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河南見證者 聽他們說說電視劇裡的中原風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康徵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都曉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張惠民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林柯

康徵:河南第一部電視劇《約會》的導演

都曉:代表作品有《潁河故事》《少林寺傳奇》等

張惠民:中國首部兒童科幻劇《快樂星球》總導演

林柯:代表作品有《民兵葛二蛋》《脫身》等

核心提示|回首中國電視劇事業的60年征程,從萌芽、起步再到成熟、變革,每一部經典作品的背後都凝結著創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連日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專訪到4位不同時期的著名電視劇導演,他們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河南見證者,通過他們的回憶和梳理,我們從中不僅能感受到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的波瀾壯闊,亦能觸摸作品背影裡的時代脈動。

康徵:河南拍的電視劇有自己的風格

1977年,老家是開封的康徵回到河南,兩年後拍攝了河南第一部電視劇《約會》。時任河南臺文藝組副組長的康徵把沙葉新的獨幕劇《約會》改成了蒙太奇式的電影手法,還約來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的路振隆和省話劇團老演員龐建民共同擔綱導演,“當時拍得很慢,45分鐘時長拍了20多天,老怕搞砸了,很認真,但技術上不成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南的電視劇與文學豫軍互動頻繁,李凖、二月河、李佩甫等著名河南作家的部分作品被搬上熒屏。康徵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南拍的電視劇在全國有著廣泛影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聽音樂、臺詞就知道是河南的,地方色彩很強,形成了中原風。”

拍攝改編自李凖小說的《黃河東流去》時,李凖說的那句“我是按人來寫的”對康徵啟發很大,並在作品中踐行。“拍攝要跳出過去的桎梏,不能‘惡則無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塑造人物時,除了描寫人物的共性,還要強調人物的個性。”

如今,79歲的康徵依然關注著電視劇事業的發展,他說,在高產量的同時也要高質量,“讓史實錯誤、錯別字在熒屏少見一些,要警惕‘一窩蜂’的跟風現象,不能諜戰火了就滿屏特務”。

都曉:生活是源泉文學是陽光雨露

不是科班出身,在都曉看來不是問題,“首先要有想法、有辦法,經驗是通過辦法做到的,做了才有經驗,電視劇要大膽幹,每個人都會從自身成長去對現實進行闡釋,有想法就要表達出來”。

都曉自認為是寫作型導演,是拿電視劇在寫作,他通過上世紀90年代的幾部戲把中國農村的全貌以河南為載體展現了出來。1998年,他還創造了《紅蜘蛛》紀實類系列電視劇的模式。

“上世紀90年代影視劇有一種現實追求,所反映的不同時期的人物,老百姓都能對上號,看後心裡會說:這不是咱們村的誰嗎?”20多年過去,至今還有老觀眾見到都曉會探討劇中人物。21世紀之後,功夫這張河南傳統文化名片被他握在手中,先後拍了《少林寺傳奇》《聰明小空空》等。

不過,都曉依然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他強調真功夫,沒有之前武俠片裡的飛簷走壁、花裡胡哨,“少林功夫的精髓是哲學思想,希望能讓觀眾可信、可學、可悟”。

都曉認為,影視劇是以文學為基礎的,“生活是源泉,文學是陽光雨露,如果沒有文學滋潤,影視會很乾癟”。

張惠民:兒童劇要好玩好看有意思

中國電視劇走過60年,兒童題材的電視劇並不多,但2004年“橫空出世”的《快樂星球》稱得上是現象級作品。14年過去,《快樂星球》仍然在央視少兒頻道重播,電影版《快樂星球之三十六號》也將在6月30日在全國上映,證明了這部兒童科幻劇的生命力所在。

坐在鄭州快樂星球拍攝基地內的樹蔭下,張惠民指著不遠處說,這裡曾豎立著“絕不當電視垃圾的製造者”大型標語牌,“從最初我們的宗旨就是要做好玩、好看、有意思的兒童劇,承諾要拍出一部十年以後還有播出價值的東西。事實證明,我們做到了”。

如何準確把握兒童心理?張惠民說,小演員便是他們的創作源泉,主創團隊和小演員們共同生活,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和興趣點,作品粗剪出來後會讓孩子們當評委打分,如果不夠動人,會重拍。第一部為挑選演員,導演團隊兵分三路,到鄭州各個學校看了兩萬多個學生,才從裡面尋找到符合角色形象的學生。

兒童題材電視劇產量一直偏低,張惠民分析說,兒童劇行業存在“有行業沒產業”的問題,“投資少,影響小,市場份額也小,不像成人電視劇投資多,受眾廣,兒童劇只限於某一個兒童階段。適合兒童劇拍攝的文學作品也不多,兒童劇的專業編劇不多,加上兒童劇需要現培養演員,拍攝週期長,綜合因素造成了兒童劇產量低的現狀。”

林柯:電視劇不是快餐速食

最近,由陳坤、萬茜主演的年代諜戰劇《脫身》正在熱播,這是河南導演林柯執導的又一部力作。6年前,通過由黃渤主演的《民兵葛二蛋》,觀眾第一次認識了新銳導演林柯。

林柯的父親做過導演、編劇,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後來進入河南省話劇團學員班,開始了舞臺劇生涯。2002年,由他主演的河南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福兮禍兮》榮獲多個獎項。多年磨礪之後,著名導演沈好放在籌備電視劇《任長霞》時,與任長霞有較多接觸的林柯提供了一些建議,進而在該劇中擔任副導演。隨後,林柯一連跟隨沈好放拍了《下南洋》等多部作品。

多年來馬不停蹄地拍攝,想放慢節奏的林柯短暫迴歸演戲,有次拍了曾執導《衝出亞馬遜》的著名導演宋業明的戲後,宋導主動推薦林柯接拍了一部諜戰戲任B組導演。緊接著《民兵葛二蛋》投資方找到他合作,“黃渤是我特別喜歡的演員,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拍戲很順暢,大家合作得愉快,在黃渤帶動下,演員的勁頭都很足”。

談到對最近幾年來的影視行業的感受,林柯說:“我們也在經歷大的時代變化,資本進來之後,我們也是被裹挾著走,但如果堅守,便不會被捲進去淹沒掉。”

林柯有一套自己的接戲標準,“看人物的性格魅力能否吸引我,因為好戲還要靠人物,不是故事多麼緊湊多麼花哨,有些劇很玄乎,但人物沒立起來,觀眾還是記不住。”雖然已經獲得業內肯定,但為人低調的林柯卻不為廣大觀眾熟悉,“讓我聊劇本、聊戲都沒問題,最怕臺上採訪,真正的導演是靠作品說話,我不想參加社會活動比拍戲還多,有時間了還不如靜下心來看看書。”

幾天前,林柯參加了一次中國電視劇60年的論壇,著名編劇劉和平提出“我們應該慢下來”,他深以為然,“做文化真的是需要保持清醒,雖然身處快節奏的時代,但不是幾個月寫個劇本就能成爆款,電視劇不是快餐速食的產品,要傾注時間、精力和愛在裡邊。”(邵豔豔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