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清華區塊鏈公開課又開講啦!這一講的嘉賓是分佈科技聯合創始人、本體項目創始人李俊。大數據文摘為不能來到現場的同學們帶來了講座實錄,請大家來先睹為快吧!

IBM任常銳:讓區塊鏈真正為商業所用 | 清華x-lab公開課

Node Capital王明遠:區塊鏈為什麼能改變世界 | 清華x-lab公開課

火幣袁煜明:區塊鏈的本質、意義與商業體系設計 | 清華x-lab公開課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In Math We Trust | 清華x-lab公開課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教授:區塊鏈的監管與法律政策 | 清華x-lab公開課

中誠信徵信姚明、PTS張佳辰:區塊鏈,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的最強引擎 | 清華x-lab公開課

區塊鏈的幾層含義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興到清華來做彙報和分享。我是技術出身,也在金融行業工作多年,對區塊鏈,特別是公有鏈方面的設計架構和技術有一些積累。

先談一下對區塊鏈理解的發展。

2008年比特幣出現之後,才有了區塊鏈,但是那篇論文中沒有提到過區塊鏈這個詞,隨後出現了對區塊鏈的各個方面的解讀。

《經濟學人》總結區塊鏈為:Trust。

的確,這個詞是區塊鏈的本質,是blockchain唯一的價值。離開trust,在其他環節,區塊鏈和傳統的IT系統,即中心化、分佈式的系統相比優勢並不突出,所以它的優點是建立信任。

現在很熱的大數據,或者人工智能,用“增強”、“體驗”、“提升”等詞描述其特點。但對區塊鏈的描述基本都是用“變革”、“新模式”、甚至於“新時代”,區塊鏈是否真的有如此強影響?

首先要從技術的層面來講,區塊鏈跟原來的系統,即IT系統、互聯網系統真正的區別在於結構、數據庫包括應用模式等等方面的不同。

總結來說有四點,第一是網絡結構。

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體系下沒有中心化的節點會出現很多問題,很多中心化的存在是有它自己獨特意義的。比如說要交易股票,在上交所或者深圳所都能夠完成,現在忽然需要個人之間單獨進行交易,那麼怎麼證明股票的所有權?

在這個體系當中可能要用到大量的密碼學,需要數據的防偽,數據的保護,數據的健全等等一系列機制,因為當體系中沒有中心化的保證,沒有上交所、深交所證明信息的真實性,只能相信技術。但是技術不是絕對完美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特定場景下可以證明資產權益、數據是真實的,這些真實性來自於技術。

上述問題解決之後,你會發現又有一個問題,個體之間達成合作是容易的。但是總有一些事情是需要集體決策的。例如組織決定哪些交易可以進行,哪些數據可以收錄。

但是如果在這個體系下誰說都不合適,就需要機制來保證達成共識。

共識機制是在沒有中心節點的情況下,我們設計一套制度幫我們做決策,原來決策制定者是領導,但現在是制度做決策。這些共識機制裡有很多名詞,例如PoW、PoS、BFT等。其中PoW是工作量證明,通過付出的努力證明記賬權的歸屬。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第四個問題,在網絡結構、共識機制、數據結構之後,就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便不存在中心的節點。沒有中心節點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能協作好,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把要我們決定的事情都決策好,這個體系形成大家講的分佈式,或者大家聽到的去中心化。

為什麼大家覺得區塊鏈比較重要,或者有革命性,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僅僅用技術帶來的信任,能夠走完一個完整的流程。原來各種各樣的技術、信任其實是一個單點的流程,區塊鏈是第一次用技術支撐完整的協作流程,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好像挺有革命性的。

區塊鏈三個階段

在《區塊鏈新經濟藍圖》中將區塊鏈歸結為三個階段,但這三個階段不是線性,很多時候三階段是交雜融會的。某一個時間點三個階段的場景都同時存在。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第一個階段談的是可編程金錢,例如比特幣。

