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人類自孩童時期開始,就在絲綢之路上交換自己文明、文化中的珍寶。語言、文字、圖畫、書籍……無一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與信仰的淵源。

這其中也包括帶來無限趣味的遊戲——它們本身就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北京胡同裡滾動碰撞的彈球,也可以在撒馬爾罕、伊斯坦布爾、新德里、耶路撒冷、雅典、羅馬這些古絲路重鎮上找到它們的影子。一些祖先玩耍的遊戲,後來也演變成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

千年之前,當我們的祖先行走於絲綢之路,遊戲為他們在艱難旅程中帶來休息和安慰,也給予他們決心、勇氣和智慧。

即使同一種遊戲,在每一個國家和部落也體現出不同的性情和風貌,而那些關鍵的共性在整個絲綢之路保留了下來,對峙和博弈、追逐和探索、智慧和推理、協作和技巧、冒險和極限,直至今天仍然讓人們激動興奮。

這就是我們的絲綢之路。

宙斯的饋贈

在中國東北的通古斯民族地區——比如滿族、鄂倫春族——以及蒙古族地區,有一種叫做“嘎拉哈”的遊戲。它一般由5枚羊或豬的關節骨為遊戲用具,拋起其中一枚,在其落地前用同一隻手抓起其他幾個,再接住拋起的這顆。

在中國的其他地區這個遊戲也叫“抓子兒”、“撿子兒”等等。《紅樓夢》第64回這樣說:“寶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攜了芳官。進入屋內。看時,只見西邊炕上麝月,秋紋、碧痕、紫綃等正在那裡抓子兒贏瓜子兒呢。”

在不同的地區,羊拐骨也形成了不同的遊戲規則。比如在中國新疆叫做“阿斯克”的遊戲,是用一顆羊拐骨去砸擺成一條直線的其他幾顆。實際上,在很多地區這兩種玩法是並行的。

在古希臘,這種遊戲被稱為Astragaloi,古羅馬稱Sie tali。有錢的羅馬人也會用玻璃、青銅或者瑪瑙製成動物關節的形狀,作為遊戲工具。它的一個變種被廣泛地稱為Kuncklebones。

《奧德賽》中說,宙斯把他喜愛的少年伽倪墨得斯掠到奧林匹斯山做酒童,而且經常陪這個凡人的孩子玩遊戲,玩的就是羊拐骨。

宙斯不在時,只有愛神、同樣是孩子的厄洛斯和伽倪墨得斯一起玩。然而,凡人如何能夠贏下神祇。《阿爾戈英雄紀》描寫說:“貪婪的厄洛斯已經在左手掌中捧了滿滿一把羊趾骨,他站在一旁,甜美的粉紅色浮現在臉頰兩側。另一個男孩兒則一言不發地趴在旁邊,悶悶不樂地,他只剩兩個趾骨了。”

在荷馬的另一部史詩《伊利亞特》裡,則記錄了阿喀琉斯的男友帕特洛克羅斯在玩羊拐骨時致人死命。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2014年9月,吉爾吉斯斯坦的伊賽克湖,正在參加世界遊牧民族運動會羊拐骨比賽的吉爾吉斯斯坦國家一隊。羊拐骨遊戲在吉爾吉斯斯坦叫做“奧爾多”,意思是可汗的宮殿。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16世紀著名畫家布呂赫爾作品的局部,農婦正在玩Kuncklebones。這幅畫描述了215個孩子在廣場上玩90個不同的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公元前450年到470年的Astragaloi遊戲工具,是一塊羊拐骨。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在意大利南部塔蘭托出土的玩Astragaloi的希臘女子,制於公元前330年左右,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這種遊戲在海上絲綢之路也非常流行,只是在不同地區,動物關節被其他材料替代。

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這個遊戲叫做Selamban,是用水果替代了羊拐骨;在印度是布袋、鵝卵石;在中東是用金屬立方體或石子;在東非,比如肯尼亞叫做Jackstone,有時用堅果遊戲。

無論何種名稱、何種玩法,絲綢之路把它帶到了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沒有遊牧習慣的民族,鍛鍊和提升人們的智慧、敏捷。而它如此流行,也與絲綢之路的出現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絲綢之路的形成並非偶然。在歐亞大陸上只有北緯40度到50度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最適合人類交通——向北是地處寒冷的苔原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向南則有帕米爾高原及再向南的崇山峻嶺。

這條中緯度地帶,就是東起蒙古高原,向西經過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北部,進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達喀爾巴阡山脈的草原地帶。沿路除了部分地區是丘陵,大部分是狹長的草原,地勢平坦。

