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圍繞“少年”鋪展節目,《我中國少年》呈現了一個又一個有智慧、有志氣的少年模樣。這檔節目雖著眼於文化立意,但也並非以說教者身份自居,化身“示範者”,讓觀眾在少年們奮力思索、勇敢挑戰時感同身受。

一道2%的人能答對的題

有這樣一道題,“在一條街上有五座不同顏色的房子,每個房子裡住著不同國籍的人,每個人又喝不同的飲料、抽不同品牌的香菸,養不同的寵物。”問:“誰養魚?”

如果告訴你16個表面沒有任何邏輯聯繫的細節,你能從中拼湊出一塊完整的“現實圖景”嗎?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這道題被稱為“愛因斯坦謎題”,據說只有2%的人能完成。在《我中國少年》的第六期節目中,也出現了這樣一道“愛因斯坦謎題”:選手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根據題目內容和提示卡給出的16個線索,在道具池裡找到對應的25個物品模型,推理還原出它們的位置順序。

“一開始我在聽這道題時,整個人都處於興奮的狀態。”來自東北大學的李俊朋表示,他是非常喜歡挑戰這樣的題目。“愛因斯坦謎題”式的表達,在點燃選手熱情的時候,也打開了觀眾的“好奇之門”。

這樣一道有著多線索、繁複邏輯思維的題目,怎樣才能讓觀眾看懂,並讓觀眾感知選手的心理體驗?節目製作了大量相應的道具模型,“白色汽車”“黃馬”“紅色房子”等都堆在中央的道具池裡,不同的選手環繞站立。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大腦中的圖譜在此刻變成了一個不斷流動的舞臺,抽象的思維也變成了具有一定視覺衝擊的動手實踐。《我中國少年》考驗的不僅是智商,有選手說,“這更是一場對實踐應用能力的考察”。

除了從“科學”中獲得出題靈感,節目也把“文化”與邏輯推理相融合。在第八期節目中,“漢字筆畫”成了另一個較量之地。選手們需要隨機選取已經隱藏的漢字磁盤,並將巴克球丟置於磁盤上,憑藉吸附軌跡識別出漢字。接著,再翻開詞典尋找目標漢字,並將該漢字所在位置下的10個詞組的筆畫相加,計算出總數。

通過科學競技的方式,《我中國少年》跳出了傳統智商測試題的簡單出題模式,而在更多的有益“跨界”中,激發動手能力、感受漢字之美。

“思考”是種快樂

激昂的音樂中,鼓點正濃。節目中正在上演的一場攻擂賽——挑戰者說:“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都心無旁騖。”守擂者也回應道,“縱有一線之光,我也要負隅頑強”。

儘管登堂的都是全國各地選出的“精英少年”,但選手們面對比賽總不免緊張。節目也側重展現了少年們心理困境,但這並非要去呈現一種懼怕的心理,而是想通過此番情緒的烘托,讓觀眾更能深刻理解少年們都要經過的“成長之路”。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除了在競技中常見的“拼搏”“挑戰”精神外,《我中國少年》想要去呈現的還有少年們的不同特質和風貌。合作、堅持、勇氣、樂觀、挑戰……都在源源不斷地帶給觀眾們感觸甚至於感動。

在選手中有著“劉老師”之稱、擅長工科題的劉洪銓,在“嘆為觀紙”環節因時間有限而錯失答題良機。但他仍然懷著敬畏之心,堅持把思考進行下去。雖然答題時間已過,但觀眾還在靜候,並且為他的堅持獻上了熱烈掌聲。

首期節目中,14歲的歐陽宇潔打敗99人,取得“最後的勝利”,但當主持人問她的答題方法時,她卻感謝了坐在她身旁的選手胡嘉樺,因為正是胡嘉樺提供的方法,幫助她贏得了比賽。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在充滿壓力的比賽後,少年們也會將有意思的題目帶到節目之外進一步鑽研。在他們眼中,最重要的不是比賽結果,而是思考帶來的快樂。

這些自然流露出的少年真實圖景,沒有讓節目陷入一種寡淡的對抗中,而是在競技之外,勾勒出少年們的本真天性。

我們需要怎樣的少年?

《我中國少年》招募而來的是全國各地12—18歲的優秀少年。在他們當中,有的曾是世界賽冠軍,有的在亞洲公開賽中獲得過“記憶大師”稱號,自帶專利發明少年更是不在少數……

當被問到“你的夢想是什麼?”

12歲的河北少年說:“希望證明廣義相對論,創造超光速飛行器,尋找好的研究條件,研究超光速物質”;13歲的廣西少年說:“想寫一部類似《時間簡史》的書”;15歲的天津少年說:“做個偉大的商人”;17歲的山東少年說:“想考上清華大學,想去柯蒂斯音樂學院,想當醫生,想研究工業機器人”。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當這些夢想從不同的少年口中說出,我們今天對“少年”的想象,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節目製片人張志紅表示,《我中國少年》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加強對青少年甚至廣大群眾科學素質的提升,進行正向價值觀念的引導,激發少年們的科技夢想、民族自豪感,為實現“科技強國”提供堅實的後備力量。

能夠看到,那些有趣的謎題只是展現少年青春風采的線索。“謎題”背後的少年風貌,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努力和期許,或許才是《我中國少年》最有價值的發現。

從“愛因斯坦謎題”到《我中國少年》,這檔節目的“回答”是什麼

節目開場,少年陳澤麒背誦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似是回應著這檔名為“我中國少年”的節目,少年們帶著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使命意識,還會負載著更多值得期待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