原來的信用貨幣發放機制,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強中心,例如金本位也需要一個權威來保證這種掛鉤機制。所以說信用當然是更需要,特別是政府,但不一定是政府,其實歷史上有很多是銀行發過這樣的信用機制,但是這部分第一次把技術機制放到信用體系中,這就可編程的金錢。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金融行業跟技術發展的一些部分。通過上圖可以看到整個金融行業技術發展的歷史。大量新的經濟模型從信用卡出現,ATM機、電子貿易、數字銀行、移動銀行等等這些部分,都伴隨著技術的發展。

技術總會快半步,因為只有智能手機普及,或者移動網絡普及才能看到移動銀行的出現。在下一個潮流中,包括生物識別、雲計算、認知計算、機器學習、預測分析等都有可能對金融行業的產業模式產生影響。

並不是所有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一定有鏈式存儲。例如DAG無像圖,數據結構不一定是區塊鏈,但是去中心化分佈式賬本理念是革命性的。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第二個層次,即可編程的經濟。

所謂可編程的經濟是從貨幣中擴展來的,但是卻和貨幣不一樣,貨幣相對的職能、性能是相對簡單的,是價值中介,滿足輕結算就可以。但是在這些體系當中你會發現,它在很多更復雜的條件、邏輯、合約在當中,不單單是一個數據,或者一種規則,甚至有些規則是動態的,需要參數變化的。所以像債券、股權、金融、合約、保險、權益的登記和轉讓,這些可能需要你用合約的形式在區塊鏈中進行登記,進行部署,進行確權,進行交易。所以這把剛才純粹的單一功能提升到了新的層次。

當前的智能合約,只是達到了自動合約的層次。因為其沒有智能判斷成分。而在可編程經濟階段,金融、共享經濟、醫療、通訊等等這些部分能夠進行協作。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保險、證券等雖然很複雜,歸根到底是動態邏輯,動態規則。人類協作最複雜的是什麼?是自己的組織協作,所有的問題還是組織協作問題,

所以第三階段是可編程社會。當然可編程這個詞用的不一定那麼好,把區塊鏈用到治理的領域,一系列人和人的協作,包括仲裁、調節,完全是人和人的組織關係的治理。在這一階段中層次沒有高低,只有協同,其實這三個層次大部分覆蓋了我們的生活或者工作,以及商業、金融等等場景的體系,這是治理的部分。所謂治理的部分可以基於這個技術體系,我們自己可以協作起來。

信任機制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1、技術手段的信任

信任到底從哪來的?信任的來源是什麼?有什麼樣的來源,什麼樣的技術手段?我認為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基於技術信任,這部分可能由來已久,例如虎符,古代兩個將軍一個虎符切開,貼到一起就可以調動軍隊。

這個依賴於某一個技術,只要這個技術驗證就可以相信。這個場景應用到現代社會,CA認證、電子簽名、電子存證包括生物識別等等,這些都是技術信任的。但是這些信任都是單點性的,解決了某一個單一場景下的某一個問題,為什麼區塊鏈出現是革命性的,因為它第一次讓我們只在技術層面上完成了完整信任閉環,例如比特幣貨幣交易,和其他智能體系交易,這個完整的閉環僅僅用技術性,沒有依賴於其他第三方的信任源。

2、法律體系的信任機制

這是第一次僅僅依賴技術信任的完整閉環。但是再深想一下這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就回到之前提到的問題,區塊鏈這套機制是不是很好的機制,我們可以用它解決信用問題。回顧起來大家覺得區塊鏈離你很遠,雖然聽這個詞很多。但我們生活當中沒什麼東西用到區塊鏈,我們和區塊鏈的連接很弱,很弱的原因是什麼,回顧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包括學歷、未來買的房子,這些是由誰證明的?由誰保護的。不是技術,來自各種各樣的法制體系。

目前世界當中最大的信任源還是各種各樣各個國家的法治體系,法制法規提供最大的信任保護,這是第二個維度。所以說當技術和法律結合會不會很完美?技術不完美,大部分事情都是靠法律幫支撐,不是光有技術就行了,現在這兩個結合起來,大家覺得覆蓋完全了嗎?

