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我喜歡過年,喜歡做那個有點傳統的有點鬧的小孩兒。

by:陳安琪

我家的新年是從我放寒假的那天開始的。我媽經常說,真正過年的人只有小孩子。沒錯,我就是我們家那個真正過年的人。

我一個二十多歲的人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在媽媽的身邊還是一個小孩子。從放寒假回到家那天就各種旁敲側擊地催著媽媽帶我去買新衣服了。

“媽媽,你覺得我穿這種款式好不好看?”媽媽,好看的衣服會不會賣完啊?”媽媽非常瞭解我的套路,很快就帶我去買衣服了。完成了這件大事之後,我的狀態就從等著買衣服轉到等著穿新衣服了。那扇櫃子對我有著超強的吸引力,我恨不得一天打開看上幾遍,看著它就覺得心滿意足,這就是我的全世界啊!

完成了買衣服這件大事,我的注意力就轉移到吃的上面了。在家裡搜尋了一番沒有找到,我轉身進了奶奶家。

“奶奶,我想吃糖。”“在櫃子上的餅乾盒裡,少吃點要吃飯了!”奶奶從灶底探出個頭說道。我小心翼翼地從櫃子上取下那個有著淡淡鏽跡的鐵盒子,捧在手上。這鐵盒子的年齡跟我差不多,是長方體的,正上方是蓋子,四面是人物的圖畫。這個盒子上的圖畫還是還珠格格里的人物呢!

打開盒子,是麥芽糖和花生的香氣。拿起一塊咬下去,脆脆香香的是小時候的味道。吃完了我再拿一塊出去吃,偷偷把嘴上的碎渣擦掉,這樣就沒有人知道我吃了很多啦!

這個糖不是我們平時吃的糖果,這是屬於點心類的。大多數的形狀是方形,主要用料是糯米、麥芽糖、花生、芝麻還有一些其他的材料做成的。過年要辦年貨做年糖,年糖說的就是這個。

我們這還有一些小店鋪,保留著年糖最古老的製作工藝,留下了記憶中的味道。年糖的種類大致有凍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炒米糖和蛋卷之類的。

在以前年糖要在臘八之後才開始做的,父母會把製作好的年糖用鐵的餅乾盒子小心裝好,放在高高的櫃子上,告訴自家的孩子這是要過年才能吃的現在絕對不能碰。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以每天吃,反倒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這種味道。我小小年紀卻和爺爺奶奶一樣,把這些就快要退出人們生活的糖當成寶貝。我多希望它們能存在的久一點再久一點。

午飯時間到,遠遠就聞到米飯和蒸臘味的味道。“好香啊!”“今天蒸了香腸和鴨腿哦!”不知道為什麼進入冬天臘味就成了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家人對臘味的喜歡始終如一。

臘味的醃製從秋天就開始了,那時候的太陽好比較適合曬臘味。每到醃製臘味的季節,院子裡總是曬得滿滿當當,有雞肉鴨肉,各種品種以及不同大小的魚。豬肉是必不可少的,豬肉、豬頭、豬尾巴都是不能拒絕的美味。

我是不喜歡吃臘味的,它們不太符合現代人要求食物清淡新鮮的要求。可是哪年家裡若是少了這種味道,那怎麼能算過年?

我最期待的就是炸圓子這天了。年夜飯的桌上要擺一道炸圓子,象徵著團團圓圓。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老家是用土灶的,我家的土灶上有兩口鍋。前一天就要把糯米泡好,這天早起就要蒸著了。準備兩口鍋就可以一口鍋放糯米,一口鍋正常做飯兩不耽誤。

連藕是炸圓子的靈魂。把藕搓成泥跟蒸熟的糯米攪拌在一起,再加入一定的肉和生薑末。這就是一鍋完美的炸圓子的原料了。

如果還缺了點什麼,那就是我奶奶的一雙巧手,這雙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糯米一經奶奶的手就變成了一顆顆肥嘟嘟圓滾滾的糯米圓子。該輪到爺爺出場了,爺爺適時地準備好了一鍋熱油。他們兩一個捏圓子一個炸圓子配合默契,我們小的就眼巴巴在一旁等著圓子出鍋。

剛出鍋的圓子還冒著熱氣,散發著糯米還有香油的香氣,讓人忍不住想咬下去。“等一下!等冷一點再吃!”奶奶怕我們燙著,殊不知第一個圓子已經下肚了。前幾鍋圓子一般是逃不過立馬被吃掉的命運的。貪吃的我們吃得飽飽的,抹抹嘴上的油就出去玩了。

