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操作提示

確定要執行該操作嗎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崔永斌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國策開始實施。在農村,包產到戶的推行,把自主經營權還給農民,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耕種植者的積極性,也使農民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供自己支配。同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八字方針,也讓更多的人逐漸從十年動亂的噩夢裡清醒過來,反省我們這個國家和個人的前途。被禁多年的鄉村個體經營者在悄然恢復和興起,“發家致富”“勤勞致富”的思路正在漸入人心。人們甚至用著裝和外形上的標新立異來表明和那段傷情歲月的決裂。於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多起來了,留長髮,穿紅襯衫黃大襠褲的後生多起來了,去南方發達地區撈金銀的人多起來了,“萬元戶”這個名詞也第一次登上了報紙。被閒置了多年的鄉村集市也空前的熱鬧起來。在這種情形下,家鄉的物資交流大會應運而生。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物資交流大會”簡稱“交流會”,顧名思義,就是鄉鎮交流日用品農資等的一個會場。一般以鄉鎮為單位進行,由政府組織,地點就在鄉鎮市場。我相信,搞交流會,政府的初衷完全是為了便於老百姓物資交流,大張旗鼓地鼓勵農民可以多種經營方式並存。同時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補給單調農活留下的精神上的匱乏。這跟後來的個體商人專為盈利為目的而進行的交流會,是有天壤之別的。

那時節老家農民的種植品種很單調,多是小麥,套種葵花和麻頭,後來才逐漸有人單種茴香。經濟收入自然也是挺低的。到了每年十月,農人們大都閒了下來,交流會就選在這個時間召開。

每個鄉鎮都修了極寬敞的戲臺,頂上多是“群眾舞臺”四個大字,側牆上有本地文人編的楹聯,我記得老家東湖鎮的楹聯是:物華天寶東湖經濟恰似春潮起,人傑地靈家鄉新貌常如夏荷豔。交流會期間,要唱秦腔戲,剛開始時是由本地的戲班子來唱。在老家東湖鎮,以村為單位的戲班子不少,比較出名的有陽和村、調元村和紅英村。紅英村的戲班子由來已久,人才濟濟,甚至還吸納了在鎮上做事又酷愛演戲的外來人員,加之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鄉政府所在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紅英村的戲班子多年來一直在東湖獨佔鰲頭。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民勤曾經的“群眾舞臺”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戲臺前面有一塊空曠的場地,那就是交流會的會場。除中間留一塊給觀眾看戲佔用,四周就是各色小商小販的攤點。那時的鄉鎮個體戶才剛顯雛形,哪像現在全民皆商,滿大街都是商販。交流會上商販的攤點主要兜售日用品和簡單的飲食。香皂牙膏毛巾床上用品,剛從南方運過來的各種奇裝異服掛在繩索上招徠顧客。還有那些鄉下人剛剛聽說的電子玩意,以各色電子手錶居多。飲食類則主要賣鄉下多年的傳統吃食,最多的是糖油糕和羊肉綁份。記得有個姓戴的老頭子做的糖油糕據說特別好吃,他是原羊路鄉的人,穿一件油膩的工作服,常年跟鄉鎮集市賣糖油糕,人送外號“戴油糕”,交流會自然少不了他。我曾花5分錢買過他的1只糖油糕,裡面的糖水很足,味道確實很不錯。賣羊肉綁分的人早早壘起大鐵鍋,現煮現賣。剛煮熟的羊肉綁分冒著熱氣,十分誘人,整個交流會場都飄著羊肉的香味。還有一種小吃叫“炒葵花”,裡面放一點麻籽,吃起來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可惜大人不曾給我錢,從不曾現場享用過。後來無數次吃羊肉,無數次嗑“炒葵花”,無數次想,如果當年能在交流會上吃到這些東西,定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

