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謂之賊”什麼意思?

八字預測6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根據《四書》的解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根據錢穆《論語新解》:原壤是魯國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表面的意思從字面上理解,人到年齡老了還沒死,就不能從事生產活動,就是老賊。這句話說的也未免太刻薄了些,有為老不尊的意思,孔老夫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最強調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所以這樣很沒有輕重和禮貌的話應該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而且孔子和原壤是多年的好朋友,原壤的性格應該是個老小孩的個性、老頑童,這樣的人是真的看透世事而不世故的人,孔子應該是很喜歡他的,孔子說這句話是帶有開玩笑的性質,孔子罵他,語氣也是溫和的,最後還用柺杖打了他的腿一下。不然,怎麼會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如果我們僅僅是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肯定是錯解了孔子的意思。如果原壤真的做了什麼缺德的事情,孔子肯定就不是輕敲他的小腿了,而是要鳴鼓而攻之了。

然而這句話經過後人演繹,成為“老而不朽謂之聖,老而不死謂之賊”,意思是說人老了而又非常有智慧且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或者留下不朽著作或言論的人,可稱為聖人。反之,對人民和社會無用的人或者說有害的人,或者道德上斑斑劣跡、罪惡滔天的人,就只能稱為老賊!就該遺臭萬年!詛咒他死還來不及,更是不值得懷念了。


夢歸秦淮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原話是出於論語,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子有個老朋友叫原壤,為人沒個正經,一天孔子見到他他蹲著和孔子說話沒個樣子。孔子就說:“你這人,年輕時就無大無小,無老無少,長大了,也沒個成個正經事兒,老了還腆著臉活著,真是個禍害也。”

這段話連著看起來,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開玩笑。所以最後笑罵玩,拿竹杖戳對方小腿。

但是後來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話一樣,把他前後語境拋棄,只截取其中一段來說。

老而不死謂之賊,演變為,說老人已經沒有貢獻,只是依靠年輕人供養,就如盜取年輕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個思想,到現在依然還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畫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議:日本的老年人應該“趕緊去死”,因為“當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錢,你就會睡不好覺。”

在中國,老而不死謂之賊,後來逐漸演變成,指責一些為老不尊不要廉恥的老人的話語,和最初夫子所說的,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問題: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即可。

不是全部的老人,而是部分的老人,個別老人拿著免費的公家卡,為了買便宜幾毛錢的菜,在高峰期跟年輕人搶座位,如若年輕人不讓座,這種老人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對年輕人進行道德綁架,非打即罵,簡直是倚老賣老,強行讓買票的人給沒買票的人讓座,或許不是個別老人變壞了,而是個別壞人變老了,部分老人在此期間進行性騷擾時有發生,為老不尊,正所謂:老不要臉。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


身心驛站

孔子是個溫潤和善的人,罵人不多,但有句話在歷史上流傳甚廣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看當年孔子說話的背景是什麼,孔子一直奉行“尊老愛幼”的觀念,他認為不孝順父母的人,就一定要罵他。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04-07 10:52
回覆Ta
百度網友66eac4d
4
4
04-07 17:30
回覆Ta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孔子說的“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命也”,是什麼意思?

打開

好花總是養不活?不妨多養點這樣的花卉,號稱“養不死”沾土就活

打開

盤點《火影忍者》中的“不死小


伱恏2018

98覺得,要想準確把握一句話的意思,需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結合上下文一起,才能不流於偏頗。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

它最初是出自《論語.憲問篇》,當時完整的句子是這樣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仗叩其脛。



這話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原壤叉著腿坐在樹底下等孔子。孔子路過看到他這樣,就對他說:“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孝悌之心,長大後又沒有可以傳揚的成就,到老了還這樣沒羞沒臊,為老不尊,簡直就是米糧蛀蟲。”於是用手仗敲打原壤的小腿。



