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唱今 諭時勸世——民間說唱藝術寧河賢孝

寧河賢孝實屬河州賢孝,是由漢族盲藝人(瞽目人)手持三絃、自彈自唱的一樣說唱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古樸,語言詼諧幽默,通俗生動。唱詞的字數靈活多變,以七、十字為多見,也有四、五字或十多字的,情節的繁簡變化常使停頓的句數多少不一。作為伴奏樂器的三絃,惟妙惟肖的烘托著唱腔所表現的多種情感,常令人叫絕。


賢孝是一種古老而悠久的傳統民間曲藝說書藝術,主要以述頌古今英雄賢士、淑女烈婦、孝子賢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為主,寓懲惡揚善、諭時勸世、因果報應等主體於其中,故名為賢孝。

說古唱今 諭時勸世——民間說唱藝術寧河賢孝

說古唱今 諭時勸世——民間說唱藝術寧河賢孝

歷史淵源

根據王沛先生著《河州說唱藝術》一書記載,賢孝藝術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春秋後期的著名宮廷樂師師曠,被盲藝人供奉為弦子樂器之祖師,並進行崇拜。

說古唱今 諭時勸世——民間說唱藝術寧河賢孝

對於賢孝來源的傳說,多與秦始皇有關。據藝人傳說:秦世皇兵統六國時,有個姓石的盲藝人佯裝覓食去魏國,將魏國的“防守機密”帶回秦國,使秦始皇一舉攻下魏國的大部分城池。這是因盲藝人之功而先勝一國,人們就以“先勝”來譽稱盲藝人,並沿傳至今。但隨時間的推移,“先勝”已由人們逐漸演化為“先生”了。

還有一則為:“賢孝早在秦始皇築萬里長城時就演唱了,當時全國的男人都被抓去築長城,瞽目人(盲藝人)也未能倖免。他們每天給工間休息的民工們唱賢孝,使民工們忘記了疲乏,加快了築長城的速度。”這與三絃的前身“弦鼗”在“贏秦之未蓋若長城之役,百姓弦而鼓之”(西晉博玄《琵琶賦》序)的文字記載比較接近,說明傳說有一定的可信之處。

明代聶謙著的《涼州風俗錄》記載著賢孝的演唱情況:

“州城俗重娛樂,雖無戲而有歌曲,古稱‘胡人半解彈琵琶者’今猶未衰,而此時最盛行無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彈自唱,間有自語,調頗多,喜恕哀樂之情,擇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樂器已非琵琶,大多為弦子,亦有胡琴,嗩吶之內……其音蒼涼粗猛,殆為塞上古音。聽之令人悽然,或日‘瞎弦’。弦子即三絃。”‘瞎弦’是對盲人藝術的俗稱。其稱謂,演唱形式、藝術特徵等,均與河州地區流傳的賢孝相同,屬同源異流。

賢孝藝人

據相關資料記載,清末民初之際和政縣著名的賢孝藝人有羅家集張家山的張先生(其名不詳),羅家集小灘的羅一明,牙塘柳梅灘的虎佔山,草灘的楊先生等。他們經常浪跡於甘肅臨夏、積石山、永靖、甘南卓尼、臨潭、夏河、合作及青海循化、貴德等地,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藝傳承這項藝術,兼可度日。後期又有羅家集的張文煥,沈家莊的沈寶娃等人走鄉串戶,進行了賢孝演唱,將寧河賢孝的表演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其後最有名氣的賢孝藝人當屬和政縣達浪鄉李家坪村韓家的張佔福。

說古唱今 諭時勸世——民間說唱藝術寧河賢孝

張佔福,生於1933年,歿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他自幼害病目盲,16歲拜師學藝,掌握了《宮門掛帶》、《小姑賢》、《咬臍郎搬母》,《狸貓告狀》、《白猿盜桃》、《綠鷹盜桃》等曲目。23歲又拜城關鎮杜家河的杜先生學藝,開始演唱《薛仁貴徵東》《薛仁貴徵西》、《羅通掃北》《金鐲玉環記》、《中游記》等中長篇曲目。通過長期的演唱實踐與積累,他能熟練演唱的曲目達100多個,足跡遍佈和政、康樂、臨洮、廣河、臨夏、甘南等地,成了“請之不得”的著名賢孝藝人。他的演唱極富表情,輕重緩急適度,抑揚頓挫明顯,吐字清晰,行腔圓潤,說板注重掌故語音的運用;三絃彈奏節奏感強,能充分表現喜怒哀樂的藝術情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和政縣廣播局錄製了他的《金鐲玉環記》等一系列傳統唱段,在和政廣播電臺自辦節目中長時間播出,使他成為當時和政縣家喻戶曉的人物,其嫻熟的三絃表演和吐字圓融的唱腔成為和政縣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精神享受。

非常遺憾的是,自張佔福老人過世後,至今未能找到其傳人,他的優秀表演藝術也漸漸瀕危,對寧河賢孝的傳承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幾年來,由於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寧河賢孝”在廣大城鄉的展示平臺逐漸消失,急需加以保護。


文 字:高 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