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地理」湯遜湖其實叫湯孫湖,巡司河發源於八分山

湯遜湖與梁子湖、斧頭湖、魯湖為江夏區四大湖泊,水域面積排名第三,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

「江夏地理」汤逊湖其实叫汤孙湖,巡司河发源于八分山

湯遜湖新城(攝影:柳斌)

實際上,湯遜湖原名叫湯孫湖。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該湖的法定名稱還是湯孫湖。根據民間的習慣讀法,將“遜”讀著“孫”音,逐步將湯孫湖的讀音演變成湯遜湖,最終成為當前約定俗成的叫法。在這一點上,不是沒有先例的,如豹澥的“澥”字,本來的讀音為xie(謝音,四聲),但民間一直讀著“hai”(海音,三聲)。安山街青春村的麻城澥也被讀著“海”。

湯遜湖為巡司河河谷沉溺湖。巡司河發源於江夏區八分山,由幾條小溪匯聚而成,全長約30公里,約形成於南北朝時期,是江夏區最年輕的湖泊。古湯遜湖水域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並通過巡司河與長江相連。後因河床淤積,加上修建武泰閘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圍湖造田,湯遜湖水面大幅度縮減,水位線不斷退縮,並形成了今天的湯遜湖、南湖、黃家湖和青菱湖。目前的湯遜湖水域面積為47.6平方公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因修築江夏大道,湯遜湖被一分為二,形成今天的東西湯遜湖(也叫內外湯遜湖),兩湖通過江夏大道箱涵聯通。

「江夏地理」汤逊湖其实叫汤孙湖,巡司河发源于八分山

八分山

晉唐以來,八分山一直是華中地區的佛教中心,大江南北的信徒大多通過長江,然後進入巡司河口,沿巡司河溯流而上,到達八分山腳。紙坊也因佛教而興,利用湯遜湖溼地的蘆葦造紙,逐漸成為佛教用紙和香燭的生產基地,紙坊得名由此而來。當年,紙坊城區大部分的地區為湯遜湖水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熊廷弼大街以北還是圍湖造田留下的水田和水面、灘塗。

如今,江夏、武昌、洪山、光谷依託湯遜湖而建,湯遜湖畔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併成為湖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大武漢和江夏區的經濟增長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