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佛头寺位于阳高乡车当村。寺院紧临浊漳河,背依佛爷垴。《平顺县志》(康熙版):“因山似佛头,故名。”佛头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一座过殿,为宋代遗构。该殿坐北朝南,东西长13.6米,南北宽11米。建于高0.3米的石质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梁架四架椽屋三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前后檐补间每间一朵,出斜拱。屋顶举折平缓,四角如翼腾空,整体外观古朴而庄重。佛头寺由于地处偏僻,历代修缮改动不算大(“文革”期间,殿外檐华栱昂嘴部分被当地红卫兵锯掉),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特征和地方建筑手法,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佛爷垴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佛头寺全景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佛头寺正立面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佛头寺背立面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转角铺作,昂及由昂都平伸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当心间补间铺作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明间设板门通达前后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琉璃正脊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梁架结构原为三椽栿对后劄牵通檐用三柱。 但现实情况已有改变,三椽栿下增加撑木。叉手托脚齐全。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梁架用材质朴,随弯就势。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山花

2010年9月,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并剥离出较为完整的一堂壁画,总面积约36平方米,应为元未明初时期作品,内容为二十四诸天像。

壁画绘制在大殿内的东、西两壁上和后檐墙体上,画师运用了沥粉堆金、工笔重彩的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佛教中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的形象,壁画保存尚属可以,现在能辨认出来的还有增长天、广目天、月宫天、金刚天、摩刹天、散刹天、韦驮天、菩提天、鬼母天等。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西山墙壁画全貌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一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二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三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四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五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壁画局部之六

二十四天个个来历非凡。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韦陀菩萨,就是韦驮天,又称为韦陀将军。他本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尊神,称为六面童子,是一尊战神,有着六个头十二臂膀,手持弓箭,胯下骑着孔雀,后来被大乘佛教教义所吸收,成了释迦摩尼佛的护法神。

韦陀一般在寺院中常常供奉在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佛的正背后,这与他擒贼护法有关系,据说他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善行走如飞。

关于此事还有个传说。佛在涅槃时,有个“捷疾鬼”飞奔而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舍利,于是韦陀奋起直追,最终很快抓到了窃贼,夺回了佛牙,于是韦陀就担起了保护释迦灵塔,打退强盗的重任。

「上党国保」长治国保档案(十九)

韦驮天

纵观这壁画,可说内容丰富,画风自然;技法娴熟,人物逼真;布局上结构精巧,层序井然。各尊神的造型生动传神,形象饱满;他们或者坐、或者站立、或者仰望或者低垂;诸天的神情、性格、举止都被临摹的淋漓尽致。

从工艺上来讲,这堂壁画以石绿、朱红为基调,从强烈的对比中塑造特点,色彩极为丰富和谐。

以矿物质颜料为主的取材,使得这些颜料稳定性极好,保存虽然历经数百个春秋而色彩依旧;壁画上使用的沥粉贴金,使得人物的线条看起来形象生动,笔力刚劲,设色准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