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包青天”。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千古敬仰的包青天

但是,這位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代清官,死後的遺骨卻經歷數度蹉跎,至今,合肥包公墓中,僅剩34塊遺骨。

一、

包拯是宋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的,終年六十四歲。當時,舉朝震動,仁宗皇帝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第二年,從開封歸葬於包拯的家鄉合肥市大興集。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拯像

南宋年間,包公墓遭受到一次嚴重的破壞,1129年金兵佔領合肥,對遼、宋貴族墓大肆發掘掠奪財物,包公墓中也被洗劫。為此,包公後裔偷偷將其遺骨從原墓室遷出,安葬在距離包公墓群幾十米處的一個僻靜地點。

此後900多年來,包公的遺骨沒有再受到打擾,直到1973年。

二、

1973年春,全國大鍊鋼鐵,合肥二鋼準備擴建第二鋼廠,便在《安徽日報》上登出了一個通知,限時遷走位於廠區內的包公墓,逾期將按無主墳墓處理。

在合肥市文化局的一名宣傳幹事吳興漢呼籲下,安徽省市文博部門臨時組織了一個清理發掘小組,對包公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公墓發掘現場照片

發掘小組先從外圍油菜地裡的一個小墓挖起,沒想到挖出了一口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和兩塊破碎的墓誌銘,一塊墓誌銘赫然是“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字樣,另一塊墓誌銘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字樣,難道這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墓?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公墓出土的墓誌銘和木傭

為了徹底弄清墓主身份,工作人員提取了34片棺材裡的遺骨,郵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鑑定。結果表明:男性,年齡40歲以上。

大家這才確定:遺骨確實是包公的,這就是包公的遷葬墓。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公的34塊遺骨

當時,發掘小組共清理出包公和家人一共十一副遺骨,做了十一口木匣安置,並將這些遺骨交給了包氏後裔。而北京的34片遺骨,因為文物部門有“遺骨不算文物”之說,所以由義薄雲天的宣傳幹事吳興漢自己保存。

三、

1973年8月,包氏後裔將包公遺骨運回了包公的故里大包村,希望能將祖先遺骨回家安葬,但是,世事難料。當地的公社書記堅決不允許下葬,聲稱這是“搞封建宗教活動,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讓封建社會的孝子賢孫給抹黑,”如果敢下葬,就銷燬。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青天》劇照

可憐包公清白一世,千年的忠魂,卻得不到一抔黃土。

為保住祖宗遺骨,包氏後裔無奈將11口木匣送到包公第34代孫包遵元家裡,由其安置在家中。但遺骨無法入土為安始終困擾著包公後裔,包公第35代孫包先正找了一個機會,將遺骨匣偷藏在飼料袋裡運回大包村,買了11個陶罐罈子安放遺骨,夜深人靜時偷埋到了家鄉的龍山上。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包氏後裔根據包公真身畫像繪製的包拯像

包公遺骨,終於能在家鄉長眠了十年。

到了八十年代,安徽省政府決定重建包公祠和包公墓,決定把包公遺骨重新遷回合肥市。清明節前一天,有關領導、專家和包氏後裔全部到場,在合肥龍山舉行了隆重的遷安儀式,但從龍山挖出這11個罈子時,大家驚呆了:罈子裡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些腐爛的泥質物。

是10年來密封不好導致遺骨腐爛,還是包先正用其他更隱秘的方式掩埋了祖先遺骨?由於包先正已經去世,留下了永遠的謎團。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今天的合肥包公墓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今天的合肥包公墓

今天的合肥包公墓,是1987年重建的,墓道、金絲楠木棺材都是複製品,只有當初吳興漢保存下來的34塊遺骨,是包公最後的殘存遺骨。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今天的合肥包公墓,玻璃門後就是包公的棺材和遺骨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圖:34塊遺骨的照片懸掛在墓室

一代清官遺骨不全,無論對於包公後裔,還是億萬中國人,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願青山無處埋忠骨的一幕,永遠不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