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對加密貨幣風險再發警告

国际清算银行对加密货币风险再发警告

有著“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週日發佈報告稱,比特幣等分散化的加密貨幣存在可拓展缺陷,價值不穩定,信任機制脆弱等一系列缺陷,甚至可能導致整個互聯網崩潰。具體而言,加密貨幣分散化的特點也導致了許多問題,例如效率低下、能源浪費、共識脆弱等。

另一方面,BIS也注意到,加密貨幣這一新興事物給監管帶來了諸多挑戰,新技術的出現要求監管機構提高能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擴大監管邊界,以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積聚。

國際清算銀行(BIS) 比特幣可拓展性

約2800字

區分兩類不同的加密貨幣

在報告中,BIS將加密貨幣按照所使用的分佈式賬本技術分為兩類。第一類加密貨幣的基礎是“獲許可的”分佈式賬本技術( “permissioned” DLT)。這種加密貨幣類似於傳統的支付機制,更新賬簿的權利掌握在可信參與者,也就是“可信節點”的手裡。這些節點通常是由一箇中心化的機構(例如發行該加密貨幣的公司)選出來的,並且受到該中心化機構的監管。

第二類加密貨幣的產生則基於完全分散化的設置——“非許可”分佈式賬本技術(“permissionless” DLT)。這種賬本只能由參與者的共識來修改: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但沒有人擁有特定的“鑰匙”可以修改分類賬。

第二類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與第一類加密貨幣相比,比特幣等使用“非許可”DLT技術的加密貨幣與當前基於中心化機構的貨幣體系“背離”得更徹底。

而BIS在最新報告中對加密貨幣的種種問題和缺陷所進行的抨擊,也幾乎全部是針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第二類加密貨幣展開的。

比特幣可擴展性的缺陷:或將導致整個互聯網崩潰

BIS指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非許可”類加密貨幣要想實現其承諾的新型信任模式、提供基於數字技術的便捷支付手段,必須要滿足一系列前提假設:誠實的礦工控制絕大多數算力,用戶驗證所有交易歷史,且貨幣供應是由協議預先確定的。

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問題,暴露出加密貨幣的三方面缺陷:可擴展性、價值穩定性和對支付最終性(finality)的信任。(注:BIS稱,用戶不僅需要信任貨幣本身,還需要信任一筆支付能夠迅速而平穩地進行。因此,支付的確定性(最終性,Finality)以及就是一種理想的操作屬性。支付的最終性(Finality)要求系統在單筆交易和整個系統層面均基本不存在欺詐和操作風險。強有力的監督和央行問責制均有助於支付的最終性和信任。)

在可擴展性方面,首先,加密貨幣的擴張方式導致其對交易吞吐量有嚴格限制:

加密貨幣的擴張方式與主權貨幣不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為了兌現對分散化信任的承諾,加密貨幣的每位使用者都需要下載並驗證所有交易的歷史記錄,包括金額、付款人、收款人和其他詳細信息。隨著每次交易增加幾百字節,分類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幅增長。例如,在撰寫本文時,比特幣區塊鏈每年增長約50GB,並且大致保持在170GB。因此,為了保持總賬規模和驗證所有交易所需時間在可管理的範圍內,加密貨幣對交易吞吐量有嚴格的限制。

国际清算银行对加密货币风险再发警告

報告中稱,即便是在最樂觀的假設下,如果將加密貨幣作為日常支付手段來完成現目前所有的數字零售交易量,分類賬的規模也將在幾天內超過普通智能手機的存儲容量,在幾周內遠遠超過普通個人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在幾個月內超過服務器的容量。

国际清算银行对加密货币风险再发警告

此外,問題的嚴重性遠遠超出存儲容量的範疇,甚至會威脅到網絡的處理能力:

只有超級計算機才能跟得上錄入交易驗證的需求。當數百萬用戶交換1TB數量級的文件時,相應的通信量可能會使互聯網癱瘓。

可擴展性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分類賬更新可能會造成系統擁堵,令支付流程中斷:

