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香道與琴棋書畫同源,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

。一可養生,是生存的滋養;二可養德,是生活品質的良助;三可養性,是生命超越的橋筏。中國人以香為載,修心自省,物外高隱,坐語道德,一派雅人深致。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說起香道,自然離不開香道器具。古代把薰香的器具燻爐和熏籠,統稱為香薰。薰香文化在我國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可沒有現在人那麼高雅,薰香的職能就是驅趕蚊蟲,它大概長這個樣子。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漢代

雖然形狀古拙,但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到了漢代,香文化開始發展,香薰器具自然使用得比較多。這時的熏籠是一種可以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籠,用作烘烤和取暖,可薰香、薰衣被。竹篾條在編織時稀疏有孔洞,多以花紋飾之,便於熱力的發散。熏籠的式樣多種多樣,大小方圓各不同,在以後的各個朝代中從未間斷。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除了熏籠,漢代最流行的香薰器具為博山爐。在爐中放置各種香料點燃,煙氣從蓋上的鏤孔冒出,除了能消除室內汙穢之氣味,嫋嫋香菸也能營造出一種空遠寥廓的境界,給壓抑沉悶的生活以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說是香道文化的雛形。

南朝人謝惠連在《雪賦》中寫道“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燎燻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在古代圍爐薰香是古代士大夫充滿情致的生活場面。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唐宋

薰香發展至唐代時被使用得更加普遍,香具式樣繁多精美。例如在盛唐時期,貴族中普遍使用一種銀質香薰球,燻球內因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故無論燻球如何滾動,環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內燃之香料決不會傾覆,以致燒蝕衣被。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唐代以後比較流行動物形狀的燻爐。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較流行的是鴨形和獅形的銅燻爐,稱為“香鴨”和“金猊”。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裡寫下“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在《醉花陰》裡寫下“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這些詞中的“金猊”、“金獸”都是這種用來薰香的器具。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明清

明清燻爐的製作和使用進入繁榮時期,故宮內大殿房、內寢皆置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燻爐,形如金鐘,多為掐絲琺琅等景泰藍精品,亦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當時的文人高士書案上,多設造型各異紋飾典雅的香薰盒,以營造怡性逸情高雅意境,成為“爐瓶三事”。民間還普遍使用以紫銅、白銅、黃銅打製的手爐、腳爐,網蓋上皆有鏤刻精緻的紋飾,或吉祥圖案,無論鄉紳庶民、小姐老嫗,人手一爐已成明清時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觀。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現代

在現代,香道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審美活動,像賞畫、聽曲、品茗一樣。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是很多人選擇放鬆身心的方式。香具式樣繁多,別具一格,例如紅木香具。選材上有名貴也有普通大眾常用的木材。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黑梓木,木質輕而耐腐,木理優美並帶光澤;不開裂,不伸縮,切面光滑,抗腐性較強。黑梓木算不上名貴木材,但是卻非常耐用,耐熱性和硬度很高,是製作成燻爐的不二選材,價格也可以被大眾接受。

香薰器具發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