我們看完整部《論語》,發現孔子真的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人,除了對原壤這次,沒見過他對其他學生動過手的。為什麼他會打原壤?因為原壤這個人的身份有點特殊。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孔子的發小,從小和孔子一起玩大的。據野史說,這個人有點小義氣,小時候曾經幫過孔子幾次小忙。但為人疏懶成性,對上不敬,對下不慈,大致相當於現在所謂的混混兒。



而孔子什麼人哪?孔子提倡的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總之就是要讀書讀書讀書,讀通了學成了就要濟世匡風,傳道授業。孔子有個學生,僅僅因為問孔子怎麼種田養花,就被孔子批為“小人”,可見孔子對胸無大志的人是很不喜歡的。而原壤是一個見書如見虎的人,偏偏又是孔子的故友舊交,孔子打他,一方面是因為怒其不爭,另一方面也是替他惋惜。



後世的人不明白其中的原由,特別是一些孝心不夠的人,把這句話用在自家的老人身上,那就完全是對孔子原意的違背了。

讀書學習,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很容易把好東西丟了,而把不好的東西視為珍寶。我輩學人,不可不慎啊!



被催稿的屠羊悅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是《論語》裡孔子見好友的一句話。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老而不死謂之賊”從表面意思看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個盜賊,強盜,佔用社會資源,白白浪費水和糧食。可真是這樣嗎? 其實現代人很難理解2000多年前古人所說的話。其實這裡的賊和現在我們理解的意思完全不同。這從另一部鉅著《道德經》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可見"賊"和"福"是相反的或說相對立的。賊即不幸也就是當災難或禍患講。這就好理解了:年少時不懂孝悌之禮,成年後也無所建樹,老了還是叉開雙腿吊兒郎當見好友,還不死真是個禍害啊 ! 這自然是孔聖人的戲言而已。


歐陽大拙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中國曆來就是農業至上,但在古時,工具落後,產出低下,人們生活困苦。水稻種植今天的畝產1200斤左右,根據品種不同略有上下。但在一千多年的水稻種植史上,畝產只有四百斤左右。袁隆平功高蓋世,當之無愧。

低產量,留下自己的口糧,各種稅負一交,基本就沒有什麼存糧了。如果遇上災荒,農民基本就沒了活路。無數王朝覆滅,和此無不關係。

所以如此嚴峻的生活條件下,能夠有產出的壯勞力就是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頂樑柱。孩子不能不養,那是家庭的希望。老婆不能不養,唯一能捨棄的,就是家中老人。

日本電影崷山節考,家中老人只要年過五十,喪失勞動能力,就會被背到山上,丟在一處山洞,任其自生自滅。片尾大郎不捨,久久不願離去。母親坐在山洞口,滿臉慈愛對著兒子揮手,示意他下山。漫天飛雪,讓人淚下。

所以這種情況下,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實在是隱藏了無數的心酸。

另一個層面,人年紀大了,心智各方面已經活得通透。個人廉恥社會公德禮儀禮法已經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自律沒有,那簡直就是人神共憤的典型。

倚老賣老,強逼生病女孩讓座。為什麼不是男孩?欺軟怕硬罷了。廣場舞擾民,別人阻止還理直氣壯。買東西買菜貪佔便宜,多拿多要。臭名昭著的健康館,打著送雞蛋的幌子,招引老人參加會銷,騙老人買進大量無效昂貴的保健品,不就是說明這個最好的寫照嗎?最可惡的是誣陷好人,對自己伸出援手的善良人敲詐勒索。這種種新聞,太多了。說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這個應景。

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歷練,老人應該充滿生活的智慧,以及人格的光輝。但很少,真的很少。中國的古話有云:少年戒色,中年戒怒,老年戒貪。

我目前還未老年,想想周遭,可能這是生理發展的必然,人老了就會如此。但只要有鮮活正面案例存在,我就相信,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存乎自己一心。


花錢無缺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春運期間不得不擠火車辦事,由於他是中途上車,只買得一張站票,他上車後看到一個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來休息,心想若主人來了再讓不遲。列車快開了,一個姑娘拎著幾大件行李擠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說什麼,又默默地縮回了頭,將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別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車開動了,沒人來向大爺討回座位,大爺以為自己白撿了座位,心裡放鬆下來,開始向周圍的人推銷他的得座經驗,他看到姑娘被來往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便同情地說:等我下了車,你就坐這裡吧,站著太難受!姑娘說:好的,謝謝您!

