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幾乎全是單名,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其實這種潮流從西漢滅亡一直持續到五胡亂華,當時的中國人都熱衷於起單名。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1、先秦以來,流行單名,但不排斥雙名。數數先秦各代的統治者,就不難發現人們喜歡單名。但雙名的也不少。

2、孔子在修訂春秋時,說到“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然後《公羊傳》為這句話作注時說“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意思是仲孫忌本來叫仲孫何忌,為何孔子寫成了仲孫忌呢?是因為孔子譏諷他名為雙字,所以故意省去一個何字,成為單字。雙名是不符合禮法的。

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其實雙名在當時也是符合禮法的,公羊傳這麼說有點牽強,我估計是孔子無意漏掉了一個字罷了。但孔聖人的這麼隨意的失誤,就被後人理解成為孔子不喜歡雙名了。

3、到了穿越大師這裡了。王莽建立新朝,進行“託古改制”,從先秦時代文化為自己的改革尋找靈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幾百年的匈奴單于改成了“降奴服於”,把匈奴改為“恭奴”;他又把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戰爭還是心血來潮,反正雙方因此打了起來。

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4、都給少數民族改名字了,當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長孫叫王宗,估計是想當皇帝憋不住了,在家裡偷偷的準備了玉璽、龍袍等僭越物品。王莽知道後大怒,王宗被迫自殺。事後,王莽說“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說的是,我這孫子王宗本名為王會宗,依據制度(製作)改名為王宗,現在他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恢復他王會宗的名字,以示懲罰。

本來當時社會上雖然單字為主,但雙字也很多,經過王莽這麼一折騰,人們就基本不敢起雙名了,於是單名成為絕對主流。

5、雖然劉備、曹操、孫權、關羽、張飛、趙雲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都是單名,但三國時代也有“殺馬特”非主流,敢於起雙名。(諸葛、司馬、皇甫、淳于、太史這種複姓不在其列)

最出名的,當屬諸葛亮喜愛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長,南陽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夠證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國時代實打實的敢於起雙名的非主流之一。

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除此之外,曹魏大將田豫給自己的兒子也起了雙名——田彭祖,彭祖是我國傳說中的長壽之人,田豫起這麼個名字估計是他兒子小時候得過大病,叫個彭祖,希望他能長命百歲。

孫權的兩個公主也是雙名:大女兒孫魯班,字大虎;小女兒孫魯育,字小虎。

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還有存疑的,比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承彥,我認為是字,而不是名,但史書並未記載其姓名,所以存疑。如曹操早期的謀士戲志才,志才也應該是字,不是名。如袁紹手底下駐守烏巢的幾個將軍,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等,我認為元進、莒子、威璜也是字,而不是名。

還有一些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比如嶺南大將邢道榮、北海高手武安國等,就不說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