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吹糖人,行話稱“捧虛”意為“一本萬利”的買賣。古諺雲:“七十二行,不如敲鑼賣糖”。相傳,在唐代以前就有這項民間手工技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吹糖人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在民間延續不斷,世代相傳。豐縣有這樣一種傳說:古代有一老藝人,膝下有三子,老藝人一生精通各種糖藝,但也沒有積攢下什麼家產,年老以後分別傳授給三個兒子一人一門手藝。老大糖人貢,老二扛紅傘(糖葫蘆),老三捧虛(吹糖人),隨各自謀生。雖無從查考,但確有其說。至今糖人貢、糖葫蘆和吹糖人藝人仍互認為一家,統稱“喝糖水的”,以此也可作為佐證。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代吹糖人藝人走鄉串村,靠吹糖人謀生。吹糖人藝人代不乏人,在民間世代流傳至今,深受黎民百姓的喜愛。如今,每逢秋天至初春,徐州地區學校周邊、集鎮、大小廟會時,人們依然能夠欣賞到吹糖人這一民間技藝。

目前,豐縣吹糖人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佈於徐州各地區,其中在豐縣、沛縣比較集中。在豐縣主要分佈於常店鎮侯老家村和於樓莊。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吹糖人是以糖稀為原料,而糖稀是由麥芽糖稀加工而成。其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製作麥芽糖稀(以大米、大麥為主要原料,將大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成比干飯稀、比稀飯稠的糊狀)、製作糖稀(取麥芽糖稀盛入鍋中,慢火加熱待水分收幹至粘稠狀)。之後,將粘稠糖稀放入專用器皿中,加入各種食用色素,即可“吹糖人”。

豐縣吹糖人從工藝上講大致分為以口吹手捏為主、模印造型和吹捏與模印相結合。口吹手捏,其特點是技術要求高,需要熟練掌握糖稀溫度,吹制用氣及捏製手法。一般不經過多年經驗的積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模印造型,其特點為形象逼真、生動傳神,如人物造型(神話、現代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少年兒童喜愛的各種玩具模型等;吹捏與模印相結合,如《獅子滾繡球》,獅子用模具印製,球為吹制。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豐縣吹糖人工藝奇特,作品造型生動逼真,形神兼備,質樸可愛,惟妙惟肖;吹糖人表現粗獷、奔放,形神兼備;加入食用色素,使吹糖人色彩更加鮮豔奪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豐縣吹糖人這一傳統美術,工藝獨特,題材廣泛,作品形象生動傳神,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豐縣吹糖人藝術歷史悠久,經過吹糖人藝人的長期傳承和發展,藝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作品飽含民族文化音符,符合傳統審美需求,從一個側面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吹糖人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及潛在的國內外市場,既有藝術觀賞價值,又有實用價值,是孩子們喜愛的食品。

藝人侯敬愛近年來多次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民間藝術博覽會、藝術節,現場製售表演,很受觀眾歡迎。他的吹糖人走進大學校園,受到大學生的熱捧,稱他為“神奇的老人”。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豐縣吹糖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豐縣吹糖人於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