這條天然的草原通道向西連接同樣擁有廣闊草原的中歐和東歐。所以,在由西南通道、海上絲路等多條路線組成的絲綢之路上,草原絲路是最早被開發出來的。

生存於草原,遊牧民族的足跡形成了絲路,牲畜關節作為玩具的遊戲,也廣泛傳播開來。羊拐骨(或其他動物的關節)在草原絲路以及整個絲路上,都是神聖的象徵。

在距今超過4000年的草原墓葬中曾發現羊拐骨。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中也發現了許多牛距骨,其銘文稱是為王所用。由銅、玉甚至水晶製作而成的羊拐骨,還在遼金元墓中被大量發現,許多在一側都有“飛馬”紋飾。

根據《蒙古秘史》第116節,鐵木真在11歲與扎木合結盟時,就將一個銅灌的嘎拉哈贈給扎木合,扎木合也將一枚狍子的嘎拉哈贈給鐵木真。

《射鵰英雄傳》在第三回描述了這件事情:“札木合送給鐵木真一個狍子髀石,鐵木真送給札木合一個銅灌髀石。髀石是蒙古人射打兔子之物,兒童常用以拋擲玩耍。兩人結義後,就在結了冰的斡難河上拋擲髀石遊戲。”

羊拐骨也廣泛用於占卜、軍事佈局模擬等等。而自草原絲路開始,絲綢之路的路線越來越多,經過的地區、民族越來越豐富,已經在絲路源頭廣泛流傳的羊拐骨遊戲也由此散播開來。

居魯士大帝的興起和毀滅

在絲綢之路上最流行的傳統遊戲都源自遊牧民族,比如打木條。

和其他絲路遊戲一樣,它在各地有相似的規則和不同的名字。即使在南亞次大陸一個地區,在印度叫做Gillidanda,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叫做Danguli,在尼泊爾叫做Dandi-biyo。實際上,在印度的不同地方名稱也不同,比如卡納塔克邦叫Chinni-Dandu,馬哈拉施特拉邦叫Viti-Dandu。

遊戲的規則是,用一根木條(danda)敲擊放置在地面的另一根木條(gilli)的一端,使gilli彈起,然後迅速打擊後者。在一些地區,比賽的要點是看誰打擊的更遠。在另一些地區,規則則是誰能更快搶到飛出的gilli。

在從中東到中亞的廣泛地區,通常把木條放置在兩塊石頭上,用另一根木條挑起它,然後打擊。

這種規則在伊朗使用。在這個國家,該遊戲叫做Alak-dolak,兩根木條分別叫做Alak和dolak。類似的名稱和規則自德黑蘭延續到中亞。

伊朗,也就是古波斯,被認為是打木條遊戲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考古學家認為,一種可能是當現代波斯民族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從中亞遷入伊朗高原時,帶來了這個屬於遊牧民族的遊戲。另一種說法則和印度有關,因為在公元前3000年在今天伊朗建立最早國家的埃蘭,與南亞大陸的達羅毗荼人關係密切。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玩Gillidanda可以用簡單或豪華的工具。

但是,如今在印度可以找到的關於Gillidanda的可信信息,是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第一個統治全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有說法是它在印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

比較確信的是,牧民用驅趕牲畜的木棍和木條最早開始進行這種遊戲。在中亞的一些地方,還會用木條挑起石塊,然後進行打擊。

無論在遊戲形態上還是規則上,一些打木條遊戲與現代的板球、棒球和壘球運動十分相似,被認為是這些運動的源頭之一。

雖然牧民和絲綢之路促進了打木條遊戲的傳播,但當古代波斯的偉大君王,比如居魯士或者薛西斯帶領軍隊入侵歐洲,戰爭也加劇了Alak-dolak的推廣。一些古代圖畫顯示,波斯軍隊的軍人,無論騎兵還是步兵都熱衷於這個遊戲。

公元前553年,那時伊朗高原還被米底人(取代埃蘭人,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二個主要國家)統治,居魯士大帝則是西南部落聯盟的首領。有一天,他召集了所有人民,要他們在一天內將巨大的草地全部開墾出來。第二天,他宰殺了自己的全部牛羊,宴請部眾。美酒佳餚之後,他的臣民歡歌、舞蹈、遊戲,包括進行Alak-dolak。

