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康征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都晓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张惠民

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 听他们说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林柯

康征:河南第一部电视剧《约会》的导演

都晓:代表作品有《颍河故事》《少林寺传奇》等

张惠民:中国首部儿童科幻剧《快乐星球》总导演

林柯:代表作品有《民兵葛二蛋》《脱身》等

核心提示|回首中国电视剧事业的60年征程,从萌芽、起步再到成熟、变革,每一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连日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专访到4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电视剧导演,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通过他们的回忆和梳理,我们从中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亦能触摸作品背影里的时代脉动。

康征:河南拍的电视剧有自己的风格

1977年,老家是开封的康征回到河南,两年后拍摄了河南第一部电视剧《约会》。时任河南台文艺组副组长的康征把沙叶新的独幕剧《约会》改成了蒙太奇式的电影手法,还约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路振隆和省话剧团老演员庞建民共同担纲导演,“当时拍得很慢,45分钟时长拍了20多天,老怕搞砸了,很认真,但技术上不成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的电视剧与文学豫军互动频繁,李凖、二月河、李佩甫等著名河南作家的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康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拍的电视剧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听音乐、台词就知道是河南的,地方色彩很强,形成了中原风。”

拍摄改编自李凖小说的《黄河东流去》时,李凖说的那句“我是按人来写的”对康征启发很大,并在作品中践行。“拍摄要跳出过去的桎梏,不能‘恶则无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塑造人物时,除了描写人物的共性,还要强调人物的个性。”

如今,79岁的康征依然关注着电视剧事业的发展,他说,在高产量的同时也要高质量,“让史实错误、错别字在荧屏少见一些,要警惕‘一窝蜂’的跟风现象,不能谍战火了就满屏特务”。

都晓:生活是源泉文学是阳光雨露

不是科班出身,在都晓看来不是问题,“首先要有想法、有办法,经验是通过办法做到的,做了才有经验,电视剧要大胆干,每个人都会从自身成长去对现实进行阐释,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

都晓自认为是写作型导演,是拿电视剧在写作,他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几部戏把中国农村的全貌以河南为载体展现了出来。1998年,他还创造了《红蜘蛛》纪实类系列电视剧的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影视剧有一种现实追求,所反映的不同时期的人物,老百姓都能对上号,看后心里会说:这不是咱们村的谁吗?”20多年过去,至今还有老观众见到都晓会探讨剧中人物。21世纪之后,功夫这张河南传统文化名片被他握在手中,先后拍了《少林寺传奇》《聪明小空空》等。

不过,都晓依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他强调真功夫,没有之前武侠片里的飞檐走壁、花里胡哨,“少林功夫的精髓是哲学思想,希望能让观众可信、可学、可悟”。

都晓认为,影视剧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生活是源泉,文学是阳光雨露,如果没有文学滋润,影视会很干瘪”。

张惠民:儿童剧要好玩好看有意思

中国电视剧走过60年,儿童题材的电视剧并不多,但2004年“横空出世”的《快乐星球》称得上是现象级作品。14年过去,《快乐星球》仍然在央视少儿频道重播,电影版《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也将在6月30日在全国上映,证明了这部儿童科幻剧的生命力所在。

坐在郑州快乐星球拍摄基地内的树荫下,张惠民指着不远处说,这里曾竖立着“绝不当电视垃圾的制造者”大型标语牌,“从最初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做好玩、好看、有意思的儿童剧,承诺要拍出一部十年以后还有播出价值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

如何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张惠民说,小演员便是他们的创作源泉,主创团队和小演员们共同生活,去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点,作品粗剪出来后会让孩子们当评委打分,如果不够动人,会重拍。第一部为挑选演员,导演团队兵分三路,到郑州各个学校看了两万多个学生,才从里面寻找到符合角色形象的学生。

儿童题材电视剧产量一直偏低,张惠民分析说,儿童剧行业存在“有行业没产业”的问题,“投资少,影响小,市场份额也小,不像成人电视剧投资多,受众广,儿童剧只限于某一个儿童阶段。适合儿童剧拍摄的文学作品也不多,儿童剧的专业编剧不多,加上儿童剧需要现培养演员,拍摄周期长,综合因素造成了儿童剧产量低的现状。”

林柯:电视剧不是快餐速食

最近,由陈坤、万茜主演的年代谍战剧《脱身》正在热播,这是河南导演林柯执导的又一部力作。6年前,通过由黄渤主演的《民兵葛二蛋》,观众第一次认识了新锐导演林柯。

林柯的父亲做过导演、编剧,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后来进入河南省话剧团学员班,开始了舞台剧生涯。2002年,由他主演的河南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荣获多个奖项。多年磨砺之后,著名导演沈好放在筹备电视剧《任长霞》时,与任长霞有较多接触的林柯提供了一些建议,进而在该剧中担任副导演。随后,林柯一连跟随沈好放拍了《下南洋》等多部作品。

多年来马不停蹄地拍摄,想放慢节奏的林柯短暂回归演戏,有次拍了曾执导《冲出亚马逊》的著名导演宋业明的戏后,宋导主动推荐林柯接拍了一部谍战戏任B组导演。紧接着《民兵葛二蛋》投资方找到他合作,“黄渤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拍戏很顺畅,大家合作得愉快,在黄渤带动下,演员的劲头都很足”。

谈到对最近几年来的影视行业的感受,林柯说:“我们也在经历大的时代变化,资本进来之后,我们也是被裹挟着走,但如果坚守,便不会被卷进去淹没掉。”

林柯有一套自己的接戏标准,“看人物的性格魅力能否吸引我,因为好戏还要靠人物,不是故事多么紧凑多么花哨,有些剧很玄乎,但人物没立起来,观众还是记不住。”虽然已经获得业内肯定,但为人低调的林柯却不为广大观众熟悉,“让我聊剧本、聊戏都没问题,最怕台上采访,真正的导演是靠作品说话,我不想参加社会活动比拍戏还多,有时间了还不如静下心来看看书。”

几天前,林柯参加了一次中国电视剧60年的论坛,著名编剧刘和平提出“我们应该慢下来”,他深以为然,“做文化真的是需要保持清醒,虽然身处快节奏的时代,但不是几个月写个剧本就能成爆款,电视剧不是快餐速食的产品,要倾注时间、精力和爱在里边。”(邵艳艳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