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輪胎行業的前後10年,

已經發生斗轉星移的鉅變,

大家看看是否和你的看法一致!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1.高利潤→低利潤

2008年,賣輪胎利潤有多高?隨隨便便賣一年,買套大豪宅那都是九牛一毛。10年前剛好是東營輪胎崛起的一個節點,眾多的輪胎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到市場,輪胎生產成本低廉,汽車市場保有量大幅支撐,雖然也已經有不少外資企業入駐、但輪胎市場相對更健康、賺錢也相對容易一些。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2018年的現在,整體輪胎行業利潤率的持續降低。輪胎行業多品牌,多規模的趨勢日益明顯。消費者對輪胎品牌的認知程度和輪胎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材料成本以及生產成本增高;生產工藝水平和質量標準越來越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現在輪胎行業產能過剩、競爭大、價格透明,輪胎人的利潤也就越來越少。據有關數據顯示,去年一年,輪胎企業利潤下滑43.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

2.實體零售店→電商平臺銷售

2008年,輪胎實體店有多繁榮?輪胎汽配城、汽修一條街、社區店、街邊店等等佈滿大街小巷,不止是賣輪胎,更是一品多類或者多品牌連帶,有的輪胎店代理很多品牌的暢銷款,而且為滿足周邊客戶的需求,除了銷售輪胎,還有洗車、維修、補胎、換胎、賣機油剎車片等綜合性輪胎店。實體輪胎店不止是賣輪胎那麼簡單,更是一種保障,一系列的修、補工作都需要輪胎店來完成,保證著路上的車子能夠順利行駛,那時的輪胎零售店是真繁榮。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2018年的現在,以京東、途虎、汽車超人為代表的電商對輪胎實體店衝擊很大,電商的銷售佔比總成交額百分比逐年上升,電商正在逐漸的改變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未來的市場據推測逐漸會形成三類的經營模式。第一類:電商為主的合作加盟店面,約佔百分之60%,第二類:廠家品牌旗艦店,約佔10%,第三類:汽配城門店,約佔30%。街邊店、社區店等的零售店逐漸沒落。

3.低廉的人物力成本→人物力成本水漲船高

2008年,很多藍領的工資是2000元左右,而那時候,廠家裡的輪胎工人每月就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當時物價也便宜,拿著這份工資過小康生活完全不是問題,而且擁有一技之長的藍領工人更是受人尊敬;輪胎廠裡的很多設備都是國產的,雖然技術與國際上相比還有所差距,但那時候造出來的輪胎也不錯,耐磨性能也不差,銷量也是領先的。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2018年現在,輪胎工人的工資漲幅是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在輪胎製造業迅猛發展的時候,輪胎工人的工資更是在翻倍的增長。如今,每個輪胎工人的基本工資得在6000元左右,而且在人們眼中不過是一個幹輪胎苦活累活的小角色;現在我們去各個輪胎廠裡看,越是上檔次的輪胎廠家,全是清一色的日本、德國進口設備,輪胎生產環節更高的性能和品質要求,迫使廠家老闆不得不拿辛苦賺的錢去大把大把的購買國外的生產設備,廠家老闆也是叫苦不堪。

4.信息閉塞型→信息透明化

2008年,賣輪胎關於性能、價格只能是聽商家隨口說,商家說到心坎子上了就購買,沒有意識需要找度娘解惑,也不需要搜索價格區間,總之,就是心理沒有一把尺子來衡量,商家說的就是對的,加上對整個大行業瞭解甚少,品牌意識更是薄弱,價格合心意購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好似成交一筆買賣就是那麼簡單。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2018年的現在,貿易全球化發展,全世界輪胎廠家生產和供應都處在同一產業鏈中競爭。對信息的收集、交流、反應和決策應對快速將成為廠家競爭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在這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時不我待,做好信息及時性、透明化,是每個輪胎廠家的當務之急,並且都刻不容緩的實施中。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未來的十年的暢想:十年說著容易、但十年的時間足夠顛覆一個產業。輪胎行業的十年也是一樣廠家必須更注重創新研究,輪胎經銷商必須改變自身尋求新的商機否則可能被電商、新零售等高科技概念取代;輪胎工也要不斷學習,機械化發展這麼快,人工智能到來之後重複性簡單工作必將被人工只能所替代。

賣輪胎,10年前VS現在

十年的輪胎征途=十年辛酸路途。即使前路坎坷,我依披荊斬棘。即使遙遙無期,我依有始有終,新一代的年輕人正在逐漸掌舵未來的中國輪胎這艘航母。尤其現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快速改變,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十年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也足以改變一個行業,我們堅信:中國輪胎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