最後,居魯士說,如果願意真心實意跟隨他,就可以經常享受第二天的幸福,反之則只能長期經歷第一天的辛苦。

人們歡呼,堅決跟隨他反抗米底人,並歷經千辛萬苦在公元前550年毀滅米底王國。居魯士起兵的地方叫做波斯,所以希臘人稱他的國家為波斯,並且流傳至今。

這個伊朗歷史上最有名的故事,被以各種形式反覆演繹——詩歌、傳說、圖畫等等,包括那天晚上眾人遊戲Alak-dolak的畫面。

有意思的是,考古學家在關於居魯士去世的故事遺蹟(一些古代織物或裝飾物)中也發現了類似Alak-dolak的畫面。

建立波斯帝國20年後,居魯士已經征服了呂底、巴比倫等波斯西面的國家,他於是轉身進軍東方,去打擊裡海東岸、中亞草原的馬薩格泰人。有一次,馬薩格泰人的王子殲滅波斯軍隊後,留在波斯軍營慶祝——反映這個情節的畫面中就有手持木條、打擊空中木條的馬薩格泰人。

王子因為這次的驕狂而被居魯士俘虜並自殺。後來,居魯士在與復仇的馬薩格泰女王對陣時陣亡,並被斬首。

到今天,在土耳其、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乃至英國,打木條仍然是在鄉間流行的的民間遊戲,並且以不同的名稱和規則繼續流傳著。而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在菲律賓叫做Syatong,在馬拉西亞叫Konda kondi。

琉璃之路和彈珠興盛

雖然絲綢之路上許多最著名的遊戲來自草原絲路,但也有一些遊戲是自西向東傳播,比如彈珠。

彈珠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全球性遊戲,而它最古老的遺蹟分佈在絲綢之路沿線。

彈珠遊戲可能起源於石器時代,孩子們用鵝卵石滾動擊中目標。考古學家在可能建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中發現了粘土球。它們整齊地擺放在一起,就好像一副收藏好的棋子,另外在角落中還找到了石頭製成的小球。而在埃及和附近兩河流域的其他遺址中都發現了小玻璃珠和稍大一點兒的玻璃球。玻璃球可能是彈球成為世界性遊戲的關鍵之一。

最遲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學會了燒製玻璃。埃及王室的每個人都佩戴眾多珠形飾品。玻璃珠或玻璃球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取代昂貴和稀少的寶石,而且它的光澤更令人喜愛。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古埃及前王朝(公元前3100年開始)時期的彈珠。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兩套前王朝時期的埃及彈珠。一套粘土燒製,有釉面。一套是大理石製成,還有長條形的輔助工具。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描繪古埃及彈球遊戲的現代藝術作品。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至前2686年)的埃及彈珠及棋盤,被稱為“Mehen”。現在還無法確定它的詳細玩法。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到公元前22世紀、也就是第八王朝末期,製作玻璃的技術普及,玻璃珠也成為平民的配飾。有理由相信,這時候玻璃球遊戲也得以在貴族中普及,併成為普通人的遊戲。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這一時期在墓葬和生活遺蹟中出現了更大的、不適合佩戴的玻璃球,它們也並非安裝在其他飾品上,而且貴族墓葬的玻璃球製品越來越少,兒童墓葬中的越來越多。

製作玻璃的技術擴散到腓尼基、希臘、羅馬。埃及新王國、羅馬和伊斯蘭統治地中海,是古代玻璃最輝煌的三個時期。羅馬人把玻璃球和玻璃珠帶到他們征服的土地上,成為一種珍貴的商品。越來越多的蠻族、其中大部分是遊牧民族,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以佩戴一顆或多顆玻璃球為榮。

玻璃球大約就是這個時候踏上了絲綢之路。現在北至斯堪的納維亞,東南到中國、朝鮮、伊朗、敘利亞、馬裡和埃塞俄比亞,都能發現大量羅馬時期的玻璃珠。雖然中國可能在商周時期也發明了玻璃技術,但是目前在甘肅、河南等很多地方出土的玻璃珠和玻璃製品,其成分來自西方世界:亞歷山大城、安條克或者羅馬。

一種說法是,因自東向西的絲綢貿易,命名了絲綢之路;如果從自東向西看,恐怕這條通道也可以稱為玻璃之路或者琉璃之路。

玻璃進入中國的具體路線還在考證之中,一種說法是跟隨亞歷山大東征到印度,然後自印度進入中國。秦漢古籍中的“壁流離”或“流離”(後來寫作琉璃)就是梵文玻璃(spahtika)一語的早期音譯。

