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有象、龙凤腾祥,浅谈古玉鉴赏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玉不仅是一块美石,且具有特殊的文化符号意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载:“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页;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絜之方也。”这一解释,从物质、精神、和艺术审美等层面,阐述了“玉”的含义,并成为古人辨别玉的标准。与古人辨别玉的标准不同,现代玉器行业定的“玉”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和田玉、岫岩玉、蓝田玉,独山玉南、阳玉外,还有翡翠、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芙蓉石、珊瑚、琥珀等,象,瑞兽也。其寿昌,厚重稳行,能驮宝瓶,从古至今皆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征,它性情温和,知恩图报,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太平有象、龙凤腾祥,浅谈古玉鉴赏

历代帝王也常以铜、玉、瓷等材质制作“太平有象”器型,或敬于庙堂之中,或置于案几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传说五帝之一的舜是中国历史上驯服野象耕田犁地的第一人,他死后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的瑞兆,这应该是“太平有象”的最早传说。此后,人们运用谐音、象征等手法,把“太平有象”用图画、雕刻等形式表达出来,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太平有象、龙凤腾祥,浅谈古玉鉴赏

这对玉象,圆雕,作站立状,长鼻上卷成一小圆穿,口微张,臣字眼微凸,大耳耸立于头部两侧,四肢如柱。形在其中,意在深远,造型古拙,端正大气,十分罕见。

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我们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

太平有象、龙凤腾祥,浅谈古玉鉴赏

所有的玉学家都蓄意规避了玉的弱点。玉的脆性就是它的第一属性。这脆性令它跟儒生的生命那样,成为美丽的道德易碎品。在某种意义上,破碎就是玉的死亡形态。它负载着这宿命穿越时间的走廊。与其他品质相比,脆性更深地隐喻了士人知识分子的生命特征。但直到南北朝时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格言,才被罹难的文官说出,被四下传播,成为中晚期儒生的沉痛训诫。这是人的生命和石器生命之间的神秘对应。在所有的玉德之中,这是最具道德性的一种。经过漫长的苦难与缄默之后,儒生终于开口承认了玉的这种秉性,并起身正视自己的悲剧性命运。目前国内学者大体上就玉文化的研究范畴取得一致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玉器发展史;对玉器多重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祭器、装饰品、权利、等级的标志、殓葬、吉祥物、德行操守的象征、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药物等;对玉器生产制度的研究和玉器学术史的研究等。

太平有象、龙凤腾祥,浅谈古玉鉴赏

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和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于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玉特殊的阶级属性,与王玉不同,民玉的特点是与民间生活更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的艺术风格。 龙作为虚构的动物,无比神奇,并由来已久。龙的起源取象众说纷纭,但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象。人们凭自己的想象力将其神化,创造出了龙的艺术形象。龙是集合了诸多动物特征,运用了复合手法,演变成想象中的神奇动物,此对龙凤白玉佩面呈瑞沁,灿若霞光,玉质莹润如酥,造型古朴 雕工精致,极具收藏观赏价值及市场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