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國產農機競爭力在最近四年下降巨大。農機黑看過報告認為,如果我們再不改變,本土農機企業將很快潰敗。因為,我們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其他方面簡直是一無是處!

文丨農機黑

這是一份連續4年選取農機行業最有代表性的50款產品,以及最有影響力的10個配套供應商,根據技術創新、市場佔有以及應用貢獻等指標,量化後得出的報告。

先不說這份報告有多權威,單從報告選取以產品角度分析,就可見科學性。而作為第三方,用持續積累的產品表現來分析得出的結論,農機黑都心服口服。如果你不服,咱們可以先看看報告具體內容。

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綜合排名H類2個產品,每個得4分;三項指標M類每項3個產品,每個產品2分;三項指標L類每項13個產品,每個產品1分。共計50個產品,總65分。

總體差距越來越大

研究從2012年到2015年共4年的產品發展狀況,每年50個產品,按照H、M和L分三類選擇,共200個產品。在這200個產品中,外資或合資企業產品總數為59個,佔比為29.5%。

而如果換算成加權得分,外資或合資的59個產品總得分為83,佔總得分260分的31.9%。也就是說,外資或者合資用不到30%的產品份額,佔取了超過30%的得分,得分效率要比國產農機高。

而從每年的得分情況來看,外資或合資產品得分呈逐漸上升態勢,而且上升速度明顯。2012年和2013年外資或合資產品入圍分別為13個和12個,分別佔入圍總數的26%和24%,但得分佔比都是26.2%;而到了2014年和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入圍均為17個,佔入圍產品總數的34%,但得分卻佔比分別為36.9%和38.5%。

這一組數據,不但驗證了外資或者合資產品得分效率高,還很明顯地看出增長幅度很大,且是有節奏地增長(兩年一個臺階)。這也和我們來自市場的感受相似,即外資或合資產品,他們的新產品不多、市場佔有率不高、對薄弱環節的貢獻不大,但利潤豐厚、活得很好。

之前我們引以為豪地是我們國產農機市場佔有率還很大,有人甚至拋出國產佔90%以上的論調。如果單從臺數上來說,可能90%的論點也不能成立,而從綜合指標來看,國產農機的市場優勢已經堪憂,外資或合資產品綜合力量已經來到了接近4成。

注意,這些數據只考察當年情況,而且這些數據都是在切換到國三之前的。

2012—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綜合得分趨勢

技術創新全面潰敗

在這一組數據裡,細分到技術創新領域,外資或合資產品的競爭力增長和佔比更是十分驚人。2012年當年入選的產品還只有3個,到2015年入選產品已經接近40%,而得分更是超過40%。

從2012年到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共17個產品入圍,佔入圍產品總數的35.4%,其中M類6個,L類11個,得分共計23,佔總得分比例為40.3%。

逐年來看,外資或合資產品2012年入選M類0個,L類3個,得分佔比為15.8%;2013年M類1個,L類2個,得分佔比為21.1%;2014年M類3個,L類2個;2015年M類2個,L類4個。2014年和2015年得分相同,佔比均為2013年的2倍,達到42.2%。

如果考慮到外資或合資僅有10餘家企業,來和我國本土1萬多家企業挑出的產品對比,從這個角度來看,高下立判。也就是說,我們1萬多家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只比外資10餘家企業的水平高出10幾個點。

這幾年外資蠶食本土企業市場很大,和技術創新產品密不可分。也能看出,外資在加大在中國新產品的投放力度,如果再不努力,我們在技術創新領域全面潰敗,也並非危言聳聽。

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2012—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技術創新得分趨勢

低價換佔有率變難

再細分到市場佔有能力方面,外資或合資產品可能是受新產品推出速度和政策影響,出現很大的不穩定性,這和我國農機市場大年小年或許有關。

在研究的這4年裡,入圍市場領先指標的外資或合資企業產品數量分別為6個、4個、8個和5個,而這4年裡入選市場領先M類的分別為1個、0個、1個和0個。可見,外資或合資產品在市場佔有方面是弱項。

外資或合資產品從2012年起,每隔一年會出現調整或波動。如2012年入圍產品數量佔比為37.5%,得分佔比為36.8%,到2013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25%和21.1%。而且,在這4年裡考察的數據,這也是唯一一組外資或合資產品入圍數量佔比大於得分佔比的數據。

這說明,外資或合資企業,更看重單個產品的表現,不太注重總體市場佔有率。但即便如此,在考察的4年數據裡,外資或合資產品市場佔有率入圍數量佔比沒有低於30%的,得分佔比也沒有低於20%的,可見國內產品市場佔有並非輕鬆事。

考慮到國內產品價格和外資或合資企業之間的差距,我們的競爭優勢太過單一和低端,如不能儘快改變,恐怕連市場佔有率這一指標也難保持。

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2012—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市場領先得分趨勢

藍海領域或將全失

應用貢獻是考察農機產品在薄弱環節的應用情況,這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產品的強項,畢竟國內企業更瞭解本土市場需求情況。然而,在考察數據的前3年裡,外資或合資產品在薄弱環節的產品入圍和總得分都不甚理想,但2015年突然爆發。

或許是因為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產能過剩和市場飽和,外資或合資企業更加註重向薄弱環節機械化進軍。外資或合資企業在這方面的入圍產品數,從2012年的佔比不足20%,到2015年突然劇增到31.3%;得分佔比更是從2012年的不足16%,一躍增加到42.2%。

從外資或合資農具企業的快速增多來看,我國農具等薄弱環節機械面臨江山全失的局面。

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2012—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應用貢獻得分趨勢

供應體系腐蝕殆盡

如果說從產品總體,或者從技術、市場和應用三個層面,只是看錶象的話,即便這個表象已經足夠可怕,更何況,這個可怕表象背後,還有更加可怕的深層次原因。沒錯,就是配套供應體系。

2012年的時候,考察的配套體系佔比還只有20%,此後幾乎每年一個臺階,到2015年佔比竟然高達70%。可以說,大部分優質配套供應商,都是外資或合資企業來。

很多國內還算不錯的配套供應企業,實際上已經感受到來自外資或合資供應體系的壓力,不少外資或合資企業,帶著自己的優質供應商來到中國,給自身配套的同時,也在向本土優質主機企業侵蝕。

本土潰敗?除了低價換來的佔有率,國產農機幾乎一無是處!

2012—2015年外資或合資產品供應配套得分趨勢

當我們逐步喪失在市場佔有上的優勢,沒有抓住在薄弱環節上的本土優勢,被外資或合資產品技術優勢打壓,很顯然,本土農機企業堪憂。中國農機自主體系何去何從?我們有沒有可能彎道超車?農機黑覺得,我們有必要好好探討探討這個問題。

(本文轉自農業機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