玻璃東進的另一個高峰,就是阿拉伯的興起,他們幾乎主宰了整個地中海地區,並且對玻璃的藝術加工達到一個巔峰。這時,貴族們開始用帶有複雜花紋的玻璃球遊戲,而其質地也更結實。在稍後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年代,玻璃球更是成箱運送到東方。

當然,玻璃球作為一種遊戲工具傳入中國還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但在絲綢之路的年代,它因人們對玻璃的喜愛而盛行於自地中海南岸為起點的西方世界,特別是上層社會。

在玻璃球之外,古羅馬文獻還經常提到大理石製作的彈珠。實際上,彈珠的英語marbles也是複數的大理石的意思。公元前1世紀,一位羅馬作家Athenaeus,在其名為的《Panegyricus in Pisonem》書中講到了這個遊戲:男人們將“alleys”的石塊射向另一塊代表女王的石塊。

另一位同時代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則在詩中提到,當時的平民小孩用核桃等果實玩彈珠遊戲。

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最古老的印度古文明遺址摩亨佐發現了球形的小石塊。摩亨佐建立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公元前1900年左右被廢棄。

如果從那時算起,彈珠在印度流傳了4000多年。現在在印度,彈珠仍然是最重要的傳統遊戲之一,並且有MARBLES、Lakhoti、Goti和Pithoo等不同的名稱和規則。

在中亞以及地中海以東的絲綢之路上,也曾發掘出瑪瑙等不同石材的彈珠。它們沒有串孔,所以並非裝飾物。有些還保存在類似小袋子的物件中,和金字塔中的發現一樣,好像一組遊戲工具。

在絲綢之路上,彈珠的規則幾乎無窮無盡。比如在印度,主要的四種玩法大都十分複雜。

第一種是把彈珠彈到距離土坑最近處獲勝:第二種是玩家拋出彈珠,然後通過彈出、撞擊使它們落入土坑;第三種玩法是在地面上畫三角形或正方形,然後從較遠距離嘗試彈射、撞擊圖形中心的彈珠。

而在非洲,流行的彈珠遊戲叫做Dool。一般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小坑,彈珠最接近土坑的玩家獲勝,直接進入土坑則會贏取更高的分數。在這裡,人們其實經常用一種體積較大的種子當作棋子進行遊戲。

1000個變種的智慧遊戲

也許因為乾旱和環境惡劣,非洲最重要的遊戲曼卡拉(Mancala)和種子有關。而這款據信從東非誕生、沿絲綢之路自西向東傳播的遊戲,一共在全球有800個不同的傳統版本和200多個現代版本。

Mancala這個詞是東非的斯瓦西里語和古典阿拉伯語的結合。而在斯瓦希里語中它也叫“Omweso”,源自michezo,也就是“遊戲”。但無論是哪個版本,曼卡拉都需要長時間的對弈和思考。它也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桌面遊戲——與圍棋、象棋等並列。

玩家把自己的棋子放進棋盤上的小坑裡,去捕獲對方的棋子。最複雜的曼卡拉規則是在坦桑尼亞,有100個坑和400個種子。最簡單的則是4個坑和4個種子。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一個比較標準的曼卡拉遊戲場景。

無論用石子、寶石、金屬還是其他替代物,這些棋子都象徵種子,也可以直接在土地上挖出棋盤進行對弈。所以曼卡拉在很多地方都叫做“播種遊戲”或者“播棋”,反映了人們對於土地和生命的熱愛。

目前發現較早的曼卡拉遺蹟是在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特,在那裡有岩石上的棋盤。雖然這個地址可能是在公元6世紀前後製造的,但是考古學家們相信,由於非洲廣泛使用木質工具以及缺乏良好的文獻保存,更古老的曼卡拉棋盤並沒有保留下來。

在可能建於公元前14世紀的埃及Kurna神廟裡,也確實發現了曼卡拉遊戲的畫面。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特的曼卡拉遺蹟。

曼卡拉的棋盤一般要東西走向放置,代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種子或石子是星星,擺來擺去的種子代表了通過時間和空間移動的神。這反映了非洲最樸素原始的信仰。

曼卡拉東進的第一步,是進入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是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一個原因是阿拉伯帝國曾經擁有從大西洋到帕米爾高原的廣闊領土,使商貿變得通常。另一個原因則是阿拉伯人在遊牧基礎上對於商貿的精通。