對我們來說,炸圓子是比包餃子還重要的事情。我知道過年要吃餃子,但並不確定為什麼吃也不在乎什麼時間吃。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是很多人家過年必做的事情。我們家在這一點上就比較隨意,畢竟在我學會包餃子之前我家的餃子都是我媽一個人包的。餃子一般在過年前幾天抽空包好,以確保在過年的時候有餃子吃。

過年的這一天是最忙碌的。我們要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小村的人平時都很節儉,在這一天卻很講究排場。

年夜飯必須要十道菜以上,像我們一家八口人就會燒十二道菜。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寓意好事成雙。中國人一向不喜歡四這個數字,那麼人口再多一點的家庭就會燒十六道甚至十八道菜。

魚是肯定有的,今年買的是鯉魚。魚是很講究的,不僅在種類上,也在大小形狀上,要大小適中才能完整地放在盛魚的盤子裡面。

在準備年夜飯的時候我又被趕到客廳看電視了。不過我怎麼能閒得住呢?我再一次來到廚房的時候我媽正在燒這條魚。看她小心翼翼地給魚翻邊,魚尾巴一點點也不能傷到的。魚的形狀和顏色都要是最完美的。

這條魚是不可以吃的,它的任務是保持優雅的姿勢呆在桌子上。我們家沿襲了多年前的習慣,要把這條魚一直放到正月十五之後。新年的好運就從這條魚開始了。

“馬上就能吃飯啦,快去和你爸爸一起貼對聯。”等呀等終於等到媽媽下達貼對聯指令,我歡快地從沙發上彈起來。吃年夜飯的正確步驟是貼對聯,放爆竹,再吃飯。爺爺捧來一碗香香的米糊,這可不是吃的這是用來貼對聯的。

這天上午十二點半我們開始吃年夜飯了。年夜飯按照字面意思應該是在晚上吃的。在我們這吃飯的時間沒有嚴格的限制。大多數的人家還傾向於在中午乃至上午吃年夜飯。我想這是因為晚上的時間要留著打麻將吧!

年夜飯的菜很講究也可以說是奢侈,平時捨不得吃的今天都在桌子上,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一桌菜中青菜燒豆腐真是一股清流了。“來來來,吃點白菜豆腐。”每年奶奶都要招呼大家吃青菜燒豆腐這道菜。這寓意著新的一年都要清清白白的。爺爺奶奶是很樸實的農民,不求兒孫大富大貴,但求一個清清白白。

在飯桌上大家要互致新年祝詞並敬酒。這件事情一度令我很頭疼。可是不行,要敬完酒才能收到壓歲錢的。這也是一種禮節,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在我身上根深蒂固了成了我的一種觀念,不敬酒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作為小輩,我要按照長幼順序從爺爺開始一個個敬酒。敬完酒我送了口氣像完成了一件大事。這時候奶奶又給我夾了菜,是粉蒸肉。對於這道菜我一直有很多的不滿。我認為這道過分油膩,過分古老的菜不該出現在年夜飯的飯桌上。

我夾起這塊粉蒸肉,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想求助爸爸,一抬頭卻對上了奶奶期待的眼神。這是奶奶親手做的我不吃她會不高興的。這樣想著我低頭咬了一大口,果然很油膩,不過奶奶開心最重要。大家都會很給面子的吃上幾塊粉蒸肉。

過去的年夜飯都是奶奶一手承包的,現在她把這個重任交給了我的媽媽和嬸嬸。老人家習慣了付出,而現在她能為我們做的只有這盤粉蒸肉了。再開心地吃上一陣,我摸著鼓鼓的錢包撤出戰場了,飯桌就留給大人們吧!