除了這些攤點,還有用彩布拉起的臨時理髮店。那時候,年輕的後生要麼剃光頭要麼留長髮,姑娘小媳婦趕時髦留燙髮頭。因此,理髮這營生在那年月還不錯。還有不知是何人搭起的摸獎攤點,往往會吸引不少的人圍觀。那獎券用紙包起來的,裡面是手寫的獎項。特等獎多是農用四輪拖拉機或彩電,一等獎應是自行車之類,還有洗衣粉香皂毛巾不等,但絕大多數只是兩個字“謝謝”。摸到一等獎項以上的人,要買上成串的鞭炮,就在現場燃放,以示慶賀。我不知道這類抽獎活動是否公證過,是否合法。我們一家人從來不會認為運氣會光顧我們,所以,這類抽獎活動我們是從不參與的。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交流會期間,還會有馬戲、雜技和氣功表演,多是來自河南江浙等地,演員大多操外地口音。有時還會有露天舞會,跳的舞叫“迪斯科”。一群少男少女在迷離搖曳、忽明忽暗的燈光裡袒胸露乳,搖臀擺尾騷首弄姿。這些在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現象,在那時卻要引發人們極大的熱議。特別是年歲長一些的人,總是對此評頭論足,似乎這類活動是大傷風化的。

交流會期間,小學通常會給學生放假。離鄉鎮較遠的學校,全天放假,根據交流會的時間長短,放一個星期或三五天不等。離鄉鎮近的學校,一般是早晨上課下午放假。中學一般不會長時間放假,只是交流會期間不上晚自習而已。

交流會剛興起的那些年,我剛上中學。因為學校離東湖鎮有十幾里路程,所以也會放幾天完整的假。那時全憑步行,每天來來回回去東湖趕交流會,顯然不夠現實。所以,我通常會住在我嫂子的孃家。從那裡去東湖只有四五里路,這樣就方便多了。

我去交流會的目的有二:一是看戲,二是湊熱鬧。那時候家裡並沒有什麼多餘的錢,所以,兄長只給我很少的一點零花錢,三兩塊而已,但我已經很知足了。這點小錢,只能偶爾吃幾個糖油糕,或者買一瓶汽水。最奢侈的用項,也不過吃一碗麵皮子或是炒拉麵。我一般也不會因為錢少而過於糾結,因為我是喜歡看秦腔戲,而且也看得懂的。痴迷於秦腔戲並能看出門道的,多是年歲長的人,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們,好這個的並不多見,能理出頭緒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卻自小喜歡秦腔戲,到鄰村看戲,是小時候正月裡最高興的事。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老父親也愛看戲,搬一塊土坯墊在屁股下,我們一同坐在戲臺下靜候開演。我本來是不太喜歡和他坐在一起的,他太嚴厲,讓人過於拘束,但又不敢公然忤逆他的意見。老父親其實是不懂戲的,他看戲,完全是為了感受戲臺下的那種氛圍。雖是讀書人,但對劇情的理解確實不怎麼樣。有時正是高潮迭起之時,他卻早已低頭進入夢鄉——豈止是打盹!