其實從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商隊和船隊就是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和人群如此頻繁地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經營。非洲正是他們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阿拉伯商人把Mancala和非洲的黃金、寶石、象牙一起帶到中東。在絲綢之路最興盛的中國唐代,各種商品和文化匯聚在巴格達,它是“呼羅珊大道”的西方起點——這條通道是當時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幹道——然後向東北出發,經哈馬丹、木鹿、布哈拉、撒馬爾罕、錫爾河流域等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驛站抵達中國邊境。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曼卡拉棋盤在非洲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晚唐及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之後,阿拉伯商人則從巴士拉、也門的亞丁、阿曼的蘇哈爾出發。非洲、特別是東非、東北非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在這時已經超過地中海北岸的歐洲世界。特別是基督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發生長期戰爭後,東非—中東實際上是絲綢之路的西端起點。

在“呼羅珊大道”沿途,曾經出土了一些最精美的中亞風情曼卡拉殘骸。在中亞,它一般叫做Kaza korgool(在哈薩克語地區)或者Toguz kumalak(在吉爾吉斯—柯爾克孜語地區),也就是“9個糞球”、“9塊石頭”的意思。

“9”在中亞的民間信仰和神話中具有重要的吉祥的意義,吉爾吉斯曾經把一年分成40個星期,每個星期9天。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發行於不同國家的郵票,描述了曼卡拉在絲綢之路上的變化,以及人們對它的喜愛。

曼卡拉在嘉峪關以東的中國也有廣泛分佈,在河南叫做散窯,在安徽叫做老牛棋,在廣東叫做分六煲。

2002年,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的吉爾吉斯斯坦信息中心發佈了一個計算機程序,可以與人類對壘進行Toguz Kumalak遊戲。2009年,這個遊戲被改造後進入互聯網,成為中亞最受環境的在線遊戲之一。這款古老而充滿智慧的遊戲,在現代社會獲得新生。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瞭望智庫、UNESCO、騰訊互娛聯合發佈“一帶一路”傳統遊戲創意產品

領導人們開大會,我們在絲路上玩遊戲!

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將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政府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相關活動。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騰訊互娛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在此間發佈關於“一帶一路”傳統遊戲的系列創意產品。

“一帶一路”沿線彙集了最發達的古代文明,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古代絲綢之路也大大促進了人們語言、藝術、信仰等方面的交流。

這其中,作為文化遺產一部分的傳統遊戲,也因絲綢之路而達到傳播和擴散,衍生出不同的名稱和規則。北京胡同裡滾動碰撞的彈球,也可以在撒馬爾罕、伊斯坦布爾、新德里、耶路撒冷、雅典、羅馬這些古絲路重鎮上找到影子。一些祖先玩耍的遊戲,後來則演變成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

雖然同一種遊戲在不同地區、國家和部落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性情和風貌,但那些體現人類發展的關鍵共性在絲綢之路保留了下來:對峙和博弈、追逐和探索、智慧和推理、協作和技巧、冒險和極限,直至今天仍然讓人們激動興奮。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傳統遊戲正在消失,特別是缺乏足夠良好的識別和保存。事實上,人類正因此失去對於自己童年時期的記憶。

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騰訊互娛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17年初啟動了針對“一帶一路”的傳統遊戲收集與研究項目,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遊戲進行重現和演繹,使其具備在互聯網進行傳播、展示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最終推動傳統遊戲和傳統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目前項目已經儲備了超過20款絲路遊戲。而在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期間,推出了以羊拐骨、打木條、彈球、曼卡拉四個在海陸絲綢之路上分佈最為廣泛的傳統遊戲為內容的創意信息產品,包括波普風格短視頻、H5等等。

這一項目也是自2015年啟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騰訊互娛“開放的傳統遊戲數字圖書館”的子項目之一。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4個試點國家一共36款傳統遊戲的收集和保護工作,搭建起一個囊括179項遊戲信息的網站。

瞭望智庫:即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領先的“智庫型媒體”和“媒體型智庫”建設者,自傳統新聞生產成功轉變為以深度研究為核心的智力產品生產,實現雜誌(《財經國家週刊》)、智庫、新媒體三者並行的新型發展架構。

騰訊互動娛樂:全球領先的綜合互動娛樂服務品牌,旗下涵蓋騰訊遊戲、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文學)、騰訊影業、騰訊電競五個泛娛樂業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包括遊戲、動漫、文學、影視、電競等在內的多元化、高品質的互動娛樂內容體驗。作為“泛娛樂”的提出者與推動者,騰訊互娛致力基於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打造明星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粉絲經濟,與全球夥伴一起共同構建開放、協同、共融共生的內容新生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是聯合國(UN)旗下專門機構之一,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46年11月4日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促進教育、科學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利於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維護世界和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政府間委員會則是聯合國主要負責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專門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