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根據西瓜的形狀、顏色和紋路挑西瓜

夏天到了,趕緊學學挑西瓜。第一,西瓜底部的圈圈,越小越好,相反的,底部圈圈越大,皮越厚,越難吃:第二,顏色最好挑青綠色,不要霧霧白白的。第三,西瓜紋路整齊就是好瓜:第四,西瓜頭,就是所謂的蒂頭,若是直直的一條線,就不要,但若是捲曲圈起來的,就很甜。

看瓜皮瓜型選品種

在北京最常見的就是西瓜品種就是京欣一號,那些淡綠瓜皮上的深綠色網狀條紋、以及近乎球形的身材就是它們的標誌。還有就是黑美人這樣,有著綠得發黑,以及苗條身材的西瓜也是選擇標記。除此之外,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品種還有春紅玉、金小鳳等等頗具個性的西瓜品種。

需要說明的是,一個西瓜的好壞從根本上還是由於基因決定的,而上面說的這些品種是經過園藝學家長期培育選擇的到的,從它們的種子萌發開始就有更高的幾率結出含糖量更高,水分更足的西瓜。

當然,在農產品種植日益“工業化”的今天,種子的選擇也越來越均一化,在也沒有20多年前,那種挑本土西瓜品種的難度。當然也失掉了很多樂趣,我還記得當時,有不同顏色瓜瓤的西瓜,紅、黃、粉繽紛多彩,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西瓜的瓜瓤是什麼顏色的,可是如今,我肯定知道。

看瓜蔓選新鮮度

在選定了品種之後,那就得看西瓜的新鮮度了。不要選瓜蔓(果柄)已經乾枯的西瓜,瓜蔓乾枯說明西瓜已經被採摘下來很久了。除非是在寒冬臘月選西瓜,可以忽視此項,否則在西瓜成熟旺季在吃存了1個月的瓜,那可不是件讓人舒服的事。雖說西瓜能夠長時間保存,但是時間過長的西瓜仍然有變質的危險。

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掂一下西瓜的分量,如果個頭相近的瓜蔓同樣新鮮西瓜,選輕一點的比較好。“重”意味著這個西瓜的含水量較高,而含水量高就意味著沖淡含糖量。在品種產地相同的情況下,選那些輕一些的更能保證得到甜西瓜。當然,也不是越輕越好,如果西瓜重量過輕,說明可能是瓜已經過熟,這樣的西瓜無論從口感還是風味上都大大折扣了。可是西瓜中90%都是水分,究竟變化到什麼程度能判定出西瓜的含水量有變化,恐怕更多地需要經驗了,或者說是靠運氣了。那麼,究竟有沒有科學判斷的方法呢?

不過,現在的瓜農都是在西瓜略生的情況下來摘西瓜

拍響聲聽成熟度

好了,終於來到挑西瓜的重點了,那就是拍西瓜,感覺一下就能知道西瓜的成熟度。總覺得買西瓜的商販像是在故弄玄虛,我總是在猜想他們已經知道哪些瓜是熟的,只不過是進行一個表演罷了。不過,在查閱資料之後,才發現這種敲擊實驗還真的是無損傷檢驗西瓜成熟度的最科學的方法。

不妨做個小實驗,敲擊一個裝滿水的玻璃杯和一個裝滿沙子的玻璃杯,兩者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對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西瓜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在果實發育初期西瓜瓜瓤(植物學中的胎座)中纖維素會相對發達,可以起到支撐果實形態的作用。如果我們咬一口嫩西瓜,恐怕會有柔韌的口感。到了果實成熟時,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西瓜果實中的纖維素被降解,有些細胞甚至脫離了纖維素編織的網脫離出來,成了分散的細胞,這也是熟透的西瓜有“沙”的口感的原因。這種形態上的改變,會影響敲擊時持續振動的變化。實驗確實也有力地支持了這種觀點。

隨著西瓜的不斷成熟,其振動時間變長,振動衰減變慢,對稱度增加。更簡單的判別方法是,隨著西瓜的成熟振動的頻率逐漸下降,也就是敲擊發出的聲音越來越悶。在河北農業大學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發現,振動頻率大於189Hz為“生”瓜,160~189Hz為“適熟”瓜,133~160Hz為“熟”瓜,小於133Hz為“過熟”瓜。並且可以用f2m2/3作為成熟指數來判斷,其中f是西瓜的振動頻率,m是西瓜的質量。

這樣看來,那些聲音略顯清脆(頻率高)的西瓜大多是還沒成熟的生瓜蛋子,而振動聲音略顯沉悶(頻率低)就表示西瓜已經成熟了。

好了,這些就是“望、聞、問、拍”的方法了,不妨去挑選一個西瓜,檢驗一下方法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