大年三十的晚上大人們會聚在一起打麻將徹底不管我們了。這天晚上的天空綻放著不會熄滅的煙花。我們一群小孩子要聚在一起,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一年的煙花都放掉!玩累了回去倒頭睡覺,大年初一一定要精神滿滿。什麼守歲什麼堅持到十二點全都拋諸腦後。

大年初一是很特別的一天。中國人追求一個好兆頭的特點在這天格外突出。作為新年的第一天,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要穿新的,就連襪子也是。這樣就能徹底拋去前一年的黴運,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都是嶄新的。這一天不能動刀所以我們會吃前一天剩的菜或者麵條餃子之類的。

我們家的初一是從一碗雞湯麵開始的。前一天夜裡會燉好一鍋雞湯,這天吃的雞最好是家裡面養的雞。因為家裡的雞是最好的,初一要吃最好的。我的奶奶就特地養了幾隻雞放在過年這一天吃。初一這天家長都不怎麼會管孩子,不能罵不能打,要給孩子一個好兆頭。

初一是不出遠門的,初一的祝福留給身邊的人。男人們領著孩子在村子裡走一遭,女人們就留在家裡接待客人。我的小村不大,二十幾戶人家,每一家都要去。村鄰之間不需要太客套也無所謂壓歲錢,我們有的是真誠的祝福,熱熱的茶和甜甜的糖果。

初二這天有點嚴肅,這天的習俗是回孃家。新女婿老女婿都要上門去拜岳父。女婿都拿出了會見領導的架勢。“喲,今天看起來不錯。”我調侃到。

這是我爸爸第二十二次去拜岳父,雖然他看起來很隨意可我還是能看出來他特地收拾了髮型,擦亮了皮鞋。不管到什麼時候在大年初二給岳父拜年都是大家的共識。女人們也很重視回孃家這天,急著給父母送去衷心的祝福,希望他們身體健康。

在外婆去世之後媽媽開始變得害怕,外公的健康成為了我們家的頭等大事。看我媽過分緊張的樣子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她很怕大年初二這天連個去的地方都沒有。或許這天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給老人準備點東西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但是這裡始終是屬於媽媽的,這裡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一整個青春。

這之後的日子就沒有嚴格的規定了。大抵上是給各個長輩親戚拜年,辛苦了一年大家聚在一起談談過去說說未來也算是溝通了感情。

今年從外公家回來,我媽給我下達了新的命令——初八不能安排事情,我們要一起去外公的村子。原來今年我將有幸看到“抬菩薩”。

這天是村子裡一年中最莊重的日子了,那些買了房子搬出去住的人,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回來的。家長們會把小孩子帶來沾沾佛氣,剛滿月的小寶寶也被抱了出來。

我媽聯繫了大姨二姨,約定好在那天回孃家拜菩薩。初八一大早我就跟我媽一起來到了外公的村子裡。村子裡有一個面積不大香火卻很旺的廟,這就是菩薩的棲身地了。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菩薩是村子上的人請回來的,保一方平安為人們帶來福氣和財氣。村上的人都稱其為“將軍菩薩”,事實上這是來自印度的韋陀菩薩,它本是印度婆羅門神話的天神。在中國的寺院廟宇裡原印度血統的韋陀已經漢化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國武將。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會組織起來把菩薩請出來從家家門前過一趟,給每戶人家帶去福氣。

抬菩薩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不需要年年都把菩薩請出來,但是一請就必須連續三年。我們一行人帶著準備好的香和爆竹來到菩薩廟,要在菩薩出發之前抓住最後的機會真心地拜一拜菩薩,以求來年的庇佑。

拜完菩薩,一旁的老人會在你的胳膊上繫上紅色的絲帶。這不是一根普通的絲帶,這是菩薩賜給你的。繫上這跟絲帶就像受到了認可,確認你是一個虔誠的信徒。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抬菩薩”的人手大致分為三組。

第一組的任務是抬菩薩,需要兩個人一前一後。菩薩可是很有分量的,所以需要十個人輪著上場。能有機會抬菩薩可是很有面子的事,需要經村委會商議挑選出村子裡年輕力壯的、事業成功的或者小有名望的男人來抬菩薩。

第二組是鼓樂組,關於菩薩的事情大家都想親力親為,可是村上的人不會打鼓。這時候就要請來專門的人,打著鼓吹著嗩吶走在前面,村上的人拿著鑔和鑼這樣比較簡單的樂器跟在後面。

第三組是護衛組,是一群年齡在五到十歲間的孩子。這一天他們的任務就是舉著彩旗跟在隊伍的兩邊保衛菩薩。

還有一個人,他是這場抬菩薩活動的關鍵人物。這個人擁有跟菩薩對話的能力。他需要始終跟在菩薩的身邊。究竟什麼人才能擔此大任呢?這個人其實是菩薩像的製造者。大家都相信能有幸製造菩薩像的人也一定是得到了來自上天的認可。

