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喜歡分享?

我为什么喜欢分享?

✎ 編 者 按

分享,本身就是大家受益的過程。其中當然還包括我自己,甚至有可能是最受益的一方。

這是我恢復「日更」的第七十六篇文章,聊一聊“分享”。

這是第二次到江蘇移動做分享了,昨天輾轉到培訓駐地的時候已經是午夜時分了,看到幾位老朋友還在,心裡充滿溫暖。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團隊,每次總是可以用真誠的態度和周到的安排打動我,不僅是專業素養,更是感情所至。

我們聊到很晚,快到凌晨3點才睡。一年沒見,我們急切地想了解彼此的近況和變化,那些曾經在一個戰線並肩戰鬥的畫面總是歷歷在目,大家都很懷念。

儘管距離培訓正式開始只有5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我卻一點兒都不擔心課程,那些早已爛熟於心的內容在來南京的飛機上又細細地捋了好幾遍。另外,參加這次培訓的同學也不是第一次聽我講課,那是信任也是默契。

儘管睡眠嚴重不足,但我站在講臺上還可以侃侃而談、神采奕奕。是的,我很挺享受這個過程的,不是自己好為人師,而是分享本身帶來的快樂。

可在參加工作前,我一直都是一個有些內向的人。面對陌生人聊天還湊合,但要我當眾講話簡直是種折磨。幾年以後,自己已經懂得在各種不同的公開場合中如何準確、有趣地表達觀點、傳遞信息,這大概是公司給我最好的禮物之一——我終於克服了內心的恐懼。

我為什麼會喜歡分享呢?主要原因有二。

1. 分享讓我獲得了連接世界的機會

今天讀到了一句讓自己茅塞頓開的話——

如果你有獨立思考能力,聯機思考會讓思想質量變得更高、迭代速度變得更快。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如果說獨自思考是單機,那麼聯機思考就是聯網。

主動向外界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不就是將自己連接到“社會”這張大網上麼?事實上,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互聯網”,都是可搜索、可求證、可互動的。當我們將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產生交互或者碰撞,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換。如果不想被潮流拋棄,那就主動去適應潮流,至少不要太牴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開放本身就是更加明智的態度,而我們的行為通常都是建立在認知和心智模式的基礎上的。

所以你看,我並不是將“分享”這件事看成是一個“單向傳播”,而是將它作為連接世界的一種手段。當我看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我會發自內心地喜悅,那不是“異見”,而是對自己認知盲區的有效補充。

我为什么喜欢分享?

2. 分享讓我不斷升級認知體系

每次上課前,我都會精心準備一份課件。通常情況下,這份課件凝結了我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閱讀和思考精華,是一次系統級的大梳理。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談到了自己恢復“日更”以來的一個心結——如何才能更加體系化地輸出?這就歸結到將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形成“認知集”。

研發課程是種有效的方法。如果要想讓別人聽得明白,自己首先要更明白才行。“教學相長”的道理並不難理解。一旦要考慮理解的效度、準度和趣味性等問題,就需要課程開發的時候傾注更多心力來摸清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信息內容。如此,便是逼著自己在這個領域內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認知方法論。

特別強調一個概念:如果說信息、知識、經驗這些東西是應用程序,是為了實現一些功能或者解決一些問題,那麼如何獲取信息、掌握知識、運用經驗則是操作系統。

這需要調用大量的學習能力,也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參與,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升級。

以“講課”這件事本身為例。我參加過不少培訓,但真正印象深刻並且真正對我的工作生活產生影響和幫助的卻屈指可數,一方面有培訓質量參差不齊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自己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的主觀原因。但從形式和內容的角度來看,那些成功的培訓往往懂得將那些知識點非常高效而又深刻地傳達出來。

我看過不少網絡綜藝節目,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不可以將娛樂節目的形式嫁接到培訓服務上呢,讓課程有高質量的知識密度,也有高顏值的課件設計,還有高水平的課程體驗。

這可能就是不少同學課後跟我反饋說“段子還蠻好聽的,關鍵是聽完了還能有所思有所得”的原因吧。

回想這些年來東奔西走做的各種分享,一直不斷要求自己推陳出新,無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持續升級,讓有用的有趣起來。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個承諾。

希望好課不斷、好緣不散。明年見。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日更內容,祝你每日精進。

世界已經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一個高感性和高概念時代。當AI能處理大部分左腦工作,唯有感性和創新能讓你獲得“人”的優勢。

——《全新思維》

故事書入駐平臺

一點資訊 | 第一觀點 | 智能幫 | 砍柴網

移動Labs | C114 | 通信世界網

……

2016年度通信行業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2015年度騰訊科技新銳自媒體

2014年度最佳作者

有態度 有深度 有溫度

GFM1983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故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