3、社群信任機制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在我們的古代社會,那時即沒有技術,也沒有法制,但人已經協作起來了,這其實是我們人類的社群信任,人和人之間的信任。

大家講的鄉土中國,那個地方有王法,沒人遵守王法,大家只講禮,是禮數和禮儀,這個禮數和禮儀來自哪裡?為什麼會相互交易,相互借錢。

但是大家用很多技術手段想擴展這種信用,不管是技術還是法制,依賴於某些中心化政府,規模協作是很痛苦的,沒法跨國、跨領域。

所以大家用了很多技術手段,例如GooglePageRank,把群體性的信任機制傳遞到網頁上去。例如PGP的網絡不是中心化維護,通過分佈式的信任體系互相做到。

例如ID2020,這個ID不是任何國家發的,全球共同對一個人,對一個物體進行認證形成一條證據鏈來證明這個人幹過什麼,發生過什麼,擁有過什麼,所以這個時候大家發現說完全把社群背書這件事情用技術化體系整合起來,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探索。

因為中心化不管再強的政府、銀行,能給你背書的僅僅是你信息的一部分。

但是人的一生當中,有大量的點點滴滴,僅憑一部分信息很難對一個人產生信任。例如僅憑你是清華畢業生,且有5萬塊存款,不足以判斷把100萬借給你會更安全。但如果我從小和你長大的,工作、生活的經歷都瞭解清楚,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信任的三個維度,技術、法制、社群。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覆蓋這三個維度。信任其實是我們生活當中最大的一種成本,如果有一種技術能夠讓這些信任的體系增強,或者降低它的成本,那這個技術就有非常大的價值。

區塊鏈是不是這樣一個技術呢?因為還沒有真正的規模性使用區塊鏈,這個答案只能是一個設想跟判斷。

信任機制的痛點

為什麼存在技術、法制、社群,人和人之間的背書的情況下,為什麼痛點還如此多?

仔細思考,其實證明“我是誰”這件事情還真是困難,你可以用身份證、護照證明你是中國公民,你可能偶爾還能用銀行流水,工作證明,甚至用芝麻信用,但是這些只是證明了某些維度,而且很多人跟你在這些維度上是完全類似,你要在更精確一點的場景下證明自己,還真是很難。

在這個體系當中,如何把這些信任結合多樣性和一體化,而且可以自動化、低成本的運行,這是挺難的。因為像大型機構有自己的系統,個人雖然散落很多數據,但卻沒有收集的工具。你掌控不了就不屬於你。

現在公有鏈在這個體系當中,比較難和實體打得通,因為實體有很多場景是非常獨特化的需求,這個需求可能在鏈上的應用層解決不了,很多可能需要一種非常的機制,在各種機制上做深度化定製,這種情況下單一的公有鏈體系比較難達到。

所以說可能在一個鏈網的體系當中可以做更多的定製化的服務,形成的部分可以做基礎。在這上面只有公有鏈其實還遠遠不夠,例如把這張桌子變成數字化,可以把桌子變成一個Token,你付給我。

之後碰到一個問題,當你拿這個Token來找我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說對不起,不給你。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密碼學機制、區塊鏈共識等這些技術都幫不上忙,最後找的還是警察,依賴各種各樣的法律機制,所以區塊鏈要和線下不同的法律機制和體系打通,或者通過法律體系進行制約,要麼通過社群,人和人之間的生命體系進行制約。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體系要打通,所以在公有鏈上面還需要多鏈式公有鏈和分佈式信任生態。鏈網並不意味著不同的鏈可以進行橫向的擴展,可以根據業務場景做深度的共識,例如以太坊有智能合約編程,可以在上面發佈一些數字化的Token。

如果更復雜的場景,比如有自己獨特的共識機制,獨特的流程機制,在那個單一架構體系上比較難滿足,但是自己獨立做一條鏈公信力和共識的能力又不夠,如果這些鏈串起來結合主鏈,獨立的業務鏈也具備了公鏈的公信力,這能夠在更好的信任點上開展工作。