例如,在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中,為了限制在任何給定時間點添加到分類賬的交易數量,新的區塊必須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間隔來。一旦錄入的交易數量使得新增區塊達到協議允許的最大大小,系統就會擁堵,交易將不得不“排隊”。隨著產能達到上限,每當交易需求達到容量限制時,費用就會飆升(圖V.5)。交易“排隊”等待的時間有時會長達幾個小時,從而令支付流程中斷。這限制了加密貨幣在日常交易中的用處。因此,使用加密貨幣的人越多,付款就越麻煩。這就否定了當今貨幣的本質屬性:使用它的人越多,使用它的動機就越強。

国际清算银行对加密货币风险再发警告

比特幣的其他問題:價值不穩定,信任機制脆弱

BIS報告指出,除了可擴展性,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還存在價值不穩定、信任機制脆弱等關鍵性問題。

該行認為,加密貨幣價值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中央發行機構來保證貨幣的穩定。從供求角度來看,一種加密貨幣的供應量常常是固定的(小蔥注:例如比特幣總量為2100萬枚),而需求卻時刻在變化:

人們之所以對加密貨幣價值抱有信心,部分原因是其供應量早已在協議中預先確定,但這也導致了加密貨幣的供應量缺乏彈性。因此,需求端的任何波動都會轉化為估值的變化。這意味著加密貨幣的估值波動非常大。若想保證貨幣供應符合交易需求,就需要有一個能夠調整資產負債表的中央機構(通常是央行)。而在由加密貨幣用戶構成的分散化網絡中,並不存在一個承擔穩定幣值責任的中央機構。因此每當對加密貨幣的需求下降時,其價格也會下降。

不斷出現的新幣種也加劇了加密貨幣估值的不穩定性。據BIS統計,目前已有多達幾千種加密貨幣存在,且相互間存在替代性。加密貨幣的這種“增殖”使得人們很難合理估計流通中的加密貨幣數量。報告稱,“回顧過去私人銀行的業務經驗,這種自由發行新幣的結果很少是穩定的。”

此外,信任機制脆弱也是加密貨幣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涉及到單筆支付最終性的不確定性和對單個幣種價值的信任。

在主流支付系統中,一旦單筆支付通過國家支付系統並最終通過央行賬簿進行支付,就不能再被撤銷。但非許可的加密貨幣則無法保證這一點。其中一個原因是,雖然用戶可以驗證分類賬中是否包含特定交易,但並不知道其中還可能存在競爭對手的分類賬版本。這可能導致交易回滾,例如兩名礦工幾乎同時更新分類賬時。由於這兩筆賬中最終只有一種可以留存下來,因此在每個分類帳版本中進行支付的最終性是概率性的。此外,由於加密貨幣可以被控制大量算力的礦工操縱,其支付最終性進一步缺失。人們無法分辨某個幣是否正在遭受攻擊,因為攻擊者只有在確定成功後才會顯示(偽造)分類賬。

這種操縱指的實際上就是“雙花攻擊”。小蔥APP此前提及,所謂的“雙花攻擊”就是一份錢花兩次。今年5月,一名惡意礦工對比特幣黃金網絡成功實施了雙花攻擊,攻擊者先是通過獲得51%的比特幣黃金網絡算力來控制網絡,然後通過不停發起和撤銷交易,將一定數額的代幣反覆在賬號之間轉賬實現獲利。攻擊發生後,比特幣黃金價格暴跌24%。

此外,潛在的“分叉”可能性則令用戶對單個幣種的信任更加脆弱。

除了上述問題,BIS的報告中還提到了另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例如比特幣的POW機制導致耗電量巨大,最終可能會演變成一場環境災難等。

加密貨幣給監管帶來新挑戰

BIS提出,加密貨幣的興起給監管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包括反洗錢(AML)和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證券規則和投資者保護條例的制定、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威脅等。

報告中指出,加密貨幣及其相關新技術的出現要求監管機構提高能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擴大監管邊界,以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積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