因為外婆才去世不久,今年我小舅遺憾地不能加入抬菩薩組。家裡有剛去世的人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而這一點在小孩子身上沒有那麼嚴格,小舅的小兒子今年有幸地加入了護衛組。

大人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參加這個活動,能有機會靠近菩薩是多麼幸運的事情。表弟一大早就穿著特製的服裝出門了。所謂特製的服裝是一件馬甲和一條寬大的褲子,顏色是大紅色或者明黃色。不僅護衛隊的孩子們要穿,所有參加這場活動的人都要穿。

到時間菩薩就要出門了。菩薩此趟出行是要去到每戶人家給所有人帶來庇佑。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在大門外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上香爐和貢品。貢品一般有兩碟,一碟是蘋果或金桔,一碟是大米加茶葉。眾人會聚在一起完成最後的祭拜儀式,伴著爆竹的聲音,菩薩就要出發了。

不管在什麼時候菩薩都是最大的,是不能怠慢的。我們為菩薩準備了一個木頭做的三面封起來的盒子,下面裝上兩根長棍子上面纏上大紅大綠大的布方便兩個大漢抬。菩薩就這樣安坐在這個木頭盒子裡巡遊小村了。

長長的隊伍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出門了,遠遠地散發著明黃色的佛光,那是抬菩薩的人們的衣服。兩個大漢就像喝醉了酒時而快走鬧得眾人跟在後面一陣小跑;時而歪歪扭扭地在原地打轉。

大事不妙!這時候就要發揮這個關鍵人物的作用了。菩薩不走是因為它看到了這戶人家將要碰到什麼不好的事情。這個人的作用就是跟菩薩對話,瞭解這戶人家將要發生的事情以及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本場活動的核心環節了。

菩薩出來走了一趟頗為辛苦,是沒那麼容易就能送回去的。下河洗澡是這場活動的結束環節。抬菩薩的隊伍繞村一週回去時經過一個小湖泊。

為什麼會來到這呢?雖然抬菩薩的是人,可是怎麼走往哪走可都是菩薩自己決定的。眼看著兩名大漢的腳步愈發雜亂,大夥兒都跟著緊張起來。“嘭”一聲,菩薩下河洗澡了,順帶著兩個抬的人,兩個跟在一旁的人一起掉進了冬日的湖水中。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這一天是零下三度,寒風吹來我不禁抱住了胳膊,他們有菩薩的庇佑當然是不會冷的。下河洗澡這個環節充滿了儀式感,可以說是村民們為自己找的一種心理暗示。菩薩也愛乾淨,是菩薩自己想要下河洗澡,這不單是一座菩薩像這是一尊真真正正能給大家帶來庇佑的菩薩。

中午是要在廟裡吃飯的。這頓飯有點特別,前面說過我們的廟很小小到只能放下一尊菩薩,並沒有地方做飯。這頓飯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齋飯,我們是吃肉的。村裡的這尊將軍菩薩是武將,是可以吃肉的。所謂“廟裡的飯”是由一戶人家主動提供廚房和場地做,由村裡的婦女合作完成的。

抬菩薩活動結束之後,人群從四面八方向這裡聚集,這戶人家寬敞的院子漸漸變得滿滿當當的。我也提前把外公扶到了吃飯的地方,等著吃第一鍋飯。僅有的位子是給老人和抬菩薩的人坐的,大家有的站著,有的蹲著,一邊嘰嘰喳喳,一邊大口吃飯好不熱鬧。這天我吃了兩碗飯,吃得越多福氣越多嘛。這天的飯明明是看似粗糙的大鍋飯,就是特別好吃特別香。

初八結束我拖著箱子回學校了,帶著過年期間積攢的滿滿的福氣和肥嘟嘟的臉蛋。無論在什麼時候,家鄉和新年這兩個詞總能觸及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我喜歡過年,喜歡做那個有點傳統的有點鬧的小孩兒。

(返鄉導師汪成法,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過年,積攢滿滿的福氣|陳安琪返鄉畫像

我是陳安琪,就讀於安徽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我來自安徽宣城,徽州邊上的一個不怎麼知名的小城。曾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被迫離開家鄉,聚集到這裡。形成了自己沒什麼特色卻有著滿滿人情味的習俗。現在,我們守著自己的小城,將人情味一代代的傳下去。

我與《返鄉畫像》

張新穎、梁鴻、白巖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20多所高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分子鄉土報告……

文|陳安琪 出品|頭號地標

新美學孤獨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