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那個“自私”的孩子:你的東西可以不分享

我的東西我做主,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端午節回老家,兄弟姐妹侄男甥女攜兒帶女好生熱鬧。

大人邊聊邊動手做飯,幾個2——5歲的孩子也湊在了一起。不大一會,就傳來了哭鬧聲。老家的小表姐桃子與淺淺爭奪一個精美的布娃娃。桃子滿臉通紅志在必得:“給我,我要玩玩……”淺淺一副誓死捍衛主權的倔強:“這是我的,不給……”

侄媳婦大聲吼自己的女兒,放手,不要跟妹妹搶東西!

淺淺媽蹲下身子,輕言輕語跟淺淺商量:“媽媽知道你喜歡這個布娃娃,這是爸爸給你在國外帶來的生日禮物。能不能讓姐姐玩一會呢?看起來她和你一樣喜歡這個娃娃。”

淺淺扭動著身子:“不嘛,不嘛。我不想跟別人分享。”

淺媽說:“那好吧,你的東西你可以決定分享或不分享。”

淺媽從自己的包裡取出一大袋各色各樣的零食,放在桃子面前:“寶寶,妹妹暫時不想分享她的玩具,我們就等等好嗎?嬸嬸這裡有好吃的,你先吃這個,或許等會妹妹想通了我們再玩娃娃可以嗎?”

桃子臉上還掛著淚痕,眼睛被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食物吸引住,早就把娃娃的事情忘到腦後了。

後來,侄媳婦趁我們兩人的時候,吐槽說:“淺淺媽真是慣孩子。要是我家丫頭敢不讓著親戚的孩子,我這巴掌早上去了。怎麼能縱容孩子如此自私?”

我笑著說:“你大方豪氣顧惜親戚感情是好的,但不能強迫孩子分享,這一點,我贊同淺媽的做法。”

當孩子不願分享時,請允許孩子自私。

抱抱那個“自私”的孩子:你的東西可以不分享

很多家長認為教孩子學會分享是自己的責任。

他們的底層邏輯是:

如果縱容孩子護住自己的東西,顯得教子無方;

對方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而哭鬧,影響大人之間的感情;

小時就這麼自私,長大瞭如何與人相處?

當孩子表現出不想分享的意願,不惜強迫孩子。

從成年人的角度對待孩子分享的問題,實際上是錯誤的。

破壞了物權觀念。對於被要求分享的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能做主,自己的物權得不到保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尊重。看似大方豪爽的逼孩子分享,實際是依仗強權進行的“搶奪”,對孩子內心的打擊是嚴重的。安全感,信任感受損,自我構建被阻斷,變得懦弱順從,習得性無助。對侵犯權益的人和事不敢說“不”,面對霸凌入侵只能默默承受。

我的東西我做主,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阻礙了學習交往的路徑。看似簡單的玩具爭奪,其實是一場人際交往的訓練和演習。想要的孩子嘗試著取悅對方。擁有的孩子可以堅決捍衛,也可以商量著來。一來一往中,完成了堅守,妥協,變通等最初交往實踐。如果教養者強行分享,這些交往的練習就會被人為阻斷。

也許有人質疑,分享美德就這樣被堂而皇之地摒棄在孩子們的交往活動之外了嗎?

抱抱那個“自私”的孩子:你的東西可以不分享

分享可以,但必須在孩子自願和快樂的前提下進行。

我媽曾提到過我小時的一件事。週六被爸爸接回家裡,週日下午送回幼兒園。臨走媽媽往往給我帶一大堆蘋果雞蛋什麼的。一兩次後,我表示不帶了。媽媽問為什麼?我回答,帶去的食品老師讓拿出來給小朋友分分。

老師自以為是地培養美德,卻把分享變成了強制分配,孩子們體會到是被剝奪的不爽,這樣的分享對孩子有何教益呢?

自媒體大咖大J曾談到過,美國幼兒園長對孩子分享玩具有一條原則:如果別人想玩你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對他說不;如果你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要等其他人玩好才可以玩。簡單卻堅定,尊重了孩子的權利和意願,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處理類似糾紛。

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對當一個孩子想玩別人手中玩具時,他必須徵得同意。被拒絕後要學會等待。如果意願強烈,需要學會與人談判。這些都是孩子要學習探索的。

擁有玩具的孩子,要學會做決定,不願意時要學會拒絕,或者告訴他等待。當對方拿出的東西自己喜歡,可以完成交換。一切要在自願和快樂的前提下進行。

抱抱那個“自私”的孩子:你的東西可以不分享

其實,孩子們得不到的沮喪,不願拿出的尷尬,千方百計的爭取,都是交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哭鬧撒潑也是一種應對策略。家長不必看得太過嚴重,更不要強行參與。

我們要做的是,一旁觀看,偶爾提點,讓孩子們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哪怕不那麼公平,哪怕受點委屈,比起歷練成長來,又算得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