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瓦特,卻讓瓦力發了光

2017年3月,泡利辭去了美國的工作,加入了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群。 在此之前,他是一家創業公司的數據科學家。而在更早前,他是一名物理學博士,專門研究光學和衛星遙感。


從美國德州到中國杭州,從物理學博士到阿里客服團隊的小二,他說,最打動他的,是這個崗位的理念:“用人工智能的力量,去推動客服的進步;用技術的力量,去推動客戶體驗的提升。”

他不是瓦特,卻讓瓦力發了光

用算法,提高瓦力的智商

在阿里,泡利專門負責“瓦力”的算法研究。這是一款人工智能輔助產品。客戶維權,需要客服小二根據買賣雙方提供的憑證和信息來進行判斷。

瓦力是客服小二的智囊,也是客服小二的軍師。基於大數據算法,它可以快速地根據信息,對買賣雙方的責任進行快速界定,判斷“該退款還是該駁回”,從而為客服小二提供佐助,提升處理效率。

泡利到來前,瓦力就已經誕生;泡利到來後,瓦力長成了更好的樣子。

他不是瓦特,卻讓瓦力發了光

泡利

“維權的業務場景比較複雜,比如已退貨的案子是怎麼樣的判法、未收到貨的案子是什麼樣的判法,都不一樣。”泡利介紹,之前瓦力需要配備五六個工程師來負責不同的場景,既耗人力,效率也低。他加入團隊後,就一直思考,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對“瓦力”進行改良。

“深度學習非常適用於複雜場景的決策類問題。”在一段時間的嘗試後,瓦力不僅只需要一個工程師進行維護,對case的判斷準確率也提高了不少。

泡利不僅提高了瓦力的“智商”,也讓人力得到了釋放:“在糾紛解決後,客服小二會給買家和賣家各發一個郵件,告訴他們判決的結果。以前這些郵件都是人工寫的,耗時又耗力,現在我們都是用算法做的模型,讓它自動生成郵件。”

儘管如今講起來輕巧,但最初,泡利也被折騰得夠嗆。

那會兒,郵件生成模型常常出錯。每次收到業務方的反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班加點,找出原因,立即修正模型。如此反覆三四個月,模型終於趨於穩定。

“現在收到的業務方的負面反饋比以前少多了。這是個好消息,說明郵件自動生成,現在比較準確。當然,這個算法仍然不是完美的,我們也還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

他不是瓦特,卻讓瓦力發了光

用技術,讓時間更有價值

作為阿里CCO(客戶體驗事業群)的一名技術小二,泡利常說,進了阿里,才知道客服

“很多頂尖的人都在客服團隊裡,我們在用最前沿的技術,做前沿的產品。我們要讓消費者在購物流程結束後,覺得開心。這是最重要的。”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為了時時保持技術的最先進,泡利每天回家,都要看算法領域有哪些新的進展、哪些新的論文。雷打不動。他笑著說:“一天不看,就覺得自己落後了。這個行業變化太快。每天都看,就能把新的技術,和我們的業務相結合。”

泡利還樂於和團隊的同學分享。遇到“AlphaGo下圍棋”這樣的新鮮事件,他就會給大家講解背後的算法原理:“相比於一個人進步,團隊進步才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合力。”

在沒進CCO之前,泡利一直覺得,客服並不複雜,要推動客服往前走也不是難事;在進了阿里後,他才體會到,客服是如此龐大複雜的一個體系,前端客戶體驗的點滴提升,都需要後端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他和隊友們的齊心下,目前,維權業務的判斷,瓦力已經接近人工的準確率。他想做的還有更多:“我們希望,這樣的業務可以完全自動化。釋放小二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在判決結束後,小二可以和消費者進行充分的溝通,讓消費者更舒心。”

儘管入職還不到一年,但泡利身上的阿里味兒卻非常地濃郁。

他常說,做博士研究物理,是探索未知;在阿里客服團隊做技術,同樣是在打開新的領域:“在這裡呆得越久,就越覺得我們的路還很長。未來,能讓機器做的事情就不讓人做。我要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努力,讓客服同學把時間花得更值,帶給客戶的體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