (陳梅蘭/供圖)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廣西涼粽一般分長筒型和三角狀。(陳梅蘭/供圖)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孩子們在聚精會神地包著涼粽。(陳梅蘭/供圖)

端午節這天,同樣熱鬧的還有南寧市遠辰山水小區的居民們。居民們在小區的空地內擺起了長桌,備齊包粽的食材和工具,一起包起了涼粽。包粽的隊伍中多是老人,也不乏一些孩子的面孔,但這樣的面孔畢竟還是極少。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包粽隊伍裡,多是老年人的身影。(李俊珺/攝)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一位男孩正在舀著泡過草木灰後發黃的糯米。(李俊珺/攝)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包粽的隊伍中多是老人,也不乏一些孩子的面孔,但這樣的面孔畢竟還是極少。(李俊珺/攝)

這位老人擔憂,這樣下去(包粽)手藝面臨失傳。

包凉粽识端午 传统文化传承从“小”做起

涼粽製作時未添加其他佐料,味道清淡,蘸白糖或者蜜糖進行食用是當地的民俗傳統。(李俊珺/攝)

對許多老一輩而言,包粽是一項基本技能,更是民俗傳統文化延續在生活中的點滴顯現。堅持並推廣端午節裡包涼粽、吃涼粽的民俗儀式,並非擺出過節的皮相,而是為了讓民俗傳統文化融匯進日常的生活點滴裡。

可以看到,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當從“小”做起,從一顆小巧的粽子做起,從加強培養孩子對民俗節日、民俗活動的接觸、學習和認同度中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