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銅山區黃集鎮距黃河故道僅咫尺之遙。解放前,這兒經常發大水,莊稼收成沒有保障,農民只有以乞討為生。範樓村農民陳洪恩靠從小跟舅父郗朝品學來的麵塑手藝,走村串戶,希望能夠多討口飯吃。在他的影響下,周圍的群眾紛紛學得一手面塑技藝,並走出家門。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改革開放後,原黃集鎮文化站站長夏敬臣重振麵塑藝術,動員老藝人陳洪恩、尹吉齡、徐培禮等拾掇塵封多年的麵塑藝術,製作出一批惟妙惟肖的藝術精品,其中“水滸一百單八將”麵塑,不僅在國內文化藝術重大活動中引起轟動,而且還飄洋過海到澳大利亞巡迴展出,受到外國友人的高度讚譽。在麵塑老藝人的帶動下,黃集鎮近千名村民紛紛重操舊業,捏起了麵人。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目前,銅山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佈於徐州各地區,其中黃集鎮範樓村更是蘇魯豫皖接壤地區遠近聞名的“麵塑村”,全村二百多戶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捏麵人。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銅山麵塑系純手工製作,其 內容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題材為主,如《七仙女》《五虎將》《穆桂英》 《三打白骨精》 《姜太公釣魚》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銅山麵塑題材也在發生著變化,出現了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現代動畫形象、十二生肖等為題材的作品,如《三國人物》《水滸108將》《紅樓夢人物》等。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麵塑造型寫實。麵塑講究動作、神態、臉譜、服飾、舞臺造型等,該簡練的簡練,該誇張的誇張,鬆弛有度,如侍女的造型要“楊柳腰、鵝蛋臉、懸膽鼻、菱角嘴、丹鳳眼、柳葉眉”等等。

銅山麵塑製作流程主要為和麵、蒸麵、揉麵團(將蒸熟的面從鍋中取出,稍涼一下,加入防腐劑。之後,將手上抹蠟,分成若干份,再將水粉顏料按所需顏色的深淺加入面裡揉和均勻,即成麵糰)、捏頭部、捏身體和四肢、捏配飾、細部刻畫等。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銅山麵塑與其它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是裝鑾。如戲文中的靠旗,頭上的插花;有的蓬鬆而多變,如鬍鬚鬢髻、動物毛皮;有的頭飾需要垂、掛、擺動,如仕女的耳墜頭飾、扇墜槍纓;還有的如老漁翁身上的蓑衣、蚌精的外殼等等,都採用天然的材料粘貼插上面塑,將手捏麵塑表現的生動逼真、淋漓有致、自成體系、獨樹一幟;麵塑在色彩搭配上格外講究,要紅得鮮、綠得嬌、白得淨,圖案、紋樣、線條豐富而不繁雜,生動、清新、裝飾性強。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麵塑藝術,近70年來發展迅速,在群眾普及的基礎上,製作工藝日漸完善,逐步形成了銅山麵塑“色彩絢爛、造型逼真”的特點。銅山麵塑無論從造型到色彩,以寫實、細膩為主。其內容大多以戲曲情節中的人物、動物為主,造型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色彩更是鮮豔、絢爛:銅山麵塑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古今人物、動物,花鳥、戲曲釋道等,無一不可。銅山麵塑的用材十分講究,必須是麵粉(90%)和糯米粉(10%)揉合在一起蒸後,加入防腐劑才能使用,這樣的材料有韌性,而且做出的麵塑不易乾裂,不易發黴。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除此之外,麵塑的技法還很多,包括撥、挑、揉、搓、捏、壓、包、接、印、剪等。銅山麵塑精品迭出,許多面塑藝人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的麵塑展覽及比賽,其中,陳興民的麵塑作品在2002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評定為“徐州名特旅遊商品”,許多精品被省級博物館、文化館收藏,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銅山麵塑(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