檢票了,列車員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嗎?他指了指睡著的大爺……

原來大爺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爺的撿座,寧願自己站著,一聲不吭,就為讓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就是這麼來的。社會是個大家庭,民族、國家是個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個村,每個人都是村裡鄉鄰。佛說,無緣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緣,成一國人也是莫大的緣。孝敬愛戴自家的老人,關心保護自家的孩子,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續的必須;推而廣之,對待別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對待自家的一樣,雖然沒有法律要求這麼做,但這麼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會必因此和諧,生活必因此溫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謂之賊進行斷章取義,結合個別醜惡現像,為自己不願敬老、孝親的自私行為辯解,讓許多人心裡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避免不了的,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著終點而去,在終點到達之前他們未曾停止過努力,現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們辛勤奮鬥的結果,可以說那些嫌棄老人的人都是會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們不過是過河拆橋的功利主義者。倘若人人都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社會文明不會再向前,而是停滯、甚至倒退;因為老人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他該得到休養和尊重;社會責任的擔子該由後輩人挑起,只有腰太軟、腿太細,心眼太小的人,才會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ii小小孩

陰符經說過,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 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地萬物之道,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能夠覺察宇宙規律,運用於心用了一個盜字,也有一個賊字,這並不是貶義詞而是巧妙的運用,所以老而不死為之賊應該解釋為能夠保持長壽的人一定是運用好了宇宙的規律。



一笑一塵緣85131146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常常被誤解為人老了、沒用了而成為負擔的意思,但這句話本來就是用來譴責為老不尊、老而無德的人,放在現在就是指“壞人變老”那種老人的,所以不要用錯地方,不要殃及大多數善良的老人。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是個人名,他是魯國人,孔子的舊友。他母親死的時候,他居然還大聲歌唱,孔子從一開始就覺得原壤這人不咋滴。

夷,是雙腿分開而坐。俟,是等待。孫弟,同遜悌,代指倫理。

這一天,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你年幼的時候就不講倫理道德,年長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個禍害。”說著,孔子還用手杖敲原壤的小腿,表達他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我們來說說“賊”這個詞。“賊”在“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中是禍害的意思,而不是指小偷、盜賊。

有人在譯註論語時,把“賊”譯作“害人精”“害人蟲”。夏衍也曾特意指出“老而不死是為賊”的“賊”,不是小偷的意思,而應當作無用的廢物講。連天宇在《“戒”“貝”不成“賊”補說》一文中,更詳細闡述了“賊”的本義,認為“賊”是指“敗壞倫常的人”。

如此,“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就清晰明瞭了,關鍵要所指明確,不是所有的人老了都是禍害、負擔。

章太炎與康有為政見不合,曾作嵌字聯罵康有為。

上聯:國之將亡必有

下聯:老而不死是為

上聯是《中庸》“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隱去“妖孽”二字:下聯是《論語》“老而不死是為賊”隱去“賊”宇。國學大師大師罵人都這麼有學問。

南宋時,文天祥在他的《集杜詩·淮西帥序》中寫道:“知國亡,乃以淮西全境獻北為己功焉。於是貴年八十餘矣,老而不死是為賊,其貴之謂歟!”

蒙元入侵時,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丟城失地,心存私念,置國家於不顧,以淮西全境投獻蒙元,文天祥在詩中痛斥夏貴的賣國行徑,說他八十多歲了,做出這樣可恥的事情,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種“賊”,無論是年輕還是老了,都是禍害,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