分佈式信任層如何和實體打通

當區塊鏈和實體業務串聯起來之後,會需要很多模塊做支撐,首當是身份標識,個人身份和實體結合起來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保證交易順利進行的前提。所以分佈式身份標識是一個可信實現。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使用分佈式ID協議,把各種各樣能夠證明自己的信任源串聯起來,例如數字資產賬號,銀行賬號,身份、CA證書,學歷證明,甚至自己的一些背書,都可以統一在一個體系中進行管理。

個人信息無需在鏈上,區塊鏈不是存儲系統,另外區塊鏈不是數據庫,也不適合做數據庫,區塊鏈分佈式存儲機制不適合存儲大量數據,數據儲存的越少越好,它只是串聯器和連接器,可以把自己各種各樣的場景,自己各種各樣的身份串聯起來,而且你的數據該在哪還在哪,學歷數據、教育數據、銀行數據、各種身份數據都還原地,在銀行,沒有在鏈上,鏈上像一個大索引,一個大黃頁。

如何用技術化把社群信任組合起來,例如在村裡很有信譽的人借錢只能在本村,去了別的地方,由於信息的不流通,借貸就會出現困難。因此社區信任技術化是能夠打破信息流通的壁壘。

然而現實是社群信任技術化,技術化不夠,重要規模協作化,現實挑戰無法規模化。用區塊鏈構造信任包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鏈上的各種數據源能夠全方位證明身份,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間,區塊鏈體系下的信任包能夠讓證明成本大幅下降。

不僅是人,所有實體,所有存在所有權的物品,例如寫的文章、拍的照片、畫的畫等,都可以確權。這些背後都是大量的數據,各種各樣數據,每個數據都屬於某一個實體,沒有一個數據是無本之源,每一個數據必然跟某一個事情關聯起來,實體到最後以大量的數據存在。

區塊鏈解決大數據痛點

那麼大數據和區塊鏈結合,對大數據到底有沒有幫助?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討論大數據時代最大的兩個痛點,每個人都認為數據是自己的私有資產,既不共享,也不協作,這是一個痛點;如何證明數據真與假,是另一個痛點。

首先區塊鏈可以為數據打時間戳與水印,充分保護原數據,其次區塊鏈密碼學機制能夠保證數據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真實性。因此通過區塊鏈,可以讓原本沉默的數據成為有價值的數據資產。

之前當對多方數據彙集起來進行計算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數據來源是什麼,只是知道數據存在,至於數據是真還是假,沒法保證。後來有了區塊鏈,有了分佈式協作,有了去中心化體系之後,數據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分佈式聲譽管理

區塊鏈特別公有鏈,最大的生命線是什麼?是開源,區塊鏈開源是剛需。區塊鏈有建立信用的功能,這是在開源的基礎之上,因為只有開源才能獲得信任。

分佈式協作、分佈式權益、分佈式社群管理對每個加入社群的人都可以快速驗證,說加入區塊鏈技術群,雜七雜八的人都裡,可以完全快速驗證進群的是區塊鏈技術人才。

這個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系,就是分佈式的聲譽管理,如果信任包數據足夠廣,未來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芝麻信用、瓜子信用,基於不同的數據,每個人在證明自己這件事情上非常精準,所以分佈式聲譽管理很重要的。

在美國有實際應用分佈式流程的場景:醫生和藥房完全分開,醫生到另外一個小鎮買藥,買藥的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驗證,例如處方是不是真的,這個醫生是不是有牌照等等一系列體系。

在美國有醫療垂直性,存在很多上述體系。這個場景其實在很多協作當中,大家發現現在都是積木式的技術,不像以前一個場景涵蓋全部的服務,現在可能有一個流程、政府、公司甚至國外相互串聯,分工協作。這個體系完全是分佈式的,自動化流程支持即刻驗證。

區塊鏈一直是很幸運的行業,它幸運是幸運在哪裡呢?不是它的融資情況,區塊鏈技術層面雖然也挺複雜,但是做公鏈完全沒有問題,完全能做出來。為什麼區塊鏈這些公司有生存空間?是因為一個模式的空間。

區塊鏈裡智能合約等等一系列自動化制度,其實比第三方的中介可以提供更好的場景。大家發現這兩個場景都是對現在互聯網巨頭核心機制是有衝擊的。

整個聲譽體系評價是綜合性的,就像手術刀一樣精準,各類綜合聲譽評價,可以在不同的體系當中,多階段、多主體參與。

區塊鏈下的聲譽評價體系能夠讓每個人知道如果做好事,講誠信,做善,能得到好處;如果作惡能得到壞處,這起到了社會治理跟風向引導的作用。因為整個體系觸發實際的經濟利益,如果不誠信會寸步難行,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會往好了做。

自己拍的音頻和視頻自己可以確權了,即確定照片拍攝者,確定視頻製造者,做房地產交易,或者抵押等等,需要到公證處執行,在區塊鏈體系下,公證拍的視頻和音頻直接存在區塊鏈上,然後就能確保防篡改。

金融的核心就是風險控制,運用區塊鏈可以有更多手段證明自己,風控這件事情慢慢從金融機構轉到自己手上。

如果再深入下去,如果有一天個人都可以做風控,何時何地都可以證明自己。所以說未來真正普惠金融是什麼場景?每一個人都能自己做自己的風控,只要你是誠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借貸交易。

講座之後,李俊還回答了清華同學的現場提問,以及大數據文摘的專訪,我們也摘錄其中的精華部分呈現:

本體李俊:區塊鏈與信任社會|清華x-lab公開課

Q:現在公有鏈性能是很差的,比如以太坊轉賬每秒鐘20筆左右,咱們本體的網絡理想很宏大的,要想實現這些宏大理想,會不會也受制於現在對公有鏈的性能?比如TDS太低會不會對本體應用造成一些影響?

A:不同的共識機制是不一樣的,PoW的共識機制不一樣,而且這個世界沒有說你能做到5000、7000。這部分得到一些肯定會失去一些,你去中心程度沒有像比特網那麼廣,可能是選出來的集群做這個事情。在這個高性能上面找到一個平衡,多廣的去中心化程度,多高的性能,這個平衡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問題,在這個體系當中。當然有一點是對的,系統做的更好,比如網絡通訊層,並行處理、數據庫如何做的更好,信用肯定會有提升的。

Q:比特黃金惡意攻擊之後,區塊鏈的安全不再是牢不可破,如何有效的保證區塊鏈的安全?

A:在區塊鏈中如果出現安全問題就會被放大,因為有很多放參與,必須對多方進行協調,哪一方出現問題都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而且在區塊鏈下不可能採用停機修復的做法。

區塊鏈最大的安全問題一個是節點保護,另一個是智能合約不能有漏洞。在本體中採取的做法是聯合三家頂級的安全公司全面審計,並且內部加大投資來確保安全問題。在技術上,可以形成自己的安全知識庫,從而舉一反三;另一方面可以藉助一些自動化工具包括攻防演練和形式驗證。

Q:如何看待區塊鏈代碼開源?

這種行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發生。即使資料是開源的,但產權擁有者依然可以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法律層面上依然可以對盜版者進行追訴。也可以在開源社區公佈盜版者的資料,讓公眾知道哪些人在違背遊戲規則,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方面譴責的效果比法律手段要好的多。所以開源環境需要大家維護,尊重開源規則,共同貢獻資源,才能打造一個共贏的局面。

Q:區塊鏈能否解決數據的良莠不齊

A:當前越來越多的數據上鍊,這些數據的質量參差不齊,區塊鏈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李俊老師在接受大數據文摘採訪的時候提到,區塊鏈不能解決數據標準化的問題,區塊鏈能為數據做的只有兩個部分,其一是區塊鏈不是存儲器而是串聯器,它可以把遊離在各個地方的數據源串聯起來,把各種各樣的項目對接起來;另外一個方面區塊鏈能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數據標準化需要物聯網本身自己去改進。雖然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推進,但是還沒有形成國際化的標準。所以區塊鏈是一個輕量的連接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