我最喜歡看夜戲,主要是因為燈光的原因。在明暗交錯的燈影裡,看戲子演繹人生,刀光劍影和花前月下,都會讓我在欣賞之餘平添對生活的些許思考和感慨。記得有個戲大約取材於《聊齋》,戲名好像叫《遊西湖》,裡面有個被冤死的“李慧娘”,她的魂靈來陽間討債那一幕,表演最為驚心動魄:舞臺上的大燈都滅了,只留一絲微弱的燈火追尋著女鬼的身影。這女鬼一邊用淒厲的唱腔聲淚俱下地控訴人世的不公和罪惡,忽然從嘴裡噴出一股火舌。接二連三的噴,接二連三的噴,那火焰甚至夠著了舞臺的頂。臺下的觀眾沸騰了,喝彩聲、起鬨聲、口哨聲響成一片。許多年過去了,李慧娘口吐火舌這出戏又看了不知多少遍,卻“再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除這一齣戲外,還有許多給我留下印象十分深刻的。像《五典坡》裡不貪榮華,堅守寒窯十年苦等夫君歸來的王寶釧;《殺廟》裡一身正氣,捨生取義的勇士韓祺;《竇娥冤》裡冤屈感天動天,致使六月飄雪的竇娥……夜戲畢摸黑回到住處,已是夜裡十點以後。嫂子的老母有時還會在鍋臺上給我留一碗溫熱的飯,多是漂著幾根麵條的寡淡的湯飯。這個老婆子一家人日子過得相當困難,卻有一顆善良寬厚的心。多年來,我一直銘記她的好。可惜命運不垂青好人,正當生活好轉之時,卻罹患癌症撒手人寰。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記的真切的還有氣功和魔術表演。氣功表演印象最深的是“汽車壓人”和“捲鋼筋”。在氣功大師的身上放一塊木板,然後讓汽車緩緩從木板駛過。整個過程,觀眾的心早提到了嗓子眼,連大氣也不敢出。直到看到大師縱身躍起抱拳施禮安然無恙,大家才如釋重負。“捲鋼筋”是由氣功大師先運足丹田,然後把一根手指頭粗的鋼筋用力纏繞在脖子上,再一圈圈退出恢復原狀。其力道之大,令人瞠目結舌。魔術表演中的“鐵箱換人”想必許多人都還記得。把一個美女裝進鐵箱並加鎖,表演者在煞有其事的念過一番咒語後打開鎖,要麼箱子裡的美女不見了,要麼美女換成了帥哥。還有“人面蛇身”的表演,也是惟妙惟肖,令觀眾百思不得其解。

記得大約是我上初二的時候吧,有天晚自習剛下,一個同學說,收成鄉正在開交流會,誰願意去?我們早膩了這種單調乏味的校園生活,自然是一呼百應。十幾個人躡手躡腳溜出大門,就像被囚禁多日的鳥脫籠而出。那是個寒意透骨的秋夜,冷冷的月瀉下一地清輝,似有秋霜在夜裡飄落。沒有人細細琢磨,步行30多里路夜半去趕交流會,我們到底要去幹什麼。兜裡沒有一文錢,腳下卻呼呼生風。趕到交流會場時,已是夜裡11點以後。戲早散了,有幾個老年戲迷在舞臺上裡著幕布過夜。攤點也打烊了,月色裡,像一個個靜默的蒙古包。我們只好掃興而歸,有幾個脾氣不好的人胡亂罵了幾句。幾個小時的行程,又是夜半時分,大家又困又餓。有人提議偷掰些葵花吃,於是,我們呼啦一下四散扎入葵花地,每人掰了幾個葵花頭,一邊嗑一邊嬉鬧趕路……趕到學校已是半夜,小心翼翼摸入宿舍,胡亂扯過被子,倒頭就睡。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上世紀9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那些年,是鄉鎮交流會最紅火的時候。經過多年的打拼,農人的手頭都有了一些小錢,交流會的規模也較以前擴大了許多。但我除了偶爾認真地看一場秦腔戲外,已經不大熱衷於逛交流會了。那時唱秦腔戲的設備已經大為改觀,不僅有了幻燈片製作的佈景,而且還會打出唱詞,服飾道具也是煥然一新,但總是覺得不如當年那般親切。

老父親上交流會的熱情依舊不減當年,除了東湖,周邊鄉鎮的交流會他也不曾落下。收成鄉開交流會的時候,他會早早騎自行車到我所在的學校。我每天飯後用摩托車送他到會場,夜戲結束後再接他回來。當年那個動輒吹鬍子瞪眼對我大發脾氣的人,如今卻變得溫順如一隻綿羊。他說是去看戲,其實也就是在會場下轉一圈,坐在戲臺下打打盹而已。給他錢,更是愈發捨不得花,多半會悄悄塞給我那日子一直過得緊巴的二姐,也會緊打細算地買幾個糖油糕,用油膩的手帕包回給他的孫子——我的女兒吃。

崔永斌:那些年的物資交流大會

再後來,市場經濟的末梢已遍佈僻遠的鄉村。全民皆商時代的到來,人們再也毋需鄉鎮交流會來進行物資交流了,“物資交流大會”也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被擱置起來。但我相信,一定會有許多過來人如我一般,把那段歲月定格在記憶裡。每每憶起,